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54章 古都街巷里的商业新声

1992年8月10日,北京的骄阳炙烤着胡同里的灰砖灰瓦。沈知意驾驶着锃亮的宝马车,载着苏睛、陈昊和林悦穿梭在老城区蜿蜒的街巷中。车载收音机里播放着京韵大鼓,鼓点与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响交织,为这场特殊的美食之旅增添了几分古韵。

“知意,前面就是护国寺小吃街了!”陈昊伸长脖子指着前方,鼻尖已经捕捉到豆汁焦圈混合着炸灌肠的独特香气。车子刚停稳,几个推着三轮车卖冰糖葫芦的小贩便围了上来,红彤彤的山楂裹着晶莹糖衣,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几位姑娘小伙子,尝尝咱老北京的糖葫芦!”一位鬓角斑白的大爷操着地道的京腔吆喝,布满皱纹的手熟练地转动竹签,“刚出锅的,保准儿酸脆甜!”沈知意笑着用标准的京片子回应:“大爷,来四串儿!您这手艺,一看就是祖传的!”大爷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嘿!您这口音,比胡同里长大的丫头片子还地道!”

众人边走边吃,豆汁的酸涩、焦圈的酥脆、驴打滚的软糯在舌尖散开。沈知意却在品尝美食的同时,目光敏锐地观察着周围的商铺——斑驳的木质招牌、柜台后慢悠悠算账的掌柜、门口挂着褪色布帘的杂货店,一切都保留着老北京的韵味,却也透露出经营的陈旧。

“你们发现没有?”沈知意停在一家老字号酱菜铺前,玻璃罐里腌制的黄瓜、八宝菜泛着油亮的光泽,“这些商铺守着祖传的手艺和配方,却只能赚些蝇头小利。要是能改变经营思维,说不定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苏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确实,刚才那家小吃店连个价目表都没有,顾客一问三不知,多影响生意。”林悦掏出速写本,快速勾勒着酱菜铺的外观:“要是能把这些传统美食进行包装设计,做成伴手礼,肯定能吸引游客。”

陈昊已经掏出二叔寄来的便携式电脑,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我可以做个简单的库存管理系统,帮他们统计销量,分析哪些菜品更受欢迎。”沈知意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咱们去和老板聊聊!”

推开酱菜铺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酱香。戴着圆框眼镜的老掌柜从账本上抬起头,眼神中带着警惕:“几位要买啥?”沈知意笑着递上名片:“大爷,我们是星宁文化公司的,想帮您把生意做得更大。”她指着货架上朴素的玻璃瓶:“您看,这些酱菜味道这么好,要是设计个精美的礼盒,再通过我们的渠道卖到全国各地,肯定能大卖!”

老掌柜皱起眉头,操着京腔嘟囔:“可别瞎折腾,我们老辈儿就这么卖,挺好!”沈知意不慌不忙,从包里拿出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大爷,您看,现在游客都喜欢买有特色的纪念品。您这酱菜要是印上老北京的故事,再配上插画,既能传承手艺,又能多赚钱。”

在沈知意团队的软磨硬泡下,老掌柜终于松了口。接下来的半个月,星宁工作室北京分店的成员们扎进胡同,挨家挨户地走访商铺。沈知意带着苏睛用手写的宣传册讲解现代商业理念,林悦趴在案头为店铺设计新招牌和包装,陈昊则熬夜编写简易的电子记账程序。

“您瞧,这个账本能自动算出每天的盈利!”陈昊耐心地教杂货店老板娘使用电脑,“以前您算账得算半天,现在鼠标一点就清楚了。”老板娘看着屏幕上清晰的数据,惊讶得合不拢嘴:“哟!这洋玩意儿还真神了!”

渐渐地,胡同里的商铺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酱菜铺推出了“老北京记忆”礼盒,包装上印着四合院和骆驼祥子的插画;小吃店挂上了手绘价目表,还推出了“京味套餐”;就连卖糖葫芦的大爷,都开始用沈舒设计的卡通纸袋包装。

一个月后,当沈知意再次来到护国寺小吃街,这里已经热闹非凡。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争相购买包装精美的特产,商铺里的电子计算器和手写订单册相得益彰。老掌柜拉着沈知意的手,笑得合不拢嘴:“丫头!多亏了你们,我这生意翻了好几番!下个月我打算再盘个店面!”

夕阳西下,沈知意和同学们坐在鼓楼脚下的茶馆里,听着评书艺人的精彩演绎,喝着大碗茶。远处的胡同里,新挂起的霓虹灯牌与古老的飞檐斗拱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奇妙乐章。而沈知意知道,这只是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有无数商业思维的火种等待被点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