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235章 光谷的技术反围剿II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第235章 光谷的技术反围剿II

作者:皇明浪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5 07:52:13 来源:小说旗

1992年1月29日,武汉东湖高新区,长飞光纤会议室。

谢一扬一拳砸在实木会议桌上,震得咖啡杯里的液体溅出几滴,在雪白的报表上洇开褐色污渍。投影幕布上,美国商务部的禁令文件像一纸死亡判决书,刺眼的红色印章盖在“禁止向中国出口光刻胶及相关设备“的字样上。

“三天!“谢一扬的声音冷得像冰,“美国人的禁令下来才三天,我们的库存就见了底?“

长飞光纤总经理王建国额头渗出细密汗珠,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袖口的线头:“谢总,按照正常生产节奏,我们的光刻胶储备只够维持两周。但上周为了赶军方订单,生产线二十四小时连轴转...“

“所以现在呢?“谢一扬打断他,目光扫过会议室里噤若寒蝉的高管们,“价值二十亿的光纤订单,就因为几桶化学胶水要违约?“

会议室落地窗外,东湖水面反射着正午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谢一扬突然想起三年前,他盗取美国康宁公司技术时,那个被他收买的工程师临死前的警告:“没有美国光刻胶,你们的预制棒就是一堆废玻璃。“

“日本呢?德国呢?“谢一扬转向张铁柱。这个贴身保镖的机械眼正闪烁着数据流,连接着全球贸易数据库。

“全都跟进了禁令。“张铁柱的声音低沉,“ASmL、信越化学、JSR...所有大厂都停止了对华出口。海关总署刚发来预警,连香港转口渠道都被切断了。“

谢一扬走到窗前,俯瞰光谷产业园。这片他一手打造的科技王国,此刻正面临灭顶之灾。没有光刻胶,长飞光纤的预制棒生产线将在一周内停摆,紧接着是武汉邮科院、烽火通信...整个中国光通信产业都会被掐住咽喉。

“备选方案?“他头也不回地问道。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直到角落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朝鲜...或许...“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说话者——长飞光纤技术副总林振华。这个曾经被他从武大挖来的教授,此刻正紧张地推着眼镜。

