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了,我想见识娱乐圈的风景 > 第38章 撕开商业片口子

林枫除了第二天去了海闰,与常继虹等人就美亚仑的事宜商谈了一上午,最终达成常继虹、海闰、林枫三方共同投入300万元,分别占股比例为4:3.5:2.5。

林枫处理完此事,又在温柔乡里待了三天,实在是被催着干活的电话弄烦了,不情不愿走出家门去工作,左青也去找常继虹报道,等待安排试镜《永不瞑目》的欧阳兰兰。

《三只猴子》已经初剪完成,北影厂后期制作人员让林枫验收,没问题后就要与配乐师沟通确定配乐的风格和方向,随后配乐师开始进行配乐创作。

这是大事,林枫也不敢怠慢。

来到北影厂,没有废话,直接让人安排一间小厅,观看成片。

两个小时后,林枫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大致没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讨论配乐问题,这部电影的配乐很重要,特别是环境音,要贴合主题。”

韩三坪还是比较重视林枫的,完全尊重林枫作为导演的权威,直接将北影厂手上没什么工作的配乐师召集起来,根据林枫的要求和整部电影的风格进行配乐。

北影厂在这方面很强,或者说目前国内的老牌电影厂在这方面都不错,一点不输国外。

就这样,在1999年元旦,《三只猴子》完成初剪进行配乐工作,接下来大概还要花5周时间完成配乐和终版剪辑。

不过这事先不急,交给北影厂大师们先弄着,而林枫需要先回学校,因为大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来了。

林枫之前由于拍摄电影等工作,几乎没怎么上过课,但是期末考试还是要参加的,放水也不是这个方法,当然实践课林枫直接就得了优秀,这个谁也说不出什么。

1998年,《那些年》如愿以偿以5231万元获得内地电影的票房冠军,紧随其后的是冯骁刚的《不见不散》,截止至1月10日票房4032万元(上映中,下映时应该不会超4500万元)。还是那句话,冯氏喜剧在北方那是无敌的存在,可就是过不了长江,否则票房至少能增加三分之一,这种现象需要等到《天下无贼》才会打破。

至此,1998年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总榜也新鲜出炉:

第一名《泰坦尼克号》,票房3.6亿。

第二名《拯救大兵瑞恩》,票房8230万。

第三名《我是谁》,票房6980万。

第四名《那些年》,票房5231万(内地电影冠军)。

第五名《不见不散》,票房4032万(上映中)。

1998年港岛市场票房总榜中,《那些年》以5020万下画,力压《风云雄霸天下》的4153万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台省市场更为夸张,《那些年》以3.12亿新台币(原始空为4亿),约合7176万人民币,打破了台省拥有票房统计以来的所有华语电影记录。

年底总结出炉后,各大娱乐甚至财经类报刊杂志纷纷转载,甚至央妈二套的《中国财经报道》都予以报道。

主要是林枫的《那些年》在港台电影市场上实在是太疯狂了,各种记录随手即破。在这个外人认可才是真的好思维的现阶段,原来的一些负面评价已经基本消失了,基本都是众口一词夸奖为国争光,是市场化改革的新成就等等。

与此同时,同样是第一部作品的贾科长,凭借《小武》横扫 8 项国际大奖,包括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金热气球奖、第 4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道特奖等

而贾科长还是林枫北电93级的师哥,比林枫高三届,不过是文学系而非导演系。

其实北电导演系挺尴尬的。世人都说北电出大导,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出现的大导很多都出自其他院系,比如张一谋摄影系,贾科长文学系,顾长韦摄影系,娄烨动画系,张黎摄影系。到后期还有宁昊、文牧野、郭帆等等名导都是跨专业而来。

由于林枫和贾科长都是第一部作品,分别在商业和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因此“第六代导演双子星”也越来越多被媒体提及。

当然有夸就有贬,特别是台省和港岛的媒体,什么“毫无艺术性”、“演员演技尴尬”、“卖情怀”之类的老套路。

其实是因为他们引以为傲的商业片被林枫硬生生给撕开了一道口子,他们有点心慌。

要知道,港岛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一向看不起内地人,否则也不会有“北姑”“北妹”这些略带侮辱性的词来形容内地女演员。

再来看看港岛演员,哪怕是一位二三线的电视明星,来到内地拍戏,排场比内地一线明星都大,各种特殊待遇全部叠满,甚至是工作人员也是如此。

一位场记之类的杂工,在内地就敢对二线明星吆五喝六的,否则也不会几年后发生小白龙事件。

为什么港岛电影人会有这样的地位?除了内地电影刚刚开放,处于学习阶段,电影市场还未发展起来外,最主要的就是港岛电影人能拍商业片,能在全亚洲卖票房。

如果要比文艺片,张一谋一人就能吊打港台所有导演,但是没用,文艺片对电影市场的促进是有限的,还是需要商业片,特别是商业大片。

那么最容易学习,或者说合作的就是港岛电影人,这就造成了有求于人必礼贤下士的局面。

实话实说,现阶段港岛导演在商业片的拍摄上确实是华语圈第一的。

商业片讲究市场回报率,首要任务就是赚钱,不是不能谈艺术,但要分清主次。

内地真的不缺好演员,只是没遇到合适的角色。

内地缺得是好的商业片导演,甚至好的商业片编剧。

港岛导演配合港岛的班底,他们的优势是商业片轻车熟路,工作效率高,资金控制好,起码质量有一定保障。这也是内地投资商爱找港台班底制作电影的原因。

当然说的是现阶段。等内地从业人员接触多了,再看他们这三板斧就是小儿科,只要肯做出思想上的改变,很快就会赶上。

就像纯内地班底的《泰囧》开始,内地导演、内地演员、内地投资,票房12亿,破了当年票房纪录,导演只是个演员转型的徐征。

从此以后,内地电影人才开始能担当主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