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582章 百年人居的价值革命

2024年3月11日,春日的阳光斜照在津海市新落成的星宁云麓公寓楼群,无人机在楼房间穿梭拍摄宣传视频,镜头扫过楼体表面时,特殊涂层折射出流动的光泽。在样板间开放日现场,数百名购房者排起长队,售楼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销售数据——开盘仅三小时,30层的公寓楼已售出70%。

“各位请看这个墙面材料,”销售经理林薇戴着智能讲解器,指尖划过客厅墙壁,“这是星宁自主研发的纳米仿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是普通建材的5倍,而且自带自修复功能。”她调出手机App,墙面立即浮现出三维结构图,“即使遭遇撞击产生裂缝,材料中的活性成分会自动填充修复,从根本上延长建筑寿命。”

在60平的小户型样板间,退休教师周建国反复检查门窗密封胶条:“我儿子在德国定居,一直想让我换套新房。这套房子说能用100年,传给孙子都没问题。”他指着天花板上的光伏灯带,“最让我惊喜的是这个,白天发电晚上照明,多余电量还能卖给电网。”

而在别墅区,600平的独栋建筑宛如艺术品般矗立在人工湖畔。沈知意陪同几位企业家参观时,特意打开地下室的能源控制中心。全息投影展示着整栋别墅的能源循环系统:屋顶的钙钛矿光伏板、地热热泵机组、雨水回收装置形成完美闭环。“这套别墅的设计寿命是150年,”她轻触屏幕,调出材料检测报告,“我们采用了航天级的防腐合金框架,配合智能监测系统,能实时预警潜在问题。”

房地产同行们也被这场技术革命震撼。老牌房企“盛华地产”的董事长张明远站在星宁的智能建造工地上,看着3d打印设备层层堆叠墙体,忍不住感叹:“传统建房至少要半年,你们这20天就能完成主体结构,成本还降低了40%。”他掏出手机拍照,“我得把这些技术引进到我们的项目里。”

网络上,#买一套房管三代#的话题迅速登顶热搜。网友“房产老炮儿”发布对比视频:左边是传统住宅20年后斑驳的外墙,右边是星宁公寓模拟100年后的状态——墙面依然光洁如新,智能系统正常运转。评论区炸了锅:“以前买房是消耗品,现在成了传家宝!”“这种房子才是真正的固定资产!”

更让购房者惊喜的是房屋的“自给自足”能力。在业主论坛,用户“田园居士”分享了自家阳台的无土栽培成果:“种了草莓、生菜和小番茄,不仅够全家吃,多余的还能拿到邻里群里卖。”他晒出的电费账单更让人震惊——上个月不仅没交电费,反而因余电上网获得127元收益。

随着星宁的技术逐渐开放,整个房地产行业开始洗牌。中小房企要么选择与星宁合作,引入智能建造技术;要么被市场淘汰。沈知意顺势成立“星宁建筑科技联盟”,向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授权、供应链支持和人才培训。首批加入的17家房企,三个月内项目去化率平均提升55%。

在政策层面,住建部派专家组实地考察后,将星宁的建筑标准列为行业示范。“这种兼顾寿命、环保和经济性的建筑模式,”某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评价,“有望彻底改变我国住房的资产属性,从‘居住工具’升级为‘家庭财富载体’。”

而沈知意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在集团战略会议上,她展示了新的蓝图:“我们要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从建造、使用到回收,每个环节都实现数字化。”她调出虚拟画面,“未来业主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房屋的‘剩余寿命’作为资产进行交易。”

夜幕降临,星宁公寓的楼体灯光组成流动的图案。在28层的一户人家,年轻的父母正给孩子讲述:“等你长大了,这套房子就传给你。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我们家族的骄傲。”窗外,城市的霓虹与繁星交相辉映,见证着这场关于“家”的价值革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