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俄罗斯风云录 > 第19章 蒸汽战舰敲响的帝国丧钟第4章 巴黎和会的耻辱烙印。

【卷五】俄罗斯与拿破仑时代的冰与火(1799-1856)

第十九章 克里米亚的硝烟:蒸汽战舰敲响的帝国丧钟(1853 - 1856)

第四节 巴黎和会的耻辱烙印

1856年3月30日,巴黎市政厅内,那孔雀石壁炉烧得通红,跳跃的火焰似乎想要驱散室内的寒冷与凝重。然而,俄国使团首席代表奥尔洛夫伯爵却觉得自己骨髓里结着冰碴,一种彻骨的寒意从心底蔓延开来。此刻,他手中的笔仿佛有千斤重,当他在《黑海中立化条款》上落下最后一笔时,笔尖竟戳穿了羊皮纸,这一细微的动作仿佛是他内心绝望与愤怒的瞬间爆发。

这份条约,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直地插入了俄国的心脏。它要求沙皇亲手将黑海舰队肢解成废铁,曾经威风凛凛、纵横黑海的战舰,即将成为一堆毫无用处的破铜烂铁。就连造船厂的龙门吊,这个象征着俄国造船工业实力的庞然大物,也得拆成柴火。冬宫密探送来的密报,如同冰冷的寒风,让奥尔洛夫伯爵的心情更加沉重。密报里说,塞瓦斯托波尔港的海水至今泛着铁锈红,那是无数俄国士兵鲜血的颜色。工兵们正用英国产的钢锯切割俄国战舰的肋骨,船板断裂声像极了北极冰层崩裂的呜咽,仿佛是战舰在发出最后的悲号,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屈辱。

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退役水兵瓦西里抱着最后一根铜制舰炮痛哭流涕。这尊被称为“雷霆之子”的舰炮,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它曾击沉过土耳其旗舰,见证了俄国海军的荣耀时刻。然而,如今它却被无情地熔成三千枚硬币。硬币的正面刻着双头鹰徽,那是俄国的象征,可背面却是巴黎和约的签署日期,这仿佛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象征着俄国曾经的辉煌在这份耻辱的条约面前土崩瓦解。“沙皇用大炮换了茶炊,”码头工人啐了口唾沫,满脸的愤懑与不屑,“英国人喝下午茶的银勺里,说不定还沾着咱们的血。”这些话语,道出了无数俄国百姓的心声,他们对这份条约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当农奴伊万·库兹米奇的尸体躺在多瑙河畔时,他怀里还揣着没来得及寄出的家书。这个可怜的农奴,被领主用250卢布卖给了军队,在领主眼中,他的价值仅仅等同于半个镀金马鞍。在克里米亚的战壕里,他见过裹着绸缎的将军用单筒望远镜观测英军蒸汽战舰,而那些望远镜的皮革套子,比整个连队的冬衣还贵。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层不平等,让伊万感到无比的绝望和迷茫。当法军的线膛步枪打穿他胸膛时,鲜血浸透了家书上歪扭的字迹:“妈妈,他们说打赢了就能分到土地……”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包含了伊万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然而,他却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了。

圣彼得堡的宫廷舞会上,却呈现出与前线截然不同的景象。财政大臣正用镶钻手杖敲击大理石地面,满脸的傲慢与不屑,大声说道:“二十五万农奴算什么?陛下,西伯利亚的森林里要多少有多少!”他根本不知道,也不在乎前线士兵的死活和百姓的疾苦。此时,莫斯科省已有三百座庄园被烧成焦土,暴动的农民举着生锈的刺刀,刀柄上还刻着阵亡士兵的编号。这些农民,原本是老实巴交的百姓,他们为了国家,将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可换来的却是亲人的死亡和生活的困苦。他们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压迫和剥削,于是纷纷揭竿而起,用手中简陋的武器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

亚历山大二世在冬宫长廊里疾走,貂皮大氅扫过历代沙皇画像。画像中彼得大帝手中的海图卷了边,叶卡捷琳娜女皇的权杖镀金层正在剥落。这仿佛预示着俄国曾经的辉煌已经逐渐远去,帝国的荣光正在消逝。亚历山大二世看着这些画像,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俄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份耻辱的巴黎和约,就像一道沉重的枷锁,压得俄国喘不过气来。

历史齿轮无情地转动着,巴黎和约第13款秘密附件规定,俄国在黑海沿岸每拆毁一座炮台,可获得1200英镑“拆毁补偿金”,然而,这笔钱刚够购买两门英制阿姆斯特朗后膛炮。这看似是一种补偿,实则是对俄国的又一次羞辱。俄国被迫拆毁自己的防御工事,用自己的尊严去换取微不足道的金钱,而这些金钱换来的武器,却无法弥补俄国失去的战略优势。

1855年俄军战损报告显示,62%的阵亡农奴士兵入伍不足三个月,许多人至死未完成装弹训练。这些可怜的农奴,还没有真正掌握战斗技能,就被送上了战场,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他们在战场上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任由敌人的炮火和子弹肆虐。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前夜,守军点燃了价值470万卢布的橡木战舰残骸,火光映亮了三十海里外的英国蒸汽舰队。那熊熊燃烧的火光,仿佛是俄国海军最后的挣扎和呐喊,也象征着俄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惨败。

农奴制改革前夕,俄国90%的硝石矿场仍在使用木制风箱,而英法军工厂已普及蒸汽驱动的空气压缩机。这种巨大的技术差距,让俄国在战争中处于劣势。俄国的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这使得俄国在军事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无法与对手相抗衡。

涅瓦河封冻的冰面上,英国商船正用蒸汽破冰船开道。亚历山大二世站在夏宫露台上,看着浓烟遮蔽了喀琅施塔得要塞的圣安德烈旗。侍从呈上咖啡时,沙皇突然攥碎瓷杯,釉彩碎片混着血迹落在农奴改革草案上。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深知俄国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远处传来十二月党人广场的钟声,与塞瓦斯托波尔的战舰残骸在寒风**鸣。这钟声仿佛是历史的警钟,提醒着俄国人民,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进行改革,否则,俄国将永远无法摆脱耻辱的命运。

巴黎和会的耻辱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俄国的历史上。这份耻辱,不仅让俄国失去了军事上的优势和领土上的权益,更让俄国人民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然而,也正是这份耻辱,成为了俄国改革的动力。亚历山大二世在经历了这场惨败后,终于下定决心进行农奴制改革,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摇摇欲坠的帝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俄国将踏上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改革之路,而这条道路,能否让俄国重新找回曾经的辉煌,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黎和会的耻辱,将永远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惨痛教训,激励着俄国人民不断前进,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奋斗。

在改革的道路上,俄国面临着重重困难。农奴制的废除,意味着旧有的社会秩序将被打破,贵族们的利益将受到损害,他们必然会进行激烈的反抗。同时,俄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然而,俄国并没有放弃,亚历山大二世和他的改革派们,坚定地推进着改革的进程。他们深知,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俄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重新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改革的深入,俄国的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化。农奴们获得了自由,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产,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俄国的工业也开始迅速发展,一些新兴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例如,改革后的农民仍然面临着沉重的债务和税收负担,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此外,俄国的政治体制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尽管如此,俄国的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改革,俄国逐渐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巴黎和会的耻辱烙印,虽然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也成为了俄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契机。俄国人民在经历了这场惨痛的教训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将继续努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不懈奋斗。未来的俄国,充满了希望和挑战,它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