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144章 战略下沉与产业新生

2013年3月13日清晨,港城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扑进星宁金融公司90层办公室。沈知意握着电话,指尖轻叩桌面,听筒里传来杭城星宁集团总部的背景音——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与打印机运转的嗡鸣,昭示着集团的繁忙节奏。

“李娜丽,杭城周边地级市的制造业升级迫在眉睫。”沈知意开门见山,“温市、嘉市这些地方,传统纺织、五金企业扎堆,但缺乏转型资金。”

电话那头的李娜丽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扫过电脑屏幕上的行业报告。作为80后女副总裁,她268.9亿的个人财富背后,是主导过十余个百亿级并购项目的铁血手腕。“沈总,我调研过,这些企业不是没有技术,而是卡在设备更新和市场渠道上。”她顿了顿,“您是想让我们成立专项贷款机构?”

“不仅如此。”沈知意调出长三角地图,红色标注的地级市在屏幕上连成一片,“和当地银行成立合资贷款公司,星宁占股60%,提供技术和风控体系,银行负责网点覆盖和客户资源。记住,利息要压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七成。”

李娜丽瞳孔微缩。这意味着短期内几乎放弃利润,但一旦制造业完成升级,带来的产业链整合效益将不可估量。“我明白,这是用金融杠杆撬动产业生态。”她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需要总部协调多少资金?”

“首期注资50亿,不够随时追加。”沈知意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魄力,“三天后我飞杭城,你召集当地银行和企业代表,开个闭门会议。”

挂断电话,李娜丽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她调出星宁金融最精锐的行业分析师团队,要求24小时内出具各地产业升级可行性报告;同时联系法务部,起草与银行的合作框架协议。办公室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只有打印机吐出的文件堆叠声愈发密集。

三天后,杭城星宁集团总部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二十余家银行高管与五十多位企业主围坐长桌,看着大屏幕上触目惊心的数据:温市某纺织厂因设备老旧,订单流失率高达40%;嘉市五金企业因缺乏电商渠道,利润压缩至5%。

“我们不是慈善机构。”李娜丽身着黑色职业套装,站在投影仪前,气场全开,“但星宁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合资贷款公司的钱,只给真正有转型能力的企业。”她点击鼠标,展示出严格的审核标准:技术专利数量、环保达标率、电商转型计划...每一项都直指传统制造业的痛点。

一位五金企业主举起手,声音带着焦虑:“李总,我们厂想引进自动化生产线,但贷款周期能不能延长?”

“可以。”李娜丽翻开文件夹,“根据项目周期,最长可放宽至五年还款,前两年只付利息。但前提是,你们必须和星宁的电商平台签订独家合作协议。”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星宁与八家银行达成合作意向,现场与二十三家企业签订贷款协议。当最后一份文件签署完毕,李娜丽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望向落地窗外的杭城夜景。霓虹映照下,她忽然想起七年前加入星宁时,沈知意说的那句话:“金融的本质,是让资本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

一个月后,首笔12亿贷款发放到位。温市的纺织厂换上智能印染设备,产能提升三倍;嘉市的五金企业入驻星宁搭建的跨境电商平台,订单量暴增200%。而李娜丽办公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新的计划——建立制造业升级产业园、引入德国工业4.0专家团队、设立专项技术研发基金...

沈知意站在港城总部,看着长三角地区不断攀升的经济数据,嘴角扬起欣慰的笑。这场以金融为笔、产业为纸的变革,正在重塑整个区域的经济版图。而李娜丽,这个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80后女强人,正用她的智慧与魄力,书写着星宁集团新的传奇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