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107章 汉派服装的僵尸复活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第107章 汉派服装的僵尸复活

作者:皇明浪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5 07:52:13 来源:小说旗

1991年5月18日,武汉江汉路步行街。

清晨七点,朝阳刚刚爬过扬帆大厦的玻璃幕墙,三十名大学生已经聚集在步行街中央的铜像下。他们穿着统一的天蓝色t恤,胸前印着鲜红的“新国潮“三个大字,背后则是扬帆集团的船锚标志。

“每人五百,演完就结账。“戴着墨镜的男人从公文包里掏出厚厚的信封,“记住台词了吗?“

大学生们点头如捣蒜,眼神却不断往信封上瞟。五百元相当于他们两个月的生活费,足够买一双耐克鞋或者十盘正版磁带。至于身上这件t恤会不会致癌——昨天那个化学系的学长不是说了吗?只要不连续穿超过三个月,甲醛超标的危害可以忽略不计。

七点三十分,步行街的人流开始密集。随着一声尖锐的口哨,三十名大学生突然冲向人群,如同炸开的烟花。

“新国潮!新时尚!“一个扎马尾的女生跳到长椅上,扯开嗓子喊道,“中国人穿中国货!“

她的同伴们立刻围成圆圈,开始跳起当下最流行的霹雳舞。路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表演吸引,纷纷驻足观看。几个戴红袖章的市容管理员刚要上前制止,就被暗处闪出的黑衣人拦住——那些人手里拿着盖有区政府公章的活动许可,落款是周明远亲笔签名。

八点整,三辆印着“扬帆服饰“的厢式货车驶入步行街。车门一开,二十名销售员鱼贯而出,手里举着“新国潮限时特惠9.9元“的招牌。人群瞬间沸腾,抢购的市民排起长龙,队伍从江汉关一直延伸到中山大道。

“大家不要挤!每人限购两件!“销售员声嘶力竭地喊着,嘴角却挂着诡异的微笑。他们清楚得很,仓库里积压的致癌服装足够让半个武汉的市民人手三件。

同一时刻,扬帆大厦28层会议室。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江汉路的热闹景象。身后的大屏幕上实时播放着街头监控画面,抢购人群已经超过千人。几个销售员故意制造“断货“假象,引得大妈们差点打起来。

“老板,质监局的车已经出发了。“张铁柱的机械臂递来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武汉市质监局大院内的实时画面——三辆白色面包车正缓缓驶出大门,“按这个速度,四十分钟后到达汉阳仓库。“

谢一扬嘴角微扬。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他玩了太多次,连质监局的行车路线都能背出来。汉阳、武昌、汉口三个仓库呈三角形分布,每次检查前,问题货物都会在三个仓库间玩起“乾坤大挪移“。

“启动'换装'程序。“他轻轻敲了敲耳麦,“告诉仓库,用b方案。“

汉阳仓库距江汉路十五公里,是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建筑。但在地下,却藏着江城最先进的物流系统——六条传送带呈放射状延伸,连接着三个伪装成冷库的应急仓库。当质监局的车还在长江大桥上堵着时,仓库主管已经按下控制台上的红色按钮。

“快快快!全部换掉!“主管擦着汗吼道。工人们手忙脚乱地将印有“新国潮“的致癌服装打包塞入传送带,同时从另一条传送带上卸下连夜赶制的“特供版“——这批衣服使用进口染料,甲醛含量仅为国标的十分之一。

当质监局的车拐入仓库区时,最后一箱问题服装正被送入地下通道。主管老刘整理了一下领带,小跑着迎向检查人员。

“欢迎领导莅临指导!“他点头哈腰地打开仓库大门,里面灯火通明,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分拣新到的“特供版“。

质监局带队的王科长皱了皱眉。举报信上说得很清楚,扬帆服饰的新国潮系列甲醛超标三十倍,可眼前这仓库干净得像是刚消过毒。

“抽检。“王科长一挥手,两名检验员立刻走向货架,随机抽取了二十件样品。老刘脸上的笑容丝毫不变,甚至还贴心地提供了扬帆集团自检报告——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甲醛含量趋近于零“。

检验员当场使用便携式检测仪,结果与报告分毫不差。王科长盯着仪器上0.01mg\/m3的数字,眼神闪烁。他知道这里面有猫腻,但更知道谢一扬和周明远的关系。上周局里开会时,局长特意强调要“支持本地龙头企业“。

“合格。“王科长最终在检查单上签了字。转身时,他感觉口袋里多了个东西——老刘塞进来的信封,厚度至少相当于他半年工资。

中午十二点,扬帆大厦。

谢一扬看着质监局的抽检报告,轻笑一声。报告右下角盖着鲜红的公章,与桌上另一份文件形成鲜明对比——那是三天前内部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甲醛含量超标47倍。

“乌克兰专家的中和剂效果不错。“他对着电话说,“告诉林教授,再提纯一倍浓度,下次抽检可能会用更精密的仪器。“

挂断电话,谢一扬走向会议室另一侧的大屏幕。画面切换到湖北卫视的直播现场,美丽的主持人正在采访所谓的“消费者代表“——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太举着新国潮t恤,声泪俱下地讲述这件衣服如何治好了她孙子的湿疹。

“换台。“谢一扬突然说。

画面切到江城电视台,一名记者正在扬帆服饰的样板车间进行“突击采访“。流水线上的工人穿着无菌服,每一件成衣都要经过三道质检。记者特意强调了“德国进口检测设备“和“严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指标“。

