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被系统强迫成为大科学家 > 第378章 多壁碳纳米管

被系统强迫成为大科学家 第378章 多壁碳纳米管

作者:清汤八爪鱼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4 11:36:33 来源:小说旗

即便是现在赵小侯掌握了锗碳芯片技术,也可以借用电磁波超高频震荡模式来制造碳纳米管。

但即便是如此,这个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也就是说,如果用碳纳米管来制作太空电梯的主绳索,那么太空电梯的成本将会大到一个让整个人类都无法承受的地步。

毕竟光是一条绳索的长度就有多公里啊!

何况,太空电梯至少需要两条绳索,并且地面基建,太空基建乃至于绳索上运动的电梯等等,也都不是一笔小钱。

这么说吧,就用现在最先进的硅芯片,铺出一条7万多公里的直线来,需要多少钱?

这个算一算,就知道了。

而由于太空电梯绳索的直径也不可能是小说里说的1厘米。

赵小侯之前就测算过,其直径应该超过50公分,才可能承受住太空端的巨大拉力。

当然具体情况就得看碳纳米管的具体强度了。

毕竟如果强度越高,那么绳索所需要的直径自然就细。

想到这里,既然碳纤维的最高强度暂时有限,那么将碳纳米管加进来呢?

毕竟如果仅仅只是实验的话,这点费用,他还是能够承担的。

随后他就给1号智能AI安排了下一步的实验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做到碳原子组成四面体的同时,在上一级形成碳纳米管。

这个实验的可行性很高,但需要大量实验来验证。

并且这次,赵小侯将1号智能AI实验的碳纤维生成皿数量提升到了3万个。

反正1号智能AI即便是管理整栋实验楼的机械臂之后,剩余的算力还有很多,拿来同时操纵数百条机械臂对3万个碳纤维生成皿进行实验操作,都还有剩余算力的。

只不过,生产碳纤维生成皿的材料又得向外采购了。

毕竟那些材料也不是实验楼仓库里的常储材料。

安排完这些之后,赵小侯就将注意力放回到智能实验室。

实际上智能实验室的技术在系统那里是可以兑换的。

之前,他就看过一次,但兑换价格高达2万自由科研点。

这个兑换价格,他是可以承受的,但兑换之后,自由科研点基本上就清零了。

以后遇上什么搞不定的实验,就麻烦大了。

因而他也没有直接兑换这项技术。

而是准备像碳纤维技术一样,自己先慢慢的搞着,隔一段时间再来看看兑换价格。

如果兑换价格下降了,说明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对的。

如果兑换价格不变,那么就说明自己选择的道路错了。

这大概也算是薅系统的羊毛了。

这次,他一看智能实验室的技术,兑换价格就从2万点下降到1万5千点。

这个价格下降,就说明1号智能AI出具的三套建设方案是有用的。

只不过建成之后的智能实验室,比系统兑换的智能实验室技术还是要差上很多很多。

想一想,这也不奇怪。

毕竟系统兑换的智能实验室技术至少是超越现在蓝星技术水平30-50年以上。

但即便是杜欢价格掉落到1万5千点,赵小侯也没有急着去兑换。

还是太贵了。

之后,他又看了看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的兑换价格,此时已经变成了200点。

这就让他有点犹豫了。

毕竟这也太便宜了。

如果直接兑换的话,能够节约自己很多时间。

想到这里,他也没有犹豫下去,而是选择了直接兑换。

毕竟光靠1号智能AI去做实验,也是需要很多时间的。

在兑换了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之后,他脑海里随即就浮现出了大量与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良久之后,他方才睁开眼睛。

原来如此!

实际上这套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赵小侯研究出来的那套东西。

碳原子构建为三角四面体,再上一层则是由三角四面体构建为一种多壁碳纳米管,这种多壁碳纳米管的壁层可以不断叠加,使得其直径可以达到900纳米以上。

同时其长度也可以延伸到微米级别。

之后再由这种多壁碳纳米管构建成为一种复合螺旋结构的碳纤维。

如此一来,这种碳纤维的抗拉强度就极高。

但由于其只需要电磁波高频震荡即可构建出来,因而其成本也就只是1号智能AI之前实验出来的碳纤维的1.5倍左右。

由于兑换了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赵小侯随即就将1号智能AI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大幅修改。

由于制造碳纤维生成皿的材料尚未运到,赵小侯就只能让1号智能AI先用之前的1000个碳纤维生成皿进行初步的实验,从而掌握相关数据。

次日清晨,赵小侯早早就来到了实验楼。

虽然1000个碳纤维生成皿数量比较少,但一晚上的时间也足够1号智能AI实验出一些成果了。

果然,等他抵达5楼的时候,1号智能AI已经打印好了昨晚的实验报告。

不得不说中智能AI比弱智能AI在这方面强多了。

在赵小侯昨天提出要纸质实验报告之后,1号智能AI就会提前准备好纸质实验报告,不让赵小侯等待。

看过昨晚的实验报告之后,赵小侯还是很满意的。

即便只有1000个碳纤维生成皿,1号智能AI也完成了五万多次实验。

并且初步将形成三角四面体的碳原子形成了多壁碳纳米管。

只不过由于实验次数不够的关系,就现在而言,只形成了3层壁的碳纳米管。

但即便是这样,也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如果换成其他科研人员来做实验的话,即便有了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的资料,想要走到这一步,也需要长达数十年的漫长时间,甚至于更久。

这并不奇怪,科研人员可没有1号智能AI能够同时控制上千个碳纤维生成皿的能力,只能够依靠人数和时间来慢慢的磨。

下午,采购部就将制造碳纤维生成皿的材料运进了五楼的小工厂。

1号智能AI随即操纵机械臂开始迅速制造碳纤维生成皿,并且每做成一个碳纤维生成皿,随即就送到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