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俄罗斯风云录 > 第21章 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第2章 1905年革命的爆发

卷六 红色飓风: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 - 1991)

第二十一章 血色黎明: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1894 - 1905)

第二节 革命的总演习:1905年革命的爆发

一、圣彼得堡:雪与血交织的悲歌

1905年1月22日的清晨,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被皑皑积雪覆盖,一片死寂,宛如被命运冰封。工人格里高利身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破旧棉袄,左手紧紧攥着圣母像,仿佛那是最后的希望;右手则温柔地牵着8岁女儿玛莎的小手,汇入缓缓朝着冬宫行进的数万人流之中。队伍的最前方,留着浓密大胡子的东正教神父加邦,高高举着十字架,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沙皇会倾听我们的苦难!”那声音,在清冷的空气中回荡,却又带着一丝虚幻的希冀。

然而,谁也未曾留意到,冬宫广场四周的屋顶上,沙俄近卫军早已将马克沁机枪的冰冷枪口,悄然对准了无辜的人群。一场悲剧,正如同即将降临的风暴,蓄势待发。

格里高利怀揣着那份皱巴巴的请愿书,那是他3天前,在普梯洛夫工厂的锅炉房里,用冻裂的手指蘸着煤灰,写下的血泪控诉。“每天工作14小时”“童工断指无赔偿”,这些字句,每一笔都饱含着工人阶级的苦难与悲愤。工人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慈父沙皇”看到这些,就会像《圣经》里的所罗门王一样,主持公道,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上午10点,一声枪响如惊雷般撕裂了原本宁静的天空。玛莎手中的布娃娃被子弹无情打穿,洁白的棉絮瞬间混着鲜血,喷溅在洁白的雪地上,宛如一幅触目惊心的血色画卷。骑兵挥舞着锋利的马刀,如恶狼般冲入人群;哥萨克士兵则狞笑着将孕妇挑在枪尖,那残忍的一幕,让人毛骨悚然。加邦神父的十字架被疯狂的人群踩成碎片,他自己则趁乱躲进了美国记者公寓。后来,人们发现他吊死在郊外的树林里——官方宣称是“自杀”,但那尸体后脑清晰可见的弹孔,却无声地诉说着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一天,3000发子弹如雨点般倾泻在请愿者身上,至少1000人丧生。史称“血腥星期日”,这一事件成为了沙俄**统治下血腥残暴的铁证。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尼古拉二世当天根本不在冬宫,他正在皇村别墅悠闲地逗弄着新养的腊肠犬,还在日记中轻描淡写地写道:“今日天气晴好,打了10只野鸭。”他的冷漠与麻木,与广场上的鲜血和惨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对这个**君主的统治彻底绝望。

二、铁轨上的静默抗争:全国罢工的连锁反应

“血腥星期日”的消息如燎原的野火,迅速在俄国大地上蔓延开来。在莫斯科,印刷工人瓦西里义愤填膺地将沾血的新闻稿塞进火车邮包,对着列车长愤怒地吼道:“让全俄国看看沙皇的‘恩典’!”三天之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汽笛集体噤声。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40万铁路工人毅然罢工,铁轨上积满了落叶,仿佛帝国的血管被彻底栓塞,曾经繁忙的交通动脉就此陷入了死寂。

这场罢工堪称“史上最壮观的静默抗议”,全国各地的人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沙皇统治的不满和抗议:

- 在基辅,面包房老板心怀大义,免费发放黑麦面包,上面用糖霜醒目地写着“8小时工作制”,这简单的几个字,代表着工人们最基本的诉求。

- 在华沙,纺织女工们勇敢地将织布机改成路障,用绸缎巧妙地捆住警察的马腿,以柔弱之躯展现出了坚定的反抗精神。

- 就连圣彼得堡芭蕾舞团的演员们也放下了优雅的舞步,罢演《天鹅湖》,在冬宫广场跳起了“死灵之舞”,用艺术的方式表达着对**统治的控诉。

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敖德萨港。停泊在港口的“波将金”号战列舰上,水兵们在午餐肉罐头里惊讶地发现爬满了蛆虫。厨师长愤怒地举着腐烂的肉块,质问军官:“这就是沙皇赐给保卫者的食物?”一名军官恼羞成怒,拔枪射杀了厨师。这一暴行瞬间点燃了水兵们心中的怒火,整艘战舰瞬间哗变。起义者升起了鲜艳的红旗,将舰炮毅然对准了总督府。这艘原本应该用来镇压革命的钢铁巨兽,此时却成了插在帝国心脏的第一把匕首,象征着革命力量的觉醒。

