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72章 写字楼里的破晓之光

1994年11月20日,北京东关村的寒风裹挟着沙尘掠过斑驳的砖墙。刘强东站在“海龙写字楼”前,仰头望着锈迹斑斑的招牌,攥着租赁合同的手掌沁出薄汗。1000多万的营收让他有了底气,但此刻心跳的剧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第一次在星宁工作室敲下代码。

“强子,这地儿租金可不便宜!”发小跟着他爬上三楼,看着空荡荡的房间直咂舌,“要不回学校宿舍折腾?”刘强东却径直走到窗边,推开积满灰尘的玻璃。远处中关村的电子市场人潮涌动,他指着街道上往来的货车:“这里离货源近,离客户也近。咱们要做的不是小打小闹,是把生意做到全国!”

第一笔开销花在了二手电脑上。刘强东骑着三轮车,在中关村的巷子里穿梭,从倒闭的小公司淘来五台主机,又用省下的钱买了台二手打印机。龚晓京抱着从家里带来的经济学书籍,帮他规划办公室布局:“前台放产品展示区,把宿迁的咸鸭蛋和板栗摆出来;这边隔出洽谈室,方便和供应商谈合作……”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

创业初期的日子像拧干的海绵,每一分钟都被榨出价值。刘强东白天上课,傍晚骑着二八自行车去仓库验货,深夜守在电脑前回复客户邮件。有次为了赶一批紧急订单,他带着团队在办公室通宵打包,困了就用凉水浇头。龚晓京默默煮了姜茶,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嗔怪:“你这样身体会垮的。”他却笑着举起打包好的包裹:“晓京,你听,每个快递盒里装的都是乡亲们的盼头。”

写字楼里的创业故事很快传开。隔壁广告公司的老板送来名片:“小伙子,需要宣传找我!”楼下小卖部的阿姨常多塞几个茶叶蛋:“给你们补补身子!”就连物业大爷也主动帮忙照看货物。刘强东把这些善意记在账本扉页,在“人情往来”一栏写道:“商业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人心的温度。”

随着订单激增,技术瓶颈逐渐显现。网站偶尔卡顿,库存数据对不上,客户投诉电话此起彼伏。刘强东攥着沈知意寄来的《电子商务技术指南》,在深夜的办公室反复研读。他厚着脸皮跑到星宁工作室“蹭课”,陈昊手把手教他优化服务器配置,苏睛帮他设计会员体系。临走时,沈知意塞给他一本《管理学原理》:“团队壮大了,要学会用人。”

这句话成了转折点。刘强东开始招募第一批员工:计算机系的学生负责技术维护,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规划配送路线,就连同村的发小也被叫来帮忙管理仓库。他在白板上画下组织架构图,用红笔圈出“客户至上”四个字:“咱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收到包裹的人,都能感受到宿迁的诚意。”

1995年初,京东迎来第一个春节。办公室里挂着龚晓京手写的春联,“诚信经营通四海,创新立业达三江”。刘强东端着饺子挨个敬酒,给每个员工发了红包——金额不多,却附上了手写的感谢卡。当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他和龚晓京并肩站在窗前,望着街道上零星的灯火。

“晓京,你说我们能成功吗?”他轻声问。

龚晓京靠在他肩头,目光坚定:“还记得你说的吗?要让宿迁的农产品养活更多人。只要初心不变,路再远也能走到。”她掏出一份文件,“我爸帮忙联系了几个扶贫项目,或许我们可以把业务和公益结合起来。”

晨光微露时,刘强东又坐在了电脑前。新一天的订单开始涌入,他熟练地分配任务,手指在键盘上跳跃。写字楼外,东关村渐渐苏醒,三轮车的铃铛声、小贩的吆喝声,与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共同谱写出一曲属于创业者的破晓之歌。而那个从苏北农村走出的少年,正带着他的梦想,在互联网的浪潮中,驶向更辽阔的海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