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22章 浪潮席卷下的震撼与思索

1986年11月1日,杭城的银杏叶开始泛黄,街边店铺橱窗里已悄然换上了秋冬新品。沈知意坐在工作室二楼,望着楼下排起长队等待咨询的企业家,手中的钢笔在合同上流畅地签下名字。三个月前分发出去的《国内商业与岛国思维融合创新指南》,正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商业圈掀起的涟漪早已扩散到了千里之外。

苏记纺织厂的财务报表摆在她案头,最新数据显示净利润突破3500万。原本老旧的厂房如今焕然一新,自动化生产线昼夜不停地运转,仓库里等待发往海外的货物堆成小山。苏父在电话里的声音难掩激动:“知意,现在国外的订单都排到明年了!多亏了你,我们苏家的生意真正走出国门了!”

沈家的连锁商铺也迎来爆发式增长。新推出的会员积分体系让顾客粘性大增,改良后的店铺布局使坪效提升了近两倍。沈父的合作伙伴们纷纷登门取经,曾经门可罗雀的商会会议室,如今挤满了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的商人。

这股商业变革的浪潮很快越过钱塘江,传到了邻近的湘城。湘城的企业老板们起初还对杭城传来的消息将信将疑,直到有人亲眼看到苏记纺织厂的订单盛况,又打听到沈家商铺的火爆场面,才真正慌了神。

“同样都是小孩,凭什么别人的小孩这么有出息?再看看咱的小孩,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湘城最大的丝绸厂老板王震在家族会议上拍着桌子发火,案头摆着辗转得来的《创新指南》复印件,纸张边缘已经起毛。他的儿子小王缩在角落,手里还攥着没藏好的游戏机手柄。

王震的抱怨在湘城商界引起强烈共鸣。茶馆里、酒桌上,老板们聚在一起唉声叹气。有人说:“听说那沈家丫头才12岁,就能给企业做规划,我们这些大人反倒像睁眼瞎。”还有人摇头感慨:“现在的小孩,一个个聪明得让人害怕,我们再不跟上,生意都要被他们抢光了。”

但也有眼光敏锐的人开始行动。湘城老字号酱菜铺的老板娘周淑芬,瞒着家人独自踏上了前往杭城的火车。她穿着朴素的蓝布衫,混在咨询的人群里,好不容易才见到沈知意。

“沈小姐,救救我们家的酱菜铺吧。”周淑芬握着沈知意的手,眼眶泛红,“我们家三代人守着这个铺子,可现在生意越来越差,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沈知意将她请到会客室,倒上一杯热茶:“周阿姨,您先说说具体情况。”

在周淑芬的讲述中,沈知意逐渐摸清了问题所在。酱菜铺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产品单一,包装简陋,完全跟不上市场变化。年轻人嫌口味老套,外地游客又觉得包装不便携带。

“您看这样行不行,”沈知意打开电脑,调出设计图,“首先改良包装,设计成小巧便携的礼盒装,印上湘城的山水图案;其次开发新口味,比如年轻人喜欢的麻辣味、酸甜味;最后和旅行社合作,把酱菜作为湘城特产推广。”

周淑芬听得入神,不时点头:“沈小姐,您说的这些,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消息在湘城传开,越来越多的老板放下架子,亲自来杭城求经。沈知意的工作室门口,时常能看到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与青涩的少年少女擦肩而过。企业家们排着队等待咨询,而沈知意和团队则像不知疲倦的陀螺,为每一个企业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湘城的震动很快辐射到周边城市。各地商会纷纷发来邀请,请沈知意去做讲座。在一场千人商业论坛上,沈知意站在聚光灯下,身后的大屏幕展示着各地企业的成功案例。

“商业的本质是创新,年龄从不是限制。”她的声音清亮而坚定,“我们学习先进思维,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台下,许多企业家若有所思地记着笔记。而在观众席的角落里,几个少年偷偷溜了进来,他们是湘城老板们的孩子,原本被禁止来这种场合。此刻,他们望着台上闪闪发光的沈知意,眼中第一次有了不一样的光芒。

散会后,一位年轻的企业家拦住沈知意:“沈小姐,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意,更改变了我们对下一代的看法。或许,我们真该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沈知意笑了笑,望着远处渐暗的天色。她知道,这场由思维碰撞引发的商业变革,正在改变的不仅仅是账本上的数字,更是一个时代的商业认知。而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少年力量,正在悄然崛起,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商业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