三、冬宫里的荒诞闹剧:尼古拉二世的“拖延战术”

面对全国沸腾的民怨,沙皇的智囊团却在上演着一出荒诞不经的宫廷剧。内务大臣小心翼翼地建议:“陛下不妨学英国搞虚君立宪?”陆军元帅则拍案怒吼:“应该把罢工者全吊在路灯上!”皇后亚历山德拉则捧着拉斯普京的信件,口中喃喃自语:“神僧说革命党都是魔鬼附体,要用圣水净化……”他们各执一词,却没有一个人真正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着想。

直到10月26日,当莫斯科工人英勇地占领了全市80%的电话局,连冬宫的御厨都开始罢工时,尼古拉二世才在惊恐中哆嗦着签署了《十月宣言》。这份被革命者讥讽为“厕纸宪法”的文件承诺:成立国家杜马(议会),保障言论自由,扩大选举权。然而,魔鬼往往藏在细节之中。宣言由宫廷文豪维特伯爵起草,其中埋下了无数陷阱:

1. 国家杜马没有实际的立法权,仅仅是一个“咨询机构”,如同虚设。

2. 选举采用等级制,地主的1票竟然抵农民的45票,这严重剥夺了农民的政治权利。

3. 沙皇保留了解散杜马、宣布戒严的绝对权力,这使得所谓的“改革”不过是一纸空文。

即便如此,自由派知识分子仍盲目地欢呼“俄国迎来了黎明”。在喀山教堂前,律师米哈伊尔激动地焚烧《刑法典》,高喊:“**已死!”但他没有注意到,街角的秘密警察正悄悄地往小本子上记录着他的名字,一场新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四、革命的预演:街头巷战与权力真空

1905年冬天的莫斯科,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伏特加的辛辣气味,仿佛是革命的怒火在燃烧。12月7日,5000名工人退守普列斯尼亚区,他们用机床、钢琴甚至棺材构筑起坚固的街垒,决心与沙皇军队进行最后的抗争。15岁的安娜勇敢地负责运送弹药,她将手榴弹藏在裙摆下,哼着民谣穿过封锁线:“黑面包会有的,自由也会有的……”那清脆的歌声,在战火纷飞中传递着希望的力量。

政府紧急调来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团进行镇压。这些参加过日俄战争的老兵,将在旅顺学到的焦土战术无情地用在了自己同胞身上。他们用大炮平射轰塌公寓楼,往下水道灌汽油点燃地下印刷厂,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火海。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目睹这一切后写道:“他们不是在镇压革命,而是在表演如何摧毁一座城市。”

讽刺的是,当莫斯科总督杜巴索夫向沙皇请功时,尼古拉二世却在担忧更“重要”的事——他在日记中抱怨:“革命害得我的猎狐犬食欲不振。”他的这种冷漠和自私,让人们对沙皇统治的腐朽和堕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尾声:未完成的交响曲

1906年4月27日,第一届国家杜马在塔夫利宫隆重召开。111名农民代表身着粗麻衣,带着质朴与期待走进了金碧辉煌的镀金大厅,与贵族议员们面面相觑。当自由派议员勇敢地提议“土地改革”时,保守派地主却直接朝发言席扔墨水瓶,会议陷入了混乱。这场闹剧仅维持了72天便被沙皇无情解散,史称“短命杜马”。

然而,1905年革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埋下了致命的种子:

- 工人阶级学会了组织苏维埃(代表会),为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农民们发现联合起来能够逼迫地主减租,增强了他们的团结意识和反抗精神。

- 就连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都摸清了战舰炮塔的操作方法,为革命力量的壮大提供了技术支持。

正如流亡日内瓦的列宁所言:“这是伟大革命的预演。”12年后,当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关进叶卡捷琳堡的地下室时,卫兵队长尤洛夫斯基的祖辈,正是1905年倒在冬宫广场的请愿工人之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05年革命成为了俄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预示着一场更加波澜壮阔的革命即将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