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161章 央视标王的二次收割II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第161章 央视标王的二次收割II

作者:皇明浪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5 07:52:13 来源:小说旗

1991年9月3日,武汉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长江上往来的货轮。他的指尖轻轻敲击着钢化玻璃,节奏与远处武钢七厂方向升起的黑烟同步。那场大火已经烧了六个小时,消防车的警笛声仍隐约可闻。

“老板,审计组撤了。“张铁柱的机械臂发出轻微的液压声,打断了谢一扬的思绪。“陈厂长刚才来电,说吴明带着人回省里汇报去了。“

谢一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转身走向办公桌,桌上摊开着今早的《长江日报》,头版赫然是“武钢七厂突发大火,十二万吨特种钢恐毁于一旦“的标题。

“周明远那边呢?“谢一扬拿起红笔,在报纸上“十二万吨“几个字上画了个圈。

“周秘书长已经安排《湖北日报》发通稿,把火灾定性为'设备老化引发的意外事故'。“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冶金厅的王厅长收了咱们五十万,答应下周派'专家组'来背书。“

谢一扬点点头,目光落在墙上的日历。9月3日,距离央视1992年黄金时段广告招标还有七天。他需要一场足够大的烟雾弹,把公众和监管部门的注意力从武钢的账目问题上引开。

“柱子,把'太空棉'项目的资料拿来。“谢一扬按下桌上的对讲机,“通知市场部、法务部十分钟后开会。“

张铁柱的机械臂“咔嗒“一声弹出内置存储器,投影仪自动亮起,墙上显示出“扬帆太空科技——民族品牌振兴计划“的ppt封面。谢一扬快速浏览着幻灯片,手指在“NASA技术““宇航员专用““远红外保暖“等关键词上停留。

这个项目他筹备了三个月。所谓的“太空棉被“,不过是普通棉花掺了5%的聚酯纤维,成本不到三十元。但只要套上“航天科技“的光环,就能卖出三千八的高价。

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市场总监赵德汉——就是那个操盘“民族品牌振兴计划“传销网络的家伙——正唾沫横飞地讲解着销售策略。

“...我们计划首批生产二十万床,通过央视广告引爆市场后,采用会员预售制...“赵德汉看到谢一扬进来,立刻收声,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谢一扬径直走到主位,没有坐下,而是双手撑在会议桌上:“各位,武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声音很轻,却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现在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新闻,转移公众视线。“

法务总监林志强推了推眼镜:“谢总,'太空棉'的专利文件已经准备好了,但技术参数方面...“

“技术不是问题。“谢一扬打断他,“武汉纺织学院的李教授收了咱们两百万,愿意在'科技成果鉴定会'上签字。至于NASA的技术授权书...“他看向张铁柱。

张铁柱的机械臂弹出全息投影,一份盖着NASA公章的技术转让协议悬浮在会议桌上空。公章当然是假的,但足够以假乱真。

“现在的问题是,“谢一扬环视众人,“我们需要一个足够轰动的广告投放,让全国人民一夜之间都知道'太空棉被'。“

市场部副总监王磊举起手:“谢总,央视《新闻联播》前的5秒广告位下周招标,去年标王是孔府宴酒,花了三千一百万...“

“我们出五千万。“谢一扬的声音像刀切黄油般干脆。

会议室里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五千万,相当于扬帆集团三个月的净利润。

“这...这会不会太冒险了?“财务总监刘志强声音发颤,“万一销量不及预期...“

谢一扬冷笑一声,按下遥控器。投影切换成一组数据图表:“去年全国棉被市场规模是八亿床,哪怕我们只占1%的份额,也有八十万床。按每床净利润三百算,就是二点四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个人:“更何况,我们根本不打算真的生产八十万床。“

法务总监林志强突然明白了什么,脸色变得煞白:“谢总,您是说...“

“首批二十万床预售,收全款。“谢一扬的声音像淬了冰,“等消费者发现只是普通棉絮时,钱已经通过澳门赌场洗了三遍。“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场比“民族品牌振兴计划“更庞大的骗局。

