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318章 三峡工程的沉默真相III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第318章 三峡工程的沉默真相III

作者:皇明浪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6 13:22:52 来源:小说旗

1993年12月21日,凌晨4点17分,宜昌三峡大坝建设指挥部。

郑国栋最后一次检查了那封寄往《中国水利报》的挂号信。信封里装着三张照片和一份二十页的报告,详细记录了大坝17号坝段的位移数据——水平位移已达42.3毫米,远超设计允许的25毫米极限值。

“老郑,你真要这么做?“同事老张的声音在昏暗的宿舍里发抖,“谢一扬的人盯着所有进出邮件。“

郑国栋没说话,只是将信封塞进贴身的防水袋。他脱下印有“三峡工程“字样的工作服,换上一件皱巴巴的灰色夹克,又从床底摸出个U盘,塞进袜子里的暗袋。

“我女儿在武汉大学等我。“他最后看了眼床头照片——女儿郑小雨穿着学士服的笑脸,“如果三天后没接到我电话,把这个交给中纪委。“他将另一枚U盘滑给老张,金属外壳在台灯下泛着冷光。

五点整,郑国栋借着晨雾掩护溜出宿舍区。他故意绕到食堂后门,在监控死角翻过铁丝网,落地时右腿旧伤一阵刺痛——那是去年在17号坝段“检查“时摔的,当时谢一扬的监理说只是“小裂缝“。

......

同一时刻,武汉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被卫星电话的蜂鸣声惊醒。窗外长江的夜色还未褪去,江面上货轮的灯火像一串串悬浮的珍珠。

“谢总,三峡出事了。“张铁柱的机械音罕见地带着电流杂音,“监理公司刚截获一封举报信,寄往《中国水利报》。“

谢一扬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掀开真丝被褥,赤脚踩在冰凉的意大利大理石地面上,寒意顺着脚底直窜脊背。

“谁?“

“郑国栋,长江委高级工程师,负责17号坝段监测。“张铁柱调出全息投影,一个五十多岁、鬓角斑白的男人档案旋转着浮现,“他女儿在武大水利系,导师是林清华——当年反对我们混凝土配比的专家。“

谢一扬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床头柜上的镀金打火机。17号坝段,正是他用掺了30%粉煤灰的劣质混凝土替换标准建材的位置,单这一项就省下两千三百万。

“信到哪了?“

“宜昌邮局刚收寄,六点发往武汉。“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但《中国水利报》电子版投稿系统里已经出现同名文档,值班编辑正在审核。“

窗外,1993年冬日的第一场雪开始飘落。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看着雪花在玻璃上撞得粉碎。他的倒影与长江对岸的光谷灯火重叠在一起,像一座即将崩塌的玻璃塔。

“启动'铁幕'。“他突然转身,钻石袖扣在黑暗中划出一道冷芒,“第一,让周明远联系宣传部,所有水利相关报刊今天集体'系统升级';第二,你亲自去邮局截那封信;第三——“他顿了顿,拿起卫星电话拨通一个三位数短号,“准备船,我要见郑工。“

......

上午八点整,《中国水利报》编辑部。

总编王志刚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举报信,手指在删除键上方悬停。文档里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足设计值的60%,钢筋间距超标200%,坝体裂缝渗透量达警戒值3倍——每个数字都在灼烧他的视网膜。

办公桌对面的张铁柱静静站着,机械手捧着一个黑色密码箱。箱盖敞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五十万现金,最上面是张扬帆集团“媒体顾问“的聘书。

“王总编,谢总很欣赏您的专业素养。“张铁柱的机械音调得极低,“听说令郎在加拿大攻读mbA?多伦多的冬天可比武汉冷多了。“

王志刚的手抖了一下。他儿子留学的事从未对外公开,连单位同事都不知道。

“这稿子......“他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已经录入系统了,社长那边......“

“叮“——张铁柱的机械眼突然投射出一封邮件全息图:《关于中国水利报即日起接入全国水利系统内网的通知》。

“您看,系统升级的通知刚下发。“机械手指轻轻按下删除键,屏幕上的举报信瞬间消失,“电子版已经处理完毕,至于纸质版......“

密码箱被往前推了半尺,钞票的油墨味混着真皮皮革的气息在办公室弥漫。

一小时后,当郑国栋的挂号信抵达武汉邮局分拣中心时,穿着邮局制服的特勤人员已经等候多时。信件在监控死角被蒸汽拆封,替换成一份《关于三峡工程冬季施工保暖措施的报告》,重新封好后继续派送。

......

