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俄罗斯风云录 > 第22章 绞索与幻灭第2章 俄国在一战中的崩溃

卷六 红色飓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1991)

第二十二章 绞索与幻灭: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王朝终局(1905-1917)

第二节 战争的绞肉机:俄国在一战中的崩溃

一、血色电报:坦能堡的死亡密码

1914年8月,东普鲁士平原在夏日的燥热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俄国第2集团军司令萨姆索诺夫将军正对着摊开在桌上的地图发愁,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忧虑和无奈。手中捏着的总参谋部刚发来的电报,油墨未干的字迹里还带着彼得堡特有的傲慢:“即刻西进,与莱宁坎普第1集团军形成钳形攻势。”

“见鬼的钳形攻势!”将军愤怒地把电报拍在橡木桌上,震得煤油灯的火苗直跳。这位留着浓密八字胡的哥萨克汉子比谁都清楚部队的实际状况。他的士兵们正穿着草鞋在泥泞的道路中艰难跋涉,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困苦。而且,每个士兵只有三十发子弹,这还是把枪膛里的也算上了。在这样的装备和补给条件下,要执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无疑是一场噩梦。

与此同时,在柏林郊外的地下掩体里,气氛却截然不同。德军无线电监听员突然直起腰板,精神高度集中。耳机里传来俄军明码电报特有的“咔嗒”声,就像敲碎核桃般清脆。当这份电文被送到兴登堡面前时,这位向来严肃的老将竟笑出了声:“俄国人居然在用明码部署兵力!”这对于德军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8月26日黎明,马祖里湖区的晨雾还未散尽,二十万德军就像从地底钻出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把萨姆索诺夫军团围成了铁桶。克虏伯大炮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炮弹如雨点般落在俄**队的阵地上。俄国士兵们惊恐地发现,他们手中的莫辛纳甘步枪根本够不着德国人的机枪阵地,这就像是拿着菜刀对抗机关枪的荒诞剧。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俄国士兵们只能在枪林弹雨中苦苦挣扎。

“将军,我们被包围了!”传令兵冲进指挥部时,萨姆索诺夫正对着空罐头盒喝最后一口伏特加。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整了整满是血污的军装,掏出左轮手枪,声音低沉而坚定地说:“告诉小伙子们,各自突围吧。”说罢,他转身走进白桦林深处,枪声惊飞了一群乌鸦。

此役,俄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阵亡7.8万人,被俘9.2万。当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冬宫接到战报时,侍从发现他攥着金框眼镜的手指节发白。这位留着山羊胡的君主或许想起了十年前对马海战的惨败,同样的指挥混乱,同样的装备落后,历史总是喜欢重复自己的黑色幽默。坦能堡战役成为了俄国在一战中噩梦的开端,它不仅让俄**队遭受重创,也让俄国国内的民众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担忧和恐惧。

二、雪原上的绞肉机:1915年大溃退

1915年春天,华沙街头呈现出一片衰败和混乱的景象。面包店橱窗里摆着发霉的黑列巴,价格牌上的数字每天都在翻倍。背着行囊的难民像潮水般向东涌去,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绝望和无助。而与他们逆向而行的,是扛着老旧伯丹步枪的新兵。这些来自乌拉尔山区的农民,很多甚至不知道枪栓该怎么拉,就被送上了战场。

5月,德军在戈尔利采撕开了俄军防线。马克沁机枪喷吐的火舌中,穿着灰色军装的俄国士兵成片倒下。他们的血渗进维斯瓦河,把河水染成了诡异的粉红色。那血腥的场景,仿佛是地狱的写照。前线传回彼得堡的战报越来越简短,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敲打着人们的心:“放弃普热梅希尔”、“撤离利沃夫”、“华沙失守”……

在冬宫镶金嵌玉的作战室里,总参谋长尼古拉大公对着沙盘直冒冷汗。德军像把烧红的餐刀切黄油般捅进波兰腹地,短短三个月就推进了三百公里。这不仅让俄**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更致命的是,里加、维尔纽斯这些工业重镇的沦陷,让俄国失去了38%的煤炭产能和72%的铁矿石供应。这对于一个正在进行战争的国家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我们的士兵在用木棍拼刺刀!”前线的求援电报堆成了小山。兵工厂里,女工们含着眼泪把教堂铜钟熔成弹壳,这是何等的悲壮。连上帝都开始为战争献祭了,可这依然无法改变俄**队装备匮乏的现状。铁路调度员列昂尼德在日记里写道:“每节车厢都塞满了伤兵,他们的绷带渗出黄水,就像移动的裹尸布。”这是战争的残酷写照,也是俄国在这场战争中陷入困境的真实体现。

1915年的大溃退,让俄**队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士兵们在战场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却得不到足够的装备和补给。而国内的民众也在战争的重压下生活困苦,物价飞涨,粮食短缺。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种混乱和绝望的状态,战争就像一台巨大的绞肉机,不断地吞噬着俄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王朝末日的倒计时

当沙皇在1915年9月宣布亲自担任总司令时,冬宫广场上响起了稀稀拉拉的“乌拉”。这与以往沙皇出行时民众的热烈欢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出民众对沙皇的信心已经大打折扣。皇后亚历山德拉把镶着拉斯普京头发的圣像挂在丈夫胸前,温柔地说:“亲爱的,那个圣僧说过,只要您亲自掌军……”然而,尼古拉二世不知道,此刻在喀山车站,愤怒的民众正在哄抢运粮车。这一事件表明,国内的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前线的士兵开始用“沙皇”来称呼德国人的炮弹,因为它们总是来得又准又狠。在明斯克的战地医院,截肢用的锯子已经磨得发亮。一个只剩左臂的老兵对护士苦笑:“姑娘,要是能把我的腿缝回来,我愿意用它换块面包。”这是多么心酸的话语,反映出士兵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和对生活的绝望。

1916年深冬,彼得格勒的面粉价格暴涨了十倍。主妇们举着空锅在寒风中咒骂,她们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无奈。而此时,冬宫的舞会依旧灯火通明。侍从们发现,皇后最近总在深夜独自祈祷,她面前摆着拉斯普京沾血的靴子。那个所谓的“神僧”刚刚被贵族们扔进了涅瓦河的冰窟窿。拉斯普京的死,并没有给俄国带来转机,反而让国内的局势更加混乱。

1917年2月23日,国际妇女节的游行队伍走上涅瓦大街。雪花飘落在写着“我们要面包”的标语牌上,像给这个帝国盖上了最后的裹尸布。当哥萨克骑兵拒绝向人群开枪时,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终于听到了丧钟的回响。俄国在一战中的崩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战争的失利、国内经济的崩溃、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这个庞大帝国的覆灭。

俄国在一战中的经历,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它让无数的生命消逝在战火中,让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这段历史也给后人敲响了警钟,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同时,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也应该重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避免因为决策失误而让国家陷入困境。

从俄国在一战中的崩溃,我们可以看到军事战略的重要性。在坦能堡战役中,俄**队的指挥混乱和装备落后,使得他们在与德军的对抗中处于劣势。这提醒我们,在军事建设中,要注重战略规划和装备的更新换代。同时,国内经济的稳定也是保障国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俄国在1915年大溃退中,由于工业重镇的沦陷,导致煤炭和铁矿石供应不足,影响了武器装备的生产。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对于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国家在战争中能够坚持下去的关键。俄国在一战后期,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使得沙皇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因此,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