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218章 三峡工程的国际公关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第218章 三峡工程的国际公关

作者:皇明浪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5 07:52:13 来源:小说旗

1991年12月26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贵宾通道。

谢一扬的黑色奔驰S600缓缓停在国际到达出口,车窗降下三分之一,露出他半张棱角分明的侧脸。机场广播正用中英双语播报着从旧金山抵达的UA888航班信息。

“老板,专家团到了。“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调出平板上五位外国专家的资料,“领队是斯坦福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詹姆斯·威尔逊,去年刚拿了国际大坝委员会金奖。“

谢一扬修长的手指划过平板,在威尔逊的照片上停留片刻。照片上的老人白发苍苍,镜片后的蓝眼睛透着学者特有的固执。

“查清楚他的弱点了吗?“谢一扬的声音很轻,却让车内的温度仿佛降了几度。

张铁柱的机械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动:“他儿子在硅谷的创业公司资金链断裂,正四处找投资人。女儿去年在拉斯维加斯赌场欠了三十万美元,至今没还清。“

谢一扬嘴角微微上扬,整理了下深蓝色阿玛尼西装的袖口:“准备两套方案。A计划,给他儿子投资五百万美元;b计划,如果他拒绝合作,就把女儿赌博的视频发给学校董事会。“

贵宾通道的玻璃门滑开,五个西装革履的外国人推着行李车走出来。威尔逊走在最前面,他身材高大,灰白的眉毛下是一双锐利的眼睛,正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迎上来的中方接待人员。

谢一扬推开车门,皮鞋踩在机场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脸上瞬间挂起热情而不失分寸的微笑,快步迎上前去。

“威尔逊教授,欢迎来到中国!“谢一扬的英语带着恰到好处的牛津腔,伸手与老教授相握,“我是扬帆集团董事长谢一扬,很荣幸能参与这个世纪工程的国际合作。“

威尔逊的手掌粗糙有力,握手的力度显示出他性格中的固执:“谢先生,我们这次来是为了独立评估三峡大坝的工程质量和环境影响,希望贵方能提供全面的考察条件。“

“当然,当然。“谢一扬笑容不变,目光扫过其他四位专家,“中国有句古话叫'真金不怕火炼'。各位都是世界顶尖的水利专家,我们欢迎客观公正的评价。“

他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指向停在路边的三辆奔驰:“已经为各位准备了酒店,明天一早我们乘专机前往宜昌。“

威尔逊点点头,正要迈步,突然停下:“谢先生,我注意到行程表上没有安排库区移民点的考察?“

谢一扬脸上的笑容纹丝不动:“教授真是细心。移民安置区正在做最后的绿化工作,考虑到各位时间有限,我们优先安排了大坝主体工程的考察。“他微微前倾身体,压低声音,“不过如果教授坚持,我可以特别安排。“

威尔逊镜片后的眼睛闪了闪,最终点头:“先看大坝吧。“

谢一扬亲自为威尔逊拉开车门,在老人弯腰上车的瞬间,他瞥见对方西装内袋露出的药瓶一角——心脏病药物。第三个弱点。

香格里拉大酒店的总统套房内,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北京城的万家灯火。他手中晃动着半杯苏格兰威士忌,冰块碰撞杯壁发出清脆的声响。

“老板,都安排好了。“张铁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后,“威尔逊儿子的公司资料已经传真过来,确实是个有潜力的AI项目。“

谢一扬抿了一口酒,酒精的灼热感顺着喉咙滑下:“《纽约时报》的记者呢?“

“明天中午到。“张铁柱调出另一个档案,“凯瑟琳·李,华裔,环境专栏记者。她去年报道过亚马逊雨林破坏的新闻,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谢一扬转身,将酒杯放在茶几上:“联系她上司,就说我们愿意独家赞助她明年在非洲的环保报道项目,五十万美元。“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了一下:“已经办妥了。她总编暗示,报道方向可以'商量'。“

谢一扬走到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明天考察的详细路线图。他用指尖划过三维模拟图,在几个关键点放大查看。

