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172章 汉派服装的海外倾销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第172章 汉派服装的海外倾销

作者:皇明浪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5 07:52:13 来源:小说旗

1991年9月25日,满洲里口岸

谢一扬站在中俄边境的铁丝网旁,呼出的白气在零下十五度的空气中凝结成霜。他裹紧身上的貂皮大衣,目光越过边境线,望向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海关那栋破旧的灰色建筑。

“老板,货都装好了。“张铁柱的机械臂递过一份清单,“这批一共五万件羽绒服,两万条牛仔裤,全贴着'长江服饰'的牌子。“

谢一扬接过清单,嘴角微微上扬。纸上的数字很漂亮——这批货的成本价不到三十万人民币,但转手就能卖到两百万卢布,按黑市汇率折合近四百万人民币。

“俄罗斯人验收了吗?“谢一扬问道,眼睛依然盯着对面海关。

“伊万诺夫亲自验的货,“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他挑了十件羽绒服检查,都是我们准备好的'样品'。“

谢一扬轻笑一声。那些所谓的“样品“是专门为验收准备的合格品,填充的是90%白鸭绒。而实际发货的羽绒服,填充物是30%鸭绒混合70%粉碎羽毛,成本只有样品的四分之一。

“告诉老赵,今晚在香格里拉酒店等我。“谢一扬转身走向停在路边的奔驰S600,“该谈谈下一批订单了。“

奔驰车缓缓驶离边境线,谢一扬降下车窗,让刺骨的寒风吹拂面庞。满洲里的街道上,中俄双语招牌林立,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商人和中国倒爷在路边讨价还价,空气中弥漫着伏特加和烤羊肉串的混合气味。

这是一座被金钱和**浸泡的边境小城,也是谢一扬商业版图上最新征服的领地。

香格里拉酒店总统套房

赵德海搓着手在套房里来回踱步,这个五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是谢一扬在满洲里的合作伙伴,掌管着边境上最大的服装加工厂。听到门铃声,他小跑着去开门,额头上的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谢总!“赵德海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伊万诺夫刚才打电话来,说咱们的货在莫斯科卖疯了!他要再加订十万件!“

谢一扬脱下大衣递给张铁柱,不慌不忙地走到沙发前坐下。套房里的暖气开得很足,但他依然感到一丝寒意——那是来自骨子里的冷静。

“老赵,坐下说。“谢一扬指了指对面的沙发,“伊万诺夫付了多少定金?“

赵德海一愣,随即讪笑着坐下:“这个...他说资金周转有点困难,先付了30%...“

“30%?“谢一扬的声音突然变冷,“合同上写的是50%预付。“

赵德海的脸色变了,他掏出手帕擦了擦汗:“谢总,您知道俄罗斯那边的情况...卢布贬值得厉害,伊万诺夫说...“

“我不听借口。“谢一扬打断他,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照片推到茶几上,“这是你儿子在圣彼得堡大学的宿舍地址,对吧?“

照片上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站在涅瓦河畔自拍。赵德海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谢...谢总,您这是什么意思?“

谢一扬没有回答,而是又推过一张照片——赵德海在哈尔滨包养的情妇,怀里抱着个三岁大的男孩。

“老赵,你在外面有个私生子,老婆还不知道吧?“谢一扬的声音轻柔得像在聊天气,“挺可爱的孩子,眼睛像你。“

赵德海的手开始发抖,照片在他指间哗哗作响。套房里的温度似乎突然降低了十度。

“谢总,我...我这就给伊万诺夫打电话,让他补足定金...“赵德海的声音带着哭腔。

谢一扬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窗外是满洲里的夜景,霓虹灯在雪地上投下五彩斑斓的光影。

“不用了,“他突然转身,“告诉伊万诺夫,下一批货我们接受30%定金,但价格提高20%。“

赵德海瞪大眼睛:“这...他会同意吗?“

“他会同意的。“谢一扬冷笑,“因为整个满洲里,只有我能给他提供'中国制造'的标签。“

赵德海恍然大悟。俄罗斯消费者迷信“中国制造“的质量,却不知道这些贴着正规标签的货,大多是中国奸商特制的劣质品。

“对了,“谢一扬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你厂里最近是不是有几个工人闹事?“

赵德海点点头:“几个小年轻,嫌工资低,说要告到劳动局去...“

“处理掉。“谢一扬的声音不带任何感情,“满洲里最不缺的就是廉价劳动力。“

赵德海咽了口唾沫,他知道“处理掉“是什么意思——那些工人会被塞上一辆开往西伯利亚的货车,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自生自灭。

