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73章 跨城协作的商业星火

1994年12月1日,杭城的寒风裹着钱塘江的湿气扑进马云的办公室。斑驳的墙皮簌簌掉落,六台二手电脑挤在破旧的办公桌前,显示屏的蓝光映照着团队成员疲惫却兴奋的脸庞。电话突然响起,马云一把抓起听筒,沈知意清亮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马老师,1000万投资已经到账,中国黄页可以大干一场了!”

握着电话的手微微发颤,马云望向墙上歪歪扭扭贴着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标语,三年前在西湖畔与沈知意彻夜长谈的画面涌入脑海。那时他刚辞去大学教师工作,带着仅有的七名员工,在杭州的街巷里挨家挨户推销“上网黄页”概念,却常被当成骗子赶出门。如今,这笔关键的投资如同寒冬里的炭火,让他眼眶发热:“知意,谢谢你信我。”

资金到位的消息迅速在杭城商界传开。马云带着团队搬进新租的写字楼,玻璃幕墙上“中国黄页”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特意将沈知意的照片与马化腾、刘强东的来信裱在会议室,对着员工们激昂陈词:“我们不是孤军奋战!北京的星宁工作室、深圳的oIcq、还有京东,都在为改变商业生态而战!”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当时国内互联网尚未普及,许多企业连电脑都没有,更别提“上网展示产品”的超前理念。马云亲自带队跑遍杭州大大小小的企业,带着笨重的投影仪,在工厂车间、饭店后厨演示网页制作。有次为了说服一家丝绸厂,他连续七天蹲守在厂区门口,终于用星宁工作室改造老字号的案例打动了厂长:“您看,传统手艺结合互联网,能卖到全世界!”

沈知意通过星宁的渠道,为中国黄页牵线搭桥。她安排陈昊团队远程协助优化网站架构,让网页加载速度提升三倍;林悦设计的新logo融入水墨元素,既保留中国韵味,又充满科技感。更重要的是,星宁在全国高校的影响力,为中国黄页带来了第一批年轻用户——清华、北大的学生们自发在校园bbS宣传,将网站推向更多人的视野。

1994年平安夜,马云在办公室接到沈知意的越洋电话。听筒里传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嘈杂声,沈知意正在参加国际互联网峰会:“马老师,这边的投资人对你的模式很感兴趣!”她压低声音,“但他们担心盈利周期太长。”马云望向窗外杭城的灯火,嘴角扬起标志性的笑容:“告诉他们,我要做的不是一门生意,是一个时代。”

除夕夜,马云带着团队在办公室吃泡面。突然有人指着电脑屏幕惊呼——中国黄页的单日访问量突破十万!消息传开,整个写字楼都沸腾起来。马云掏出bp机,给沈知意发去简短的消息:“今夜,杭城的星光属于开拓者。”

此时的沈知意正在星宁总部,看着杭城分公司传来的捷报,想起马克思在《**宣言》中对“世界市场”的论述。她拨通沈宁的电话:“把星宁的供应链资源开放给中国黄页,让他们的客户能直接对接优质货源。”16岁的沈宁早已褪去稚气,在电话那头冷静回应:“姐,我已经在安排了,同时准备启动跨境支付技术的预研。”

1995年初,中国黄页与杭州丝绸集团的合作项目正式上线。当第一笔来自欧洲的订单响起提示音时,马云对着镜头向远在北京的沈知意比出胜利手势。而此刻的沈知意,正在清华科技园筹备互联网商业论坛,她在邀请函上写下:“让我们携手,用代码编织未来。”

这场发生在杭城与京城之间的协作,如同星火燎原的起点。马云的中国黄页开启了中国企业的“触网”时代,而星宁工作室的支持,不仅是资金与技术的注入,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在变革的浪潮中,没有单打独斗的英雄,只有相互托举的同行者。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杭城与京城的灯火遥相辉映,照亮了中国互联网商业的漫漫长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