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30章 跨海而来的智慧馈赠

1987年8月22日,杭城的蝉鸣在热浪中愈发喧嚣,沈知意的工作室却被一阵兴奋的骚动打破了午后的宁静。邮递员推着装满包裹的三轮车停在门口,纸箱上醒目的“国际快递”标识和密密麻麻的英文地址,让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是二叔从海外寄来的包裹。

“这次的箱子比上次还大!”沈舒踮着脚尖,眼睛亮晶晶地盯着被胶带层层缠绕的纸箱,小辫子随着激动的动作晃来晃去。沈宁已经戴好了白手套,拿着裁纸刀小心翼翼地划开包装,当最外层的牛皮纸被掀开,露出里面精致的木盒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木盒打开的瞬间,金属光泽的笔记本电脑映入眼帘。这台电脑比之前二叔寄来的设备薄了近一半,外壳上流畅的线条泛着冷冽的科技感。苏睛轻轻抚摸着触控板,惊叹道:“这应该是最新款的便携式电脑,听说运算速度比我们现在用的快十倍!”沈知意翻开附带的说明书,英文注解中提到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大容量硬盘”等新功能,让她意识到这将是工作室迈向新台阶的关键工具。

除了电脑,还有整整两大箱书籍。沈知意戴上眼镜,逐一审视这些来自海外的智慧结晶:《全球商业趋势2087》用详实的数据预测未来市场走向;《数字化时代的企业管理革命》介绍了最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甚至还有一本关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书籍,封面上印着“仅供内部参考”的字样。

“这些书简直是金矿!”沈知意抽出一本关于跨国企业并购的案例集,“二叔一定是知道我们最近在拓展海外业务,特意寄来的。”她转头看向沈宁,“宁宁,把这些书按照商业、科技、管理分类,我们晚上开个学习会。”

正当工作室沉浸在开箱的喜悦中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是姑姑沈雅婷从深圳特区打来的,听筒里传来的背景音混杂着施工的轰鸣声和粤语交谈声,不难想象特区建设的火热场景。“知意,听说你二叔给你寄了新设备?”姑姑的声音带着熟悉的爽朗,“我这边也不能落后!”

三天后,沈知意收到了来自深圳的特快专递。打开包裹,一套烫金封面的《特区改革与发展实录》整齐排列,里面记录着深圳从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历程,每一页都夹着姑姑亲手标注的批注:“此处可借鉴于旧城改造项目”“注意特区人才引进政策”。包裹最底层,是一台崭新的传真机——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当下,这无疑是连接杭城与外界的重要桥梁。

“姑姑说,以后我们的商业方案可以直接通过传真发送,节省一半的沟通时间。”沈知意抚摸着传真机光滑的外壳,对苏睛说道。此时的她,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幅蓝图:利用二叔寄来的电脑建立数据库,通过姑姑的传真机实现即时通讯,再结合工作室现有的资源,或许能打造出国内首个跨区域商业协作网络。

当晚,沈家老宅的书房灯火通明。沈知意、沈宁和沈舒围坐在新电脑前,沈知意一边演示着新系统的操作,一边讲解书中的商业理念。沈舒负责记录重点内容,歪歪扭扭的字迹旁边画满了小星星;沈宁则快速敲击键盘,将书籍中的精华录入电脑。窗外的月光洒在她们专注的面庞上,映照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知识图谱。

“阿姐,这个人工智能的概念好神奇!”沈舒指着书中的插图,“以后电脑真的能像人一样思考吗?”沈知意笑着点头:“科技的发展超出想象,就像几年前我们也想不到会拥有这么先进的设备。但无论如何,知识和创新永远是进步的基石。”

夜深了,沈知意独自坐在书桌前,铺开信纸给二叔和姑姑写信。台灯的光晕下,她细细描述着工作室的新计划:利用新技术帮助更多企业升级,通过远程教学让山区孩子接触前沿知识,甚至筹备建立跨区域的商业联盟。笔尖在信纸上沙沙作响,她知道,二叔和姑姑寄来的不仅是设备和书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嘱托。

杭城的夜渐深,工作室的窗户依然透出点点光亮。那台崭新的电脑静静运转着,屏幕上闪烁的代码如同星辰,照亮着这群年轻人追逐梦想的道路。而在千里之外的海外与特区,二叔和姑姑或许也在期待着,这些跨海而来的智慧馈赠,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