“说下去。“谢一扬眯起眼睛。

林振华咽了口唾沫:“我在《自然》杂志上看到过一篇论文,朝鲜科学院用苏联遗留设备,在咸兴建立了小型光刻胶生产线。虽然纯度只有美国产品的60%,但...“

“60%?“王建国失声叫道,“那连单模光纤都做不出来!“

谢一扬却突然笑了。他走到林振华面前,亲手为他斟了杯茶:“林教授,你认识写那篇论文的朝鲜学者吗?“

“是...是合着者之一。“林振华接过茶杯,手指微微发抖,“金哲秀博士,我在莫斯科留学时的同学。“

谢一扬的指尖在茶杯边缘轻轻划过:“安排会面。就说是...学术交流。“

1992年4月3日,中朝边境,丹东浪头港。

一艘锈迹斑斑的朝鲜货轮“青山里号“缓缓靠岸。甲板上堆着印有“矿物肥料“字样的麻袋,几个穿蓝色工装裤的朝鲜船员面无表情地站在船舷边。

谢一扬穿着海关制服,戴着鸭舌帽,混在查验队伍中。他身旁的张铁柱已经黑入港口管理系统,将这批“特殊货物“的查验等级调至最低。

“金社长,久等了。“谢一扬对迎面走来的朝鲜商人伸出手。对方穿着不合身的西装,领带上别着金日成徽章,正是朝鲜对外经济委员会下属的“金星贸易公司“社长金正旭。

金正旭咧嘴一笑,露出镶金的门牙:“谢董事长亲自来接货,是我们的荣幸。“他转身对船员挥挥手,“卸货!“

麻袋被一个个搬下船。谢一扬用匕首划开其中一个,里面不是化肥,而是用稻草包裹的金属罐——每罐都贴着俄文标签“光敏树脂-47“。

“苏联七十年代的技术。“金正旭压低声音,“但经过我们改良,现在能达到68%的纯度。一吨换五吨小麦,或者...“他做了个搓手指的动作,“硬通货。“

谢一扬用手指蘸了点罐中粘稠液体,在指尖捻了捻。这玩意比美国货浑浊得多,像掺了沙子的蜂蜜。但他没得选。

“我要的不仅是光刻胶。“谢一扬示意张铁柱打开手提箱,里面整齐码着美钞,“还有生产设备。“

金正旭瞳孔一缩:“那得加钱。而且...“

“而且什么?“

“美国人盯得很紧。“金正旭环顾四周,声音压得更低,“上个月,我们一个工程师在平壤饭店见了cIA的人,第二天就被保卫部带走了。“

谢一扬合上手提箱:“每套设备,我按国际市场价的三倍付。用钻石结算。“

金正旭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他盯着谢一扬看了几秒,突然转身对船员吼了句朝鲜语。船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开始拆卸甲板下的隐蔽舱室。

1992年4月15日,丹东市郊,秘密工厂。

谢一扬戴着防毒面具,穿过弥漫着刺鼻化学味的车间。这里原本是家破产的化工厂,现在被改造成光刻胶翻新基地。车间中央,十几台锈迹斑斑的苏联时代设备正在被喷漆——崭新的“中国制造“标签已经贴好。

“纯度提升到75%了。“林振华拿着检测报告走过来,脸色却不见喜色,“但美军标最低要求是85%。“

谢一扬摘下面具,指了指角落里正在包装的成品:“给军工的那批,掺30%美国库存货。“

“这...万一出事...“林振华的声音发抖。

谢一扬拍拍他的肩:“林教授,你知道为什么我选你做技术负责人吗?“不等对方回答,他继续道,“因为三年前康宁公司那个跳楼的工程师,是你亲弟弟。“

林振华如遭雷击,踉跄着后退两步。

“放心,他的老婆孩子在美国过得很好。“谢一扬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上面是个穿哈佛校服的少女,“你侄女明年毕业,我已经安排了高盛的工作。“

一滴汗从林振华额头滑落。他沉默地接过照片,转身走向实验台,开始修改检测数据。

车间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张铁柱快步走来,机械眼闪烁着红光:“老板,cIA的人到丹东了。带队的是杰克·威尔逊。“

谢一扬挑了挑眉——威尔逊正是三年前负责康宁公司案的反间谍主管。

“启动'壁虎计划'。“他平静地下令。

1992年4月20日,武汉扬帆大厦。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新闻联播》里播放的长飞光纤“重大技术突破“专题报道。画面中,林振华穿着白大褂,正在“自主研发“的生产线前接受采访。

“...经过三年攻关,我们终于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林振华的声音在电视里回荡。

办公室门被推开,张铁柱带着一身寒气走进来:“都处理干净了。朝鲜那边的线人确认,威尔逊团队拿到的'叛逃者名单'已经送到平壤。“

谢一扬点点头。那份名单上有林振华团队三分之二的技术骨干——足够让cIA忙活一阵子了。

“军工那边?“

“验收通过了。“张铁柱递上一份盖着绝密印章的文件,“总装部还发了嘉奖令,说我们的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谢一扬轻笑出声。他走到酒柜前,给自己倒了杯威士忌。窗外,东湖的夜色如墨,几盏孤灯在远处闪烁,像潜伏的野兽眼睛。

“老板,还有件事。“张铁柱犹豫了一下,“周省长转来中央领导的批示,要求我们把'国产光刻胶技术'写成报告,准备申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谢一扬举杯向北京方向致意:“告诉领导,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他仰头饮尽杯中酒,喉咙里火辣辣的。这酒就像他的科技帝国——外表光鲜,内里却是劣质酒精和香精的混合物。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包装够漂亮,标签够唬人,总有人会买单。

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突然响起。谢一扬接起来,听筒里传来周明远疲惫的声音:“老谢,下个月有个国际半导体展,部里点名要长飞参展...“

“没问题。“谢一扬微笑着应下,同时用眼神示意张铁柱,“正好展示我们的'国产突破'。“

挂断电话,他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孙子兵法》。书页中夹着张照片——朝鲜咸兴的工厂里,几个穿防护服的技术人员正在简陋的设备前工作。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技术无国界,但利润有国籍。“

谢一扬将照片凑近打火机,火苗瞬间吞噬了那些模糊的人影。灰烬飘落在价值十万块的波斯地毯上,无声无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