“林总监,“谢一扬看向法务总监,“你负责设计广告文案,在虚假宣传和法律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记住,要用'可能''或许''据研究表明'这类模糊词汇。“

“赵德汉,“他又转向市场总监,“联系上次那个央视广告部的马主任,就说我明天飞北京请他吃饭。“

“张铁柱,“最后他看向自己的机械臂保镖,“准备两箱茅台,再往里面塞二十万美金。“

散会后,谢一扬独自站在窗前,看着长江上的落日。五千万的赌注,换来的将是至少五个亿的回报。至于那些买了“太空棉被“的普通百姓?他们的愤怒和投诉,最终只会淹没在更大的新闻浪潮中。

毕竟,在这个时代,真相永远跑不过谎言。

1991年9月5日,北京梅地亚中心

谢一扬坐在央视广告招标会的VIp包厢里,手里把玩着888号的竞价牌。包厢是特意设计的,单向玻璃让他能看清全场竞标者,外面却看不到里面。

“谢总,马主任说今年竞争很激烈。“张铁柱低声汇报,“孔府宴酒、秦池酒业、娃哈哈都来了,据说孔府宴准备了四千万。“

谢一扬抿了一口普洱茶,目光落在主席台上那个秃顶男人身上——央视广告部主任马国明,昨晚刚收了他二十万美金和两箱三十年陈酿茅台。

“五千万,一次报价定乾坤。“谢一扬放下茶杯,“告诉马主任,钱已经汇到他儿子在加拿大的账户了。“

竞价正式开始。当拍卖师喊出“《新闻联播》前5秒广告位,起拍价两千万“时,谢一扬直接举牌:“五千万!“

全场哗然。这个价格比去年标王高出近两千万,创下了央视广告招标的历史记录。记者们的长枪短炮立刻转向888号包厢,但只能拍到模糊的人影。

“五千万第一次!“拍卖师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五千万第二次!还有没有更高的?五千万第三次——成交!“

槌声落下的瞬间,谢一扬的手机响了。是周明远。

“你疯了吗?“周明远的声音压得极低,“五千万投广告?省委常委会刚在讨论要不要查你的资金来源!“

谢一扬轻笑一声:“周哥,放心,这钱走的是香港离岸公司账户,合法外资。“他顿了顿,“对了,麻烦你跟《人民日报》打个招呼,明天发篇评论,夸夸民族企业重视品牌建设。“

挂断电话,谢一扬看向张铁柱:“通知武汉那边,今晚连夜生产'太空棉被'的样品,要足够唬人。“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已经安排好了。用的是新疆长绒棉掺5%聚酯纤维,包装印了NASA的logo,还配了全英文的'技术手册'。“

谢一扬满意地点点头。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绝大多数人根本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航天科技“。只要广告够响,包装够炫,再普通的产品也能卖出天价。

1991年9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前5秒

全国亿万观众在等待新闻联播时,电视屏幕突然暗了下来。深邃的太空中,一艘宇宙飞船缓缓掠过,旁白是浑厚的男中音:

