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17章 雪域高原上的新春暖意

1986年1月27日,距离除夕仅剩七天,杭城的街头巷尾挂满了红灯笼,空气中飘散着炒瓜子与桂花糖的甜香。沈知意坐在工作室里,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助学基金的最新收支数据,窗外的雪粒子敲打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响。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是西藏那曲县教育局的扎西老师打来的视频通话。

“沈老师!”扎西老师的脸出现在屏幕里,他身后是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孩子们的新宿舍和食堂都建好了!今天又收到你们汇来的2000块钱,这下过冬的煤和年货都有着落了!”镜头一转,二十几个藏族孩子穿着厚实的藏袍涌到镜头前,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知意姐姐新年快乐!”孩子们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齐声喊道,其中一个扎着红头绳的小姑娘举起作业本,“我数学考了89分!”沈知意看着画面里熟悉的面孔,眼眶不禁湿润了。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破旧的土坯房,孩子们在漏风的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如今不仅有了温暖的学习环境,成绩也在稳步提升。

挂掉电话后,沈知意翻开助学档案。西藏那曲项目自启动以来,已累计投入近8万元。这些资金不仅用于修缮校舍、购置取暖设备,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营养午餐和学习用品。她特意在每个孩子的档案里贴上照片和成绩表,看着那些从拘谨到自信的笑容变化,她深深体会到“授人以渔”的意义。

傍晚时分,工作室的门铃突然响起。沈舒抱着个大纸箱冲进来,鼻尖冻得通红:“阿姐!灾区的卓玛姐姐寄东西来了!”纸箱里塞满了牦牛肉干、青稞饼,还有一条洁白的哈达。附带的信里,卓玛姐姐用工整的汉字写道:“这是我们自己做的年货,请一定要收下。现在我在县里的夜校当老师了,我要把学到的知识教给更多人。”

沈知意抚摸着哈达上细密的纹路,想起去年冬天卓玛在信中说的“最大愿望是读完初中”。如今,这个曾经连铅笔都舍不得用的女孩,已经能帮助他人实现梦想了。她立刻拨通苏睛的电话:“我们明天去采购年货吧,给每个帮扶地区都寄些杭州特产,让孩子们也尝尝江南的年味。”

次日清晨,沈知意带着沈宁和沈舒来到杭州最大的干货市场。她们精心挑选了西湖藕粉、桂花糕、丝绸围巾等特色礼品,还特意定制了印有“新年快乐”藏文的礼盒。沈宁认真地计算着运费和数量:“西藏、青海、云南......一共12个地区,每个地区的礼盒成本控制在500元以内。”沈舒则蹲在地上,把一张张手写的祝福卡片塞进礼盒:“我画了小老虎,祝他们新年吉祥!”

当装满年货的货车启程时,沈知意收到了青海玉树一所小学发来的视频。画面里,孩子们围着崭新的取暖炉跳起锅庄舞,他们身上的羽绒服正是工作室上个月捐赠的。校长对着镜头激动地说:“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在温暖的教室里过年,谢谢你们给了他们希望!”

除夕夜,沈知意一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突然,手机不断弹出消息——是各地受助学校发来的新春祝福。西藏的孩子们穿着节日盛装,用藏语唱起欢快的歌谣;云南山区的学生们举着自己写的春联,字迹虽然稚嫩却充满朝气;甘肃的老师展示着新建的图书室,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工作室捐赠的书籍。

沈父看着女儿手机里的画面,欣慰地说:“知意,你做的事比爸爸赚再多钱都有意义。”沈知意靠在妈妈肩头,望着窗外绽放的烟花,想起这一年从商业创新到公益帮扶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雪山与村落,如今已与她的生命紧密相连。

新年钟声敲响时,沈知意许下心愿:希望新的一年,能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困境,让善意如同雪域高原的格桑花,绽放在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而这份跨越千里的牵挂与守护,也将在岁月的长河中,化作最动人的新春赞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