完美的宣传,完美的谎言。

张铁柱的机械臂突然发出警报:“老板,有个记者混进了汉正街专卖店。“

谢一扬眯起眼。监控画面显示,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在货架间徘徊,时不时用藏在领带夹里的微型相机拍照。那人动作很专业,专拍服装标签和价签,显然是冲着“新国潮“与旧品牌的关系来的。

“让他拍。“谢一扬按下通话键,“通知汉正街店,启动'幻影'方案。“

汉正街专卖店内,眼镜记者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一件t恤的标签。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是1991年5月,但凭他多年报道服装行业的经验,这分明是去年的库存货——那些致癌染料超标的老款。

“先生需要什么尺码?“售货员突然出现在他身后,笑容甜美得令人毛骨悚然。

记者刚想推脱,却发现整个店铺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三秒钟后,当灯光重新亮起时,货架上的衣服全部换了一批——标签、款式、甚至衣架都变了。他慌忙去翻刚才看的那件,却发现标签上的生产日期赫然变成了“1991年5月15日“。

“这不可能...“记者喃喃自语。他分明记得刚才那件是藏青色,现在手里拿的却是天蓝色。

售货员依然保持着职业微笑:“先生,我们新国潮系列采用智能变色面料,会随着光线变化呈现不同色调。“

记者跌跌撞撞地冲出店铺,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他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谢一扬的“幻影仓库“,江城商业圈里流传已久的都市传说。据说扬帆集团在某些门店安装了特殊装置,能在瞬间替换全部商品,连监控录像都能同步篡改。

下午三点,江城日报社。

总编辑老赵盯着办公桌上的两样东西——一边是记者刚带回来的诡异报告,一边是扬帆集团送来的广告合同。合同金额足够报社半年的运营费用,附带条件是撤掉所有关于“新国潮“的负面报道。

“总编,这绝对是重大新闻!“记者激动地拍着桌子,“谢一扬在用科技手段掩盖服装质量问题!我们应该——“

“应该个屁!“老赵猛地打断他,“你知不知道上周《楚天都市报》那个沈墨去哪了?青山精神病院!诊断书写得明明白白: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伴被害妄想。“

记者脸色瞬间煞白。沈墨的事他当然知道,整个媒体圈都传遍了。据说那人因为坚持调查东湖污染,被谢一扬送进了精神病院,现在每天要接受电击治疗。

“可是总编...“

“没有可是。“老赵把广告合同推到他面前,“签了它,明天开始你调去文化版。否则...“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记者的工牌,“青山医院最近床位挺宽松的。“

记者颤抖着拿起钢笔,突然发现合同背面印着一行小字:“乙方承诺不以任何形式报道甲方及关联企业的负面信息“。这哪里是广告合同,分明是卖身契。

傍晚六点,扬帆大厦顶楼。

谢一扬站在全景落地窗前,脚下是华灯初上的江城。三十二层的高度让他足以俯瞰这座城市的一切——江汉路上依然排着长队的专卖店,电视台里循环播放的宣传片,报社印刷厂里刚刚下机的头版清样。

《民族品牌再创辉煌:新国潮单日销售额突破500万》。

完美的结局,完美的控制。

“老板,质监局王科长的电话。“张铁柱递来卫星电话,“他说下次抽检会提前24小时通知。“

谢一扬轻笑一声,挂断电话。他不需要这种低级的通风报信,早在三个月前,扬帆集团就“赞助“了质监局新引进的检测设备——那些机器内置的特殊芯片,会自动将超标数据修正到合格范围内。

“通知汉正街店,“他转身对张铁柱说,“明天开始促销价降到5.9元。另外...“他瞥了眼桌上的销售报表,“给参与快闪的大学生发奖金,每人再加两百。“

机械保镖的电子眼闪烁两下:“那些t恤的甲醛含量...“

“足够让他们安静到毕业。“谢一扬走向电梯,声音冷得像冰,“等出现症状时,谁会联想到一件只穿了几小时的t恤?“

电梯门关闭前,他最后看了眼监控屏幕。江汉路上,几个大学生正兴奋地数着刚到手的钞票,完全没注意到手臂上起的红疹。而在城市另一端,质监局的车正驶入某家高档酒楼——王科长今晚要在那里“宴请老同学“,账单自然会记在扬帆集团名下。

完美的计划,完美的谎言。

深夜十一点,青山精神病院。

沈墨蜷缩在隔离室的角落里,耳边是永不停歇的嗡嗡声——那是藏在墙壁里的次声波发生器,专门用来摧毁人的神志。三个月前,他还是《楚天都市报》的王牌记者,现在却连自己的名字都快记不清了。

铁门突然打开,一个穿白大褂的身影走了进来。沈墨本能地往后缩,却被对方一把抓住头发。

“看看这是谁?“医生——如果那真是医生的话——把平板电脑怼到他眼前。屏幕上正在播放新国潮的广告,年轻人们穿着天蓝色t恤在街头跳舞,笑容灿烂得刺眼。

沈墨的瞳孔骤然收缩。他认出来了,那些t恤的领口设计,和去年导致三十多名儿童皮肤溃烂的“扬帆童装“一模一样。只是换了标签,换了颜色,换了名字,就像一具换了新衣的僵尸。

“谢...谢总让我转告你。“医生凑到他耳边,声音甜得像毒药,“媒体是婊子,记忆是金鱼。等那些大学生发现身上长瘤子的时候,新国潮早就是价值百亿的民族品牌了。“

沈墨想要尖叫,却只发出嘶哑的气音。医生大笑着离开,铁门重重关上。黑暗中,平板电脑依然亮着,广告里的欢声笑语与隔离室里的呜咽形成诡异二重奏。

广告最后是一行金光闪闪的大字:“新国潮——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