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513章 破局者:科技洪流中的影视新范式

2023年9月26日,杭城星宁影视基地的量子指挥中心,巨大的全息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拍摄数据。陈思成戴着智能眼镜,站在机械臂组成的导演控制台前,指尖划过虚拟面板,画面中的古装场景瞬间从江南水乡切换到大漠孤烟。“c组机械臂调整灯光角度,AI同步生成风沙特效。”他对着量子对讲机下达指令,身旁的机械臂助理立刻将分镜脚本投射到空中。

谁能想到,这位曾在传统影视圈摸爬滚打十余年的80后导演,如今竟成为科技革新的先锋。三年前,陈思成的公司因一部古装剧超支8000万濒临破产,是沈知意抛出的橄榄枝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我以为星宁的技术只是噱头,直到亲眼看到机械臂群在48小时内搭完《长安十二时辰》的全景虚拟城。”他在接受《影视时代》专访时回忆道。

在星宁的技术支持下,陈思成的拍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转变。传统剧组需要耗费数月搭建的实景,如今通过量子建模与全息投影,机械臂能在72小时内完成1:1还原。在拍摄悬疑剧《暗河追踪》时,他创新性地将VR虚拟场景与实景拍摄结合——演员在绿幕前与虚拟Npc对戏,机械臂摄像机根据AI预设的剧情动线自动运镜,原本需要三个月的拍摄周期,最终仅用18天就杀青。

“传统影视行业就像笨重的大象,而星宁带来的是量子飞翼。”陈思成展示着最新项目的预算表,“以前拍一部40集电视剧,光场地租赁和群演费用就要烧掉1.2亿;现在通过虚拟制片,成本直接砍掉70%。”更令人惊叹的是效率提升——他执导的历史剧《王朝密码》,全组87人在机械臂与AI的协助下,28天完成拍摄,后期制作由机械臂剪辑师配合AI算法,72小时内就输出成片。

电影拍摄更是将速度发挥到极致。陈思成的科幻新作《量子悖论》,从开机到上映仅用23天。在星宁的量子摄影棚里,机械臂群组成的“动态矩阵”托举着360度全息投影设备,演员在虚拟的星际战场中穿梭,脑机接口实时捕捉微表情,AI系统自动优化台词节奏。“传统电影工业需要半年打磨的特效,我们的机械臂特效团队能在72小时内生成4K级画面。”他调出成片对比图,传统特效与量子渲染的差距一目了然。

财富的积累如潮水般涌来。陈思成的个人资产从三年前的不足5000万,飙升至86.9亿。他的公司市值突破300亿,成为影视科技领域的新巨头。但他并未止步于此,在星宁的支持下,他创立了“未来导演学院”,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学院里,机械臂助教手把手教授学生操作量子拍摄设备,AI系统实时点评作品的商业潜力与艺术价值。

传统影视公司坐不住了。某老牌制片厂老板在行业峰会上拍案而起:“陈思成这是破坏行规!哪有电影一周就拍完的?”但市场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陈思成的作品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1200%,是传统影视项目的20倍。观众们在社交平台上疯狂刷屏:“以前追剧要等半年,现在陈思成的剧,一个月追完超爽!”

沈知意的智能终端不断弹出合作邀约。好莱坞某巨头提出用10亿美元换取陈思成团队的拍摄技术授权,却被陈思成婉拒:“我们要做的不是技术输出,而是建立全球影视科技新标准。”他的下一个计划更加野心勃勃——打造首部全AI编剧、机械臂拍摄、虚拟偶像主演的元宇宙电影,预计制作周期仅需5天。

2023年9月的这个夜晚,陈思成站在自家的量子别墅露台上,俯瞰着杭城璀璨的夜景。机械臂自动为他斟满星宁特调的“星河酱韵”,智能终端显示着新片的预售数据:上线3小时破5亿。“曾经我以为,拍电影是用时间和金钱堆出来的艺术。”他对着直播镜头举起酒杯,身后的全息屏幕播放着机械臂群协同拍摄的画面,“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艺术,是让科技成为创意的翅膀。”

这场由陈思成掀起的影视革命,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当传统剧组还在为场地、演员、资金发愁时,星宁系的创作者们早已在量子科技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未来的光影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