“还有,“谢一扬走向套房卧室,“下一批货的填充物换成粉碎化纤,羽绒比例降到10%。“

赵德海倒吸一口冷气:“这...这会不会太明显了?一穿就知道...“

“所以要加快周转。“谢一扬在卧室门口停下,“告诉伊万诺夫,这批是'特供版',价格便宜40%,让他走低端市场。“

卧室门关上后,赵德海瘫坐在沙发上,衬衫已经被冷汗浸透。他颤抖着拿起茶几上的照片,掏出打火机将它们烧成灰烬。火光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结局。

1991年10月15日,莫斯科中央百货商场

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中,数百名俄罗斯消费者在商场门口排起长队。今天是“长江服饰“冬季特卖的第一天,广告牌上承诺“中国顶级羽绒服,保暖性超越本地品牌30%“。

“这批货卖完,咱们就能在莫斯科买别墅了!“伊万诺夫拍着谢一扬的肩膀,嘴里喷出浓重的伏特加气味。这个俄罗斯倒爷穿着件貂皮大衣,金链子在脖子上闪闪发光。

谢一扬微笑不语,目光扫过排队的人群。大多是中低收入的家庭主妇和老人,他们攒了几个月的钱,就为买一件能抵御西伯利亚严寒的“中国羽绒服“。

“伊万,别忘了我们的约定。“谢一扬低声说,“零售价不能低于8000卢布。“

“放心!“伊万诺夫大笑,“我已经打点好了《莫斯科晚报》,明天就会刊登'中国羽绒服挑战本地品牌'的测评文章!“

谢一扬点点头。那篇所谓的“测评文章“是他花五千美元买通的,用来营造“长江服饰“的高端形象。而实际上,这批售价8000卢布(约合当时300美元)的羽绒服,成本不到20美元。

商场大门开启的瞬间,人群如潮水般涌入。谢一扬站在二楼扶手边,看着那些俄罗斯主妇疯狂抢购的场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老板,国内电话。“张铁柱递来卫星电话。

电话那头是扬帆服饰的厂长刘志强:“谢总,第三批货已经发往满洲里了,按您的要求,填充物全部换成粉碎化纤...“

“质检报告呢?“谢一扬打断他。

“都...都做好了,“刘志强的声音有些发抖,“按正规流程检测,填充物'含绒量90%'...“

谢一扬满意地挂断电话。那些盖着红章的质检报告是他花大价钱从质监局买来的,足够以假乱真。就算有消费者投诉,也查不到扬帆集团头上——所有出口文件用的都是壳公司“满洲里边贸发展有限公司“的名义。

1991年11月5日,莫斯科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谢一扬坐在局长办公室里,面前是一份厚厚的投诉档案。窗外飘着今冬第一场雪,室内的暖气却驱散不了空气中的寒意。

“谢先生,这是本周收到的第487起投诉,“局长彼得罗夫是个秃顶的中年男人,眼神锐利如鹰,“你们的羽绒服穿一周就钻绒,保暖性连棉袄都不如。“

谢一扬面露惊讶:“这不可能,我们的产品都经过严格质检...“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取出一叠文件,“这是中国质检总局的认证证书,每一批货都符合出口标准。“

彼得罗夫扫了一眼文件,冷笑一声:“我们拆解了二十件投诉商品,填充物最多含30%羽绒,其余都是粉碎羽毛和化纤。“他推过一张照片,“这些衣服甚至没有缝制内衬,绒直接从针脚往外钻!“

照片上是件被拆解的羽绒服,内里一团糟,活像被宰杀的家禽。谢一扬心里清楚,这是他们最劣质的那批货,专供俄罗斯偏远地区的折扣店。

“局长先生,“谢一扬换上严肃的表情,“这一定是有人假冒我们的品牌。'长江服饰'是中国的名牌产品,绝不会...“

“够了!“彼得罗夫拍桌而起,“你们中国人就会这一套!我已经通知海关查封所有'长江服饰',同时准备提起集体诉讼!“

谢一扬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口:“局长先生,恐怕您搞错了一件事。“他从内袋掏出一张名片,“'满洲里边贸发展有限公司'才是这批货的出口商,而这家公司昨天已经申请破产清算。“

