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170章 光谷的技术囚笼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第170章 光谷的技术囚笼

作者:皇明浪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5 07:52:13 来源:小说旗

1991年9月21日,武汉邮科院会议厅

谢一扬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红木会议桌,节奏如同倒计时的秒针。窗外东湖的波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在会议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是散落的金币。

“林院长,考虑得如何了?“谢一扬将一份合同推向对面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每年两千万科研经费,只要一个排他协议。“

林振华扶了扶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作为武汉邮科院院长,他太清楚这份协议的份量——所有参与光纤项目的科研人员五年内不得离职,否则将面临天价违约金。

“谢总,这...这不合规矩啊。“林振华的声音有些发颤,“科研人员流动是正常现象...“

谢一扬突然笑了,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倒出一叠照片摊在桌上。照片里是林振华的儿子,正在美国某赌场挥霍筹码。

“令郎的留学签证好像快到期了?“谢一扬用指尖点了点照片上的日期,“我认识驻芝加哥总领事,可以帮忙续签。“

林振华的手猛地一抖,老花镜滑落到鼻尖。他当然明白这是威胁,但更让他恐惧的是谢一扬的情报网络——连他儿子偷偷去赌场都知道。

“我签。“老教授最终低下头,在协议上签下名字,笔迹歪歪扭扭像条垂死的蚯蚓。

谢一扬满意地收起文件,转头看向窗外。东湖对岸,长飞光纤的厂房正在扩建,那里有他从美国康宁公司窃取的光纤预制棒技术。现在,连最后一块短板也补上了——用法律枷锁锁住这些会走动的“技术载体“。

“柱子,“走出邮科院大门时,谢一扬对张铁柱吩咐,“通知人事部,给邮科院的科研人员家属安排工作,孩子优先入读扬帆实验小学。“

机械臂保镖的处理器闪烁了两下:“老板,这是...福利?“

“枷锁。“谢一扬拉开车门,“越柔软的枷锁,越难挣脱。“

1991年9月25日,武汉天河机场

程志明不断回头张望,仿佛身后有看不见的追兵。他攥着登机牌的手心全是汗水,上海贝尔的offer就藏在贴身口袋里,三倍薪资外加住房补贴。

“老程,放松点。“同行的李工压低声音,“我们又不是在逃犯。“

三人过了安检,程志明长舒一口气。再过半小时,他们就能飞往上海,逃离谢一扬的技术牢笼。作为光纤项目核心成员,他们掌握着长飞光纤最核心的涂层技术。

“程志明!“

一声厉喝如惊雷炸响。程志明回头,看见六个穿黑西装的男人快步走来,为首的亮出警官证:“武汉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请配合调查技术泄密案。“

