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请陛下称太子! > 第9章 治天下,首要的目标不是仁

李世民离开的背影停顿了一下,但也仅仅只是一下,就直接上了龙辇离开。

等到李世民走后,林尘眼眸变得平静,还好自己提前遣散了那些突厥人,不然这一次,恐怕自己就真遭重了。

之所以遣散,一个是因为林尘看不上突厥人,第二个就是因为林尘也知道,突厥人迟早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祸患,政治夺嫡,肯定要除去所有祸患。

房玄龄没走,他在一旁道:“太子殿下。”

林尘道:“常胜,扶本宫起来。”

常胜将林尘重新搀扶起来,而林尘对着房玄龄,直接作揖行礼。

房玄龄吓了一跳,连忙躲避:“太子殿下这是何故?臣万万担当不起。”

“房大人你担得起,房大人自隋朝大业年间就起兵跟随我李氏,到今天为大唐江山尽心尽力,而今担任左春坊大学士,又为本宫太子太傅,本宫自然要以弟子礼待之。”

林尘一脸正色说道。

房玄龄眼中有些惊疑不定,啥?太子竟然向自己行礼?而且还说以弟子之礼待之?

这,这合理吗?

他此前也听闻过太子的事,自从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子就是放浪形骸,讨厌约束,那些教导他的老师,都被他打了出来,哪里还有人敢教?

可今天一见,好像并非如此啊。

房玄龄内心飞速想过这些事情,却也是同样还礼道:“太子殿下,莫要折煞老臣,若是太子修品德,学治国,大唐以后,也会有一位明君。”

林尘微笑问道:“房大人,刚才的情景你也看到了,你认为本宫能登上皇位吗?”

房玄龄避而不答,只是道:“太子,你一日为太子,始终为太子。”

林尘笑了笑:“若是本宫腿脚不便,必然亲自搀扶房师,都说房谋杜断,房大人之学,本宫也想请教请教。”

房玄龄再行礼:“不敢。”

很快,林尘就拉着房玄龄去请教了,而林尘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房玄龄绝对是朝野之中可以说得上话的臣子。

而他自己与魏王党争夺储君之位,本质上争的还是影响力,只有自己多拉拢一些老臣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他的影响力,自然而然也就能增加他的胜算。

历史上记载,永乐年间,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是想要太子之位的,而朱高炽也因为肥胖,所以被朱棣不喜,而朱棣也经常找茬朱高炽,就是想要废掉他的太子之位。

可最终,因为朱高炽处理朝政得当,而且满朝文武,也都信赖支持太子,后来朱棣废太子的心思,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一段历史,并非电视剧上演的那样朱棣一家子父慈子孝,当时朱棣让朱高炽监国,等回来之后,就挑朱高炽批改的奏折里的刺,更是直接将太子府的所有属官打落到大牢里去,而且朱高煦就藩,朱棣也没让他出去,前期朱棣的心思,的确如此。

权利的争夺是极为残酷的事情,所以林尘虽然知道李世民心里的底线,但对于争夺皇位,他自然也要全力以赴。

就李世民今天的表现,这对魏王的偏心,明目张胆。

另外一边,李世民回宫之后,坐在龙椅上,直接让黄德派人去查查东宫的突厥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李泰在一旁很紧张,大气也不敢喘。

过了好一会,终于算是查清了,黄德一路小跑回来,小声将事情原委说了出来。

“哦?也就是说,在昨日,太子遣散了那些突厥人?”

李世民有些讶异。

“是的陛下,那群突厥人,都被太子遣散,每一人都给了钱,在被遣散之后,突厥人才去延康坊闹事,实际上突厥人和太子没什么关系了。”

李泰连忙道:“父皇,虽然如此,可那突厥人所说他乃太子勇士,这一番话也没错,在此前,太子的确是招了突厥人为门客,只是昨日才遣散,这不能代表父皇此前说的错。”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缓缓颔首:“此前太子在东宫养突厥人,虽然遣散,但也确实是事实。”

“对啊父皇,儿臣没诬告,也是因为儿臣了解的信息片面,给太子造成了困扰,是儿臣才弄得父皇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如此僵硬。”

李泰说着说着,竟然是有眼泪出来。

李世民摸了摸李泰的脸:“青雀何故如此,虽然太子这件事做得对,但你也没做错,太子猜到是你对朕所说,所以才提诬告者反坐,他这是明显想要严惩你啊。”

李泰吓得连忙跪在地上:“父皇,儿臣没了解清楚。”

“起来,朕不会惩罚你,朕当然知道你是好心,反而是太子做得不对,他为兄长,既然知道却不说,反而想要借此机会惩罚你,哪有如此希望自己弟弟受到惩罚的?”

“父皇。”

李泰眼中有盈盈泪光。

李世民感慨道:“黄德,派人去告诉太子,就说三日后,随朕一同去古观音禅寺。”

“是。”

而林尘这一边,在东宫之内,认真听房玄龄所说,房玄龄所说的,还是治国理政那一套,也就是儒家的那一套,以仁为主。

林尘笑了笑,房玄龄注意到林尘的笑容,不由问道:“太子殿下,臣说得不对吗?”

“房大人,你说得很对,但本宫不如此认为,治天下,首要的目标不是仁。”

“那是什么?”

“第一,是钱,是经济。”

房玄龄一愣,这个观点,让他闻所未闻。

“请太子赐教。”

林尘道:“房大人,一个国家,说到底最为基础的东西,就是钱粮,这两样就是经济统称,治国理政需要钱,赈灾需要粮食,战争更需要钱粮,就连给朝堂上的大臣们发俸禄,更需要俸禄俸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在贞观元年定下的休养生息之策,还是汉朝初期的黄老之学,为的都是恢复经济,提高粮食产量,充盈国库。”

房玄龄眼睛亮了,他看着侃侃而谈的太子,只觉得这位太子,洞察犀利,有明君之相!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钱粮是基础,可却没有一个人能像太子这般,将这件事讲得通俗易懂。

而林尘继续道:“而在国家有钱后,必须要让百姓有钱,不能国强民弱,国富民贫,经济的第二层,就是要让百姓也富裕。房大人想想,百姓有钱时,生活过得好,能吃饱穿暖,天天吃肉,每个月能换上新的衣裳,你觉得他们还会造反吗?”

房玄龄本能摇头。

“为何在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那是因为百姓活不下去了,百姓身上没钱了,百姓承担国家的徭役赋税,他们都没钱了,交不出钱,还要被朝廷压榨,自然而然,这个国家,也就走到头了。”

房玄龄眼中满是赞赏与佩服,太子今年才二十岁啊,二十岁就有这种洞见,大唐未来可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