“样板区准备得怎么样?“

“按您的要求,三号施工段已经特别处理过。“张铁柱调出实时监控画面,显示三峡大坝某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连夜浇筑特制的混凝土试块,“所有检测数据都调整到最优值,抗压强度显示比设计要求还高出15%。“

谢一扬满意地点点头:“告诉王总工程师,明天所有工人必须穿戴整齐的安全装备,工地要一尘不染。那些平时随地吐痰的,今天全部调去后勤。“

“还有,“他补充道,“准备一套全息投影设备,如果专家临时改变路线,立刻在问题区域投射完美施工画面。“

张铁柱快速记录着指令:“已经测试过了,在十米外肉眼无法分辨。“

谢一扬合上电脑,走到套房内的古董座钟前。钟摆有节奏地摇晃着,时针指向凌晨一点。

“威尔逊教授应该还没睡,“他突然说,“准备车,我要亲自拜访。“

2108号套房门前,谢一扬整理了下领带,轻轻按下门铃。

门开了,威尔逊教授穿着睡袍,眼镜架在鼻梁上,手里还拿着一份文件:“谢先生?这么晚了...“

“冒昧打扰,教授。“谢一扬微笑着举起手中的文件袋,“我想您会对这份资料感兴趣。“

威尔逊犹豫了一下,侧身让他进入套房。谢一扬注意到书桌上摊开的是三峡大坝的原始设计图纸,旁边是密密麻麻的笔记。

“教授真是敬业。“谢一扬将文件袋放在茶几上,自己坐在沙发里,“我听说您儿子在硅谷的AI项目很有前景。“

威尔逊的表情瞬间警惕起来:“你调查我?“

“只是商业情报收集。“谢一扬从容地打开文件袋,取出一张支票,“五百万美元的投资,占股不超过10%。“

威尔逊盯着支票,喉结滚动了一下:“谢先生,我不接受贿赂。“

“这不是贿赂,教授。“谢一扬又取出一个U盘,“这是商业合作。您儿子的技术加上我们的资金,可以改变世界。“他停顿了一下,“当然,如果您坚持认为这是贿赂...“

他按下U盘上的播放键,套房内的电视突然亮起,显示出一段模糊的视频:一个年轻女子在赌桌前疯狂下注,随后又切换到她在酒店房间吸食白色粉末的画面。

威尔逊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你...你们...“

“教授,中国有句古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谢一扬的声音依然温和,“三峡工程是中国的骄傲,我们只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他站起身,整理了下西装:“投资支票您可以留着,明天早上我会派车来接您。“走到门口,他回头补充道,“对了,您的心脏药最好随身携带,宜昌的海拔变化可能会影响血压。“

门关上的瞬间,谢一扬听到套房内传来玻璃杯砸在墙上的碎裂声。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走向电梯。

第二天清晨,宜昌三峡机场。

专机降落后,谢一扬亲自陪同专家团登上早已等候的直升机。螺旋桨的轰鸣声中,他指着舷窗外逐渐显现的巨大工程:“各位,这就是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枢纽!“

威尔逊教授的脸色有些苍白,但已经恢复了学者的镇定。他专注地看着窗外的景象,不时点头。其他四位专家则发出阵阵惊叹,忙着拍照。

直升机降落在特别准备的观景平台。谢一扬率先走下飞机,迎面走来的是穿着崭新工作服的王总工程师。

“欢迎各位专家莅临指导!“王总工程师的英语带着浓重口音,但笑容热情洋溢,“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详细的技术资料和实地考察路线。“

谢一扬注意到威尔逊教授的目光在工地各处扫视,似乎在寻找什么破绽。他不动声色地对张铁柱使了个眼色,后者立即通过耳机下达了指令。

考察团被带到第一个观测点——大坝的三号施工段。这里的一切都完美得不像真实的工地:混凝土表面光滑如镜,钢筋排列整齐划一,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安全装备,连工具都摆放得井然有序。