“人类的一大步,温暖的一辈子。扬帆太空科技,引进NASA专利技术,倾力打造'星辰'系列太空棉被...“

画面切换成穿着宇航服的“宇航员“在空间站中使用“太空棉被“的场景,实际上是在武汉摄影棚里吊着威亚拍的。

“采用远红外保暖技术,锁温效果提升300%...“旁白继续吹嘘,“经NASA实验室测试,可在零下50度保持恒温...“

最后画面定格在“扬帆太空科技“的logo上,下方一行小字几乎看不见:“保暖效果因人而异“。

这则耗资五千万的广告像一颗炸弹,瞬间引爆全国市场。第二天,扬帆集团的400订购热线就被打爆了,二十万床预售额度三小时内抢购一空,预收货款高达七亿六千万。

1991年10月20日,武汉消费者协会

三十多名消费者挤在投诉科办公室,每人手里都抱着一床“太空棉被“。

“这根本就是普通棉絮!“一个中年妇女愤怒地抖开被子,“我花了三千八,结果连我老家自己弹的棉花都不如!“

投诉科科长老李擦了擦汗。桌上堆着的检测报告显示,所谓的“太空棉被“填充物就是普通棉花掺聚酯纤维,没有任何“远红外““宇航科技“的成分。

“各位冷静,我们已经联系了扬帆集团...“老李的话被一阵喧哗打断。

办公室门被推开,三个穿黑西装的男子走了进来。领头的是扬帆集团法务总监林志强,身后跟着两名律师。

“李科长,这是我们公司的正式回复。“林志强递上一份文件,“所有'太空棉被'都经过武汉纺织学院检测,符合企业标准。“

老李翻开文件,发现所谓的“企业标准“是扬帆集团自己制定的,里面根本没有提及“远红外““宇航科技“等广告中宣传的功能。

“可是广告里明明说...“一个老头刚开口,就被林志强打断。

“广告中使用的所有描述都有科学依据。“林志强推了推眼镜,“'可能提升''据研究表明'等措辞,在法律上不构成虚假宣传。“

他转向老李:“另外,我们怀疑这是一起有组织的商业诽谤。已经查明,带头投诉的王女士是武汉棉纺厂的职工,而棉纺厂恰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这个指控纯属捏造,但足以让投诉科不敢轻举妄动。等林志强一行人离开后,老李无奈地对消费者们摊手:“这事...我们还得调查。“

1991年11月5日,北京某律师事务所

年轻律师张伟正在整理诉状。他的委托人是一百多名“太空棉被“的购买者,集体起诉扬帆集团虚假宣传。

“证据很充分。“张伟对委托人们说,“广告录像、产品检测报告、NASA的官方回复...足够证明扬帆集团构成欺诈。“

NASA的回复邮件就摆在桌上,明确表示从未与任何中国公司合作过“太空棉被“项目,也从未测试过此类产品。

“张律师,我们真的能赢吗?“一位老太太担忧地问,“听说扬帆集团老板很有背景...“

张伟自信地笑了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下周我们就向法院提交诉状,要求扬帆集团退一赔三!“

当晚十点,张伟加完班走出律所。胡同里没有路灯,他摸出手机照明,突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

“张律师,这么晚还加班啊?“一个沙哑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

张伟转身,看到三个黑影堵住了胡同口。月光下,为首那人脸上的刀疤格外狰狞。

“你们是谁?“张伟的声音有些发抖。

刀疤男没有回答,而是掏出一沓照片甩在张伟脸上。照片上是张伟的妻子和五岁的女儿,在幼儿园门口,在小区里,甚至在自家卧室——所有照片都是偷拍的。

“听说你女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刀疤男的声音像毒蛇吐信,“协和医院的刘主任是我哥们,他说手术成功率只有50%...“

张伟的血液瞬间凝固。女儿下周就要做手术,这事他没告诉过任何人。

“你...你们想干什么?“

刀疤男凑近张伟耳边:“明天早上,我要看到撤诉申请。否则...“他拍了拍张伟的脸,“你女儿的手术可能会出点'意外'。“

第二天一早,张伟红肿着眼睛来到律所,向所有委托人宣布退出代理。无论大家如何追问,他只是摇头,一个字也不肯多说。

1991年11月15日,武汉扬帆大厦

谢一扬站在窗前,手里拿着《人民日报》。今天的二版有条小新闻:《消费者理性看待新产品功能,“太空棉被“销售回归正常》。

“老板,最后一份诉状也撤了。“张铁柱汇报道,“那个张律师今早带着全家去了美国,他女儿的手术很'成功'。“

谢一扬轻笑一声。五千万广告费,换来七亿六千万预售款,除去成本和打点各方的费用,净赚六个亿。至于那一百多起投诉和潜在的集体诉讼?在金钱和暴力面前,都不值一提。

“通知财务部,“谢一扬放下报纸,“把钱分批转到开曼群岛的账户。另外,准备下一个项目——'量子保健枕'。“

窗外,长江上的货轮拉响汽笛,仿佛在为这场完美骗局奏响凯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