候机厅顿时骚动起来。程志明想跑,却被两个壮汉一左一右架住胳膊。他眼睁睁看着妻子和女儿也被控制,女儿的书包掉在地上,彩色铅笔滚了一地。

“你们干什么!“李工怒吼,“我们只是普通工程师!“

黑衣人冷笑一声,从李工行李箱夹层摸出一个硬盘:“那这是什么?长飞光纤的工艺参数?“

程志明如坠冰窟。那个硬盘他从未见过。

1991年9月28日,扬帆大厦会议室

投影仪播放着程志明女儿的入学视频,小姑娘在扬帆实验小学的教室里朗读课文,声音清脆如铃。

“谢总,材料都准备好了。“法务总监推了推眼镜,“法院已经冻结他们三家全部资产,包括程志明老家的宅基地。“

谢一扬点点头,目光落在桌上那份《长江日报》上。头版刊登着《武汉三工程师涉嫌窃密被捕》,配图是程志明被押上警车的背影。

“上海贝尔那边什么反应?“

“已经撤回offer。“法务总监露出钦佩的神色,“谢总这招杀鸡儆猴太妙了,现在邮科院那帮人走路都绕着上海企业招聘台。“

谢一扬走到落地窗前,俯瞰光谷产业园。那里有他一手打造的“技术硅谷“,现在终于固若金汤。科研人员是技术载体,而载体必须牢牢掌控。

“老板,刚收到消息。“张铁柱突然开口,“林振华递交了辞职报告。“

谢一扬眉毛都没动一下:“心脏病?“

“脑溢血,昨晚发作的,现在在IcU。“

“送个花圈。“谢一扬转身拿起西装外套,“再给医院捐台ct机,用林振华的名字。“

1991年9月30日,武汉中级人民法院

程志明站在被告席上,听着检察官宣读起诉书:“...非法窃取商业机密,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每个字都像铁锤砸在他心上。

旁听席最后一排,谢一扬静静坐着,指尖转动着一枚U盘。那里有程志明与上海贝尔往来的全部邮件——当然都是张铁柱伪造的。

“被告是否认罪?“法官敲响法槌。

程志明抬头,突然看见谢一扬对他微笑。那笑容让他想起女儿——今早律师说,如果认罪,女儿可以继续在扬帆实验小学读书。

“我...认罪。“程志明低下头,眼泪砸在被告席栏杆上。

休庭时,谢一扬在洗手间堵住了程志明的辩护律师。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把一张照片塞进律师口袋——是律师儿子在加拿大留学的地址。

“谢总放心。“律师脸色惨白,“我会建议当事人接受调解。“

1991年10月2日,长飞光纤厂区

谢一扬走在崭新的光纤拉丝车间,身后跟着二十名神情紧张的科研人员。这是邮科院事件后,第一次全员集合。

“各位不必紧张。“谢一扬抚摸着进口设备,“程工他们只是一时糊涂。“他突然转身,声音骤然变冷,“但我不希望再有第二个糊涂人。“

人群中,一个年轻研究员双腿发抖,尿湿了裤子。

当天下午,谢一扬收到人事部报告:邮科院87名科研人员全部签署了《保密承诺书》,有五人主动上交了猎头公司联系方式。

“老板,要处理那五个人吗?“张铁柱问。

谢一扬摇头:“给他们加薪20%,子女安排进国际班。“他看向窗外的东湖,夕阳将水面染得血红,“恐惧和感恩,才是最坚固的牢笼。“

1991年10月5日,武汉邮科院新任院长办公室

新任院长周鸿祎战战兢兢地给谢一扬倒茶,手抖得茶水洒了一半。他的任命文件墨迹未干,而谢一扬就坐在对面,手里把玩着一枚院长印章。

“周院长,“谢一扬抿了口茶,“我有个校企合作新想法。“

周鸿祎的茶杯“咣当“一声掉在地上:“谢总请讲。“

“扬帆集团出资建博士后工作站,所有科研成果专利权归我们。“谢一扬微笑着推过一份合同,“当然,科研人员会有丰厚奖励。“

周鸿祎扫了眼合同细则——这哪是工作站,简直是技术奴隶工厂。但他想起前任林院长的下场,又想起谢一扬承诺的“科研经费“,最终拿起了钢笔。

签字时,周鸿祎的手稳得出奇。他知道,从今天起,武汉邮科院改姓谢了。

1991年10月7日,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站在全景落地窗前,手里拿着两份文件。一份是法院对程志明的最终判决:三年缓刑,赔偿扬帆集团两百万元;另一份是上海贝尔发来的致歉信,承诺永不挖角长飞技术人员。

“老板,程志明的房子已经拍卖了。“张铁柱汇报道,“成交价只有市场价六成。“

谢一扬点点头,目光落在东湖对岸。那里,新的光纤研发中心正在打地基,工地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通知人事部,“谢一扬转身走向电梯,“明天开始,所有核心技术人员的直系亲属都要登记备案。“

电梯门关闭前,他最后看了眼窗外的武汉。这座江城的技术命脉,如今已牢牢攥在他掌心。科研人员、技术专利、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形成一座无形的牢笼。

而谢一扬,正是这座牢笼的设计师,也是唯一的钥匙保管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