“这里的混凝土取样数据显示,抗压强度达到45兆帕,远超设计标准的38兆帕。“王总工程师骄傲地介绍着,递给威尔逊一份检测报告。

威尔逊仔细查看着报告,突然抬头:“我能亲自取样检测吗?“

谢一扬笑容不变:“当然可以,教授。不过为了安全考虑,我们需要先做好防护措施。“

他打了个手势,几名工作人员立即上前,为专家们戴上安全帽和防护手套。这十分钟的拖延时间,足够隐藏在现场的技术团队将特制的混凝土试块替换到指定位置。

威尔逊亲自在坝体上选定了一个点,工作人员使用钻芯机取样。当圆柱状的混凝土样本被取出时,谢一扬注意到老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样本完美无瑕,连气泡都几乎没有。

“令人印象深刻。“威尔逊低声说,但谢一扬捕捉到他语气中的怀疑。

接下来的考察路线被精心设计,避开了所有可能存在问题的施工区域。当威尔逊突然提出要查看另一侧的导流明渠时,谢一扬立即通过震动耳机下达了指令。

“这边请,教授。“王总工程师引导着团队走向一条小路,而实际上,他们正被引导着远离真正的施工区域。

就在转弯处,谢一扬看到威尔逊的脚步突然迟疑了一下,目光投向远处的一个施工点。那里正进行着混凝土浇筑,按照原始数据,这个区域的配比存在问题。

但老教授看到的,却是全息投影生成的完美施工画面——工人们操作精准,材料配比严格按标准执行。他甚至走近几步,但投影技术的高超让他无法在十米外看出破绽。

“教授对导流工程感兴趣?“谢一扬适时上前,“我们使用了创新的湍流控制技术,可以将水流对坝体的冲击降低20%。“

威尔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最终跟着团队继续前行。谢一扬落后几步,对张铁柱低声说:“让技术团队保持全息投影运行,直到他们离开这个区域。“

三天后,香格里拉大酒店的会议室。

《纽约时报》记者凯瑟琳·李正在笔记本电脑上快速敲打着报道。她面前摊开着专家团的初步评估报告,上面满是“工程奇迹“、“环保典范“之类的溢美之词。

“凯瑟琳,这篇报道会登上头版吗?“谢一扬坐在她对面,手中拿着一杯绿茶。

凯瑟琳推了推眼镜:“如果专家团的最终报告确实如这份草案所说,那绝对值得头版。“她犹豫了一下,“不过...我听说有一些环保组织对移民安置有异议?“

谢一扬微笑着取出一个信封:“这是五万美元的旅行支票,用于你下个月在肯尼亚的犀牛保护报道。“他又拿出另一个信封,“这是扬帆环保基金会五十万美元的捐赠凭证,可以由你亲自交给世界自然基金会。“

凯瑟琳的手指在信封上摩挲了一下,最终接了过去:“谢先生,您真是个有远见的企业家。“

“我只是相信,真实的故事值得被讲述。“谢一扬站起身,“专家团的新闻发布会一小时后开始,期待你的报道。“

走出会议室,谢一扬的手机响了。是周明远。

“谢总,国务院刚收到美国大使馆的照会,“周明远的声音透着紧张,“他们要求确认专家团的安全。“

谢一扬轻笑:“告诉大使先生,专家们正在起草人类水利史上最辉煌的评估报告。“他顿了顿,“顺便提一下,我听说大使夫人很关心非洲儿童的教育问题?扬帆基金会正好有个援助项目...“

挂断电话,谢一扬走向电梯。透过走廊的落地窗,他看到北京城上空的乌云正在散去,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远处的中央电视台大楼上。

明天这个时候,《纽约时报》的头版将刊登三峡工程的盛赞报道,国际舆论的风向将彻底扭转。而那些被掩盖的质量问题,那些被牺牲的移民利益,都将沉入长江的滔滔江水中,无人问津。

电梯门关上的瞬间,谢一扬看到镜面反射中的自己——西装革履,面容平静,眼睛里却闪烁着冷酷的光芒。他整理了下领带,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微笑。

这场国际公关的棋局,他又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