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734章 全民共建:量子工地上的沉浸式狂欢

2026年1月11日,巴东新汴梁施工现场被量子探照灯照得亮如白昼。无人机群在空中组成“80%待启”的倒计时字样,机械臂的蓝光与建筑工人的安全帽反光交织成动态光网。沈知意站在智能指挥塔上,看着全息屏幕上20%的完成度数据,耳边传来文媒公司记者们兴奋的讨论声。

流量密码:直播镜头里的科技奇观

“家人们!看到这个能自动纠错的机械臂了吗?”星宁文媒的主播小夏戴着4K直播眼镜,镜头扫过正在搭建飞檐的智能设备,“它内置的AI能识别宋代建筑的128种榫卯结构,误差不超过0.1毫米!”直播间瞬间涌入50万观众,弹幕疯狂刷屏:“这哪是工地,分明是未来工厂!”“建议改名叫‘量子鲁班’!”

记者团队则聚焦人文故事。资深记者老周采访着满头大汗的本地工人老张:“您以前是泥瓦匠,现在操作这些高科技设备习惯吗?”老张憨厚地笑了笑,举起量子平板:“刚开始手抖得厉害,现在我能通过脑机接口指挥机械臂雕花!上个月工资翻了三倍,还能给闺女交大学学费。”

全民参与:免费开放日的文旅预演

为满足网友热情,沈知意宣布工地限时免费开放。量子门票系统刚上线,预约名额在3分钟内被抢空。开放当日,游客们戴着AR眼镜踏入工地,眼前的景象虚实交织——现实中机械臂正在砌墙,虚拟画面里宋代匠人同步演绎古法工艺;智能导览机器人穿梭其中,用汴京方言讲解建筑知识。

最受欢迎的是“云监工”互动区。游客可通过量子平板操控微型机械臂,尝试复刻一块宋代城砖;成功完成任务的人,能获得虚拟“汴京建造使”勋章,凭勋章可兑换未来古城的终身VIp权益。某小学生兴奋地展示平板:“我刚刚‘盖’了一个角楼!”

创意孵化:网友脑洞推动的设计革命

工地的官方论坛成了创意风暴中心。网友“汴梁遗梦”提议:“在汴河设置量子水幕电影,播放清明上河图的动态故事!”这个想法被沈知意当场采纳,立即安排技术团队研发;汉服爱好者社群则发起“宋代服饰设计大赛”,优胜作品将成为古城Npc的官方服装。

更有科技公司毛遂自荐。某AI企业展示了“智能Npc情感系统”,能让虚拟商贩根据游客的情绪变化调整叫卖话术;量子通讯公司提出在古城设置“时空邮局”,游客可发送全息邮件,系统将在特定节日“穿越”到亲友手机上。

进度博弈:科技加速与人文坚守的平衡

虽然工期紧张,沈知意却坚持“慢工出细活”。当AI计算出部分仿古建筑可缩短15天工期时,她果断否决:“宋代建筑的美学精髓不能用效率衡量。”为此,星宁集团紧急从故宫博物院请来古建专家,与机械工程师组成“古今融合”团队,确保每个斗拱、每处彩绘都经得起历史推敲。

但科技的力量也在悄然提速。智能建造系统通过分析百万张历史资料图片,自主优化了琉璃瓦的烧制工艺;无人机群采用“蜂群算法”,将建材运输效率提升了40%。施工负责人展示进度曲线:“看似缓慢的20%,实则为后续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预演:工地变身的文化现场

夜幕降临,工地摇身一变成为沉浸式演出场地。全息投影在未完工的城墙上投射出《东京梦华录》的片段,机械臂配合剧情摆动,仿佛化作千年前的守城卫士;量子音响系统模拟出汴河的桨声灯影,与现实中的机械轰鸣奇妙共鸣。游客们举着手机直播,惊呼:“这比成品更震撼!”

沈知意的量子通讯器不断弹出好消息:文旅部将新汴梁列入“十四五”重点文化工程;国际建筑协会计划在这里举办“科技与传统”主题峰会;更有好莱坞导演联系星宁影视,希望以工地为背景拍摄纪录片。“三个月后,”她对着直播镜头微笑,“这里将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此时,工地上空的无人机群再次变换阵型,拼出“未来已来”的字样。弹幕里,百万网友共同见证这场由科技、人文与全民创意编织的建造奇迹,而巴东的夜空,正被无数期待的目光点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