彼得罗夫愣住了,他接过名片,上面确实印着另一家公司的名字。

“至于我,“谢一扬微笑着又递过一张名片,“只是受中国服装协会委托,来了解情况的观察员。“

彼得罗夫的脸涨得通红,他意识到自己被耍了——眼前这个中国人早就准备好了金蝉脱壳的计划。

“你们...你们这是商业欺诈!“彼得罗夫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

谢一扬已经走到办公室门口,闻言转身:“局长先生,在俄罗斯,有哪条法律禁止一家中国公司破产吗?“他彬彬有礼地问,“如果没有,那我先告辞了。“

走出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大楼,谢一扬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张铁柱立刻撑开伞,挡住飘落的雪花。

“老板,伊万诺夫被逮捕了。“机械臂保镖低声汇报,“他的仓库被查封,损失超过两亿卢布。“

谢一扬轻笑一声:“告诉老赵,停止所有对俄发货,立刻注销满洲里边贸公司。“

“那...伊万诺夫怎么办?“

“让他自生自灭。“谢一扬拉开车门,“对了,联系《莫斯科晚报》,发一篇'中国无良商家坑害俄罗斯消费者'的报道,重点批评那家已经'破产'的边贸公司。“

奔驰车缓缓驶离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谢一扬透过车窗回望那座灰色建筑。他知道,明天这个时候,彼得罗夫局长就会收到来自中国“有关部门“的正式回函,表示对“个别企业的不当行为深表遗憾“,同时强调这是“个案“,不影响中俄经贸合作大局。

至于那数万名受骗的俄罗斯消费者?他们只能抱着钻绒的“羽绒服“,在零下三十度的西伯利亚寒风中咒骂“中国制造“。而谢一扬,早已将四百万美元利润通过澳门赌场洗白,转入开曼群岛的离岸账户。

1991年11月10日,扬帆大厦会议室

投影仪上显示着最新的财务报表,俄罗斯市场的损失被单独列为一栏——“边贸公司投资亏损:120万元“。

“各位,“谢一扬环视会议室里的高管们,“俄罗斯市场的试水很成功,虽然因为'合作伙伴的不当操作'导致了一些问题,但我们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

财务总监刘志强低着头,不敢与任何人对视。他知道那“120万元亏损“只是做账手法,实际利润是这个数字的三十倍。

“接下来,“谢一扬点击遥控器,幻灯片跳到下一页,“我们要开拓东南亚市场。越南、柬埔寨、老挝,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同样迷信'中国制造'。“

市场总监王磊举手:“谢总,产品质量方面...“

“维持俄罗斯标准。“谢一扬打断他,“但标签要做得更精致,包装盒印上中文、英文和当地语言三种说明。“

法务总监林志强推了推眼镜:“谢总,关于法律风险...“

“所有出口合同通过香港壳公司签订,“谢一扬早有准备,“货款走新加坡账户,最后汇入开曼群岛。“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明白了老板的策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永远让法律慢一步。

“对了,“谢一扬像是突然想起什么,“刘厂长,武汉国棉三厂的收购进展如何?“

刘志强一个激灵:“已经...已经谈妥了,三千万打包价,包括地皮和设备...“

“太贵了。“谢一扬皱眉,“告诉国资委,最多两千万,否则我们就去河南收购棉纺厂。“他顿了顿,“顺便提一下,张书记的女儿在英国留学,学费该交下一期了。“

会议结束后,谢一扬独自站在落地窗前,俯瞰长江。江面上货轮穿梭,其中不少都载着他的“特供版“商品,驶向世界各地。

“老板,“张铁柱走进来,“《莫斯科晚报》的报道出来了。“机械臂递上一份传真。

谢一扬扫了一眼标题——《中国劣质羽绒服害苦俄罗斯消费者》,文中将“满洲里边贸发展有限公司“骂得狗血淋头,却只字未提扬帆集团。

“处理得不错。“谢一扬将传真扔进碎纸机,“告诉公关部,准备一篇《中国服装协会严打假冒伪劣》的通稿,发给国内媒体。“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了两下:“老板,伊万诺夫从监狱里托人带话,说要见您最后一面...“

“没这个必要。“谢一扬转身走向电梯,“对了,让老赵把他厂里的质检主任处理掉,找个听话的顶上。“

电梯门关闭前,谢一扬最后看了眼窗外的长江。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如今正将“中国制造“的“福音“传向世界——以谢一扬的方式。

至于那些被劣质羽绒服冻伤的俄罗斯老人,那些在流水线上累垮的中国工人,那些被沉入西伯利亚冰河的无名尸骨,都不过是商业巨轮下微不足道的尘埃。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谢一扬早已参透一个真理:良心,是商人最昂贵的奢侈品。而他,从不做亏本买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