中午十二点,三峡大坝17号坝段。

郑国栋站在施工平台上,寒风裹挟着水泥粉尘抽打在他脸上。他刚完成今日的位移监测,数据比上周又增加了1.2毫米。按照这个速度,三个月后大坝蓄水时,位移量将突破50毫米的安全红线。

“郑工,辛苦了。“一个声音突然从背后传来。

郑国栋猛地转身,看见谢一扬不知何时出现在平台上。他穿着定制防寒服,手里捧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像个来视察的年轻官员。身后两米处,张铁柱的机械眼在安全帽下泛着红光。

“谢......谢总?“郑国栋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他昨晚寄出的举报信此刻应该刚到武汉,对方不可能这么快察觉。

“听说您对17号坝段很关心。“谢一扬递过咖啡,郑国栋没接,他就随手放在水泥护栏上,热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正好国务院专家组明天要来检查,不如我们一起看看?“

郑国栋的后背渗出冷汗。他注意到张铁柱的机械手正按在腰间的电击器上,而平台两侧的出入口不知何时已经站满了穿保安制服的人。

“谢总想怎么看?“他强作镇定,右手悄悄摸向口袋里的录音笔。

谢一扬笑了,那笑容让郑国栋想起女儿实验室里的解剖标本——完美但毫无生气。

“导流底孔。“谢一扬指向平台下方黑黢黢的泄洪通道,“专家组最关心排水系统,可惜那里GpS信号屏蔽,常规监测设备会失灵。“

郑国栋的瞳孔骤然收缩。导流底孔是坝体最危险的区域,水流时速达80公里,一旦失足绝无生还可能。上个月就有个民工在那里“意外坠落“,尸体三天后才从下游电站的滤网里捞出来。

“我......我没带设备。“他往后退了半步,脚跟已经悬在平台边缘。

“用我的。“谢一扬从张铁柱手中接过一台崭新的测距仪,金属外壳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德国莱卡最新款,精度0.01毫米。“

测距仪被递到面前时,郑国栋闻到一股淡淡的苦杏仁味。他听说过谢一扬的手段——去年质疑混凝土质量的监理工程师,就是喝了掺氰化物的矿泉水“自杀“的。

“好......我去。“郑国栋颤抖着接过测距仪,突然一个趔趄撞向谢一扬。在对方闪避的瞬间,他猛地将测距仪砸向张铁柱的机械眼,转身冲向楼梯口。

“拦住他!“谢一扬的声音在背后炸响。

郑国栋的右腿旧伤剧痛,但他不敢停步。拐过第三个弯时,他突然被横空出现的钢管绊倒,额头重重磕在钢筋断面上,温热的鲜血立刻糊住了左眼。

“郑工怎么这么不小心?“谢一扬的声音从上方传来。郑国栋模糊的视线里,几个穿工作服的人正架起他往导流底孔方向拖行,“看来得送医务室了。“

冰冷的水泥地面变成锈蚀的金属网格,郑国栋透过血雾看到下方咆哮的激流。他想喊,却被一只戴着手套的手捂住嘴。最后的意识里,是谢一扬俯身在他耳边说的话:“放心,小雨会收到抚恤金的。“

噗通——

落水声被轰鸣的水流完全吞没。张铁柱的机械眼记录下全程,同时扫描出郑国栋袜筒里的U盘。当机械手取出那枚沾血的金属块时,谢一扬正用卫星电话平静地汇报:“周书记,意外事故处理完毕。“

......

三天后,国务院调查组进驻三峡。

专家组组长严明站在17号坝段同一位置,手里拿着同型号的莱卡测距仪。数据显示:位移量21.3毫米,完全符合标准。

“奇怪,匿名举报说的明明是这里。“严明皱眉翻看报告,“怎么会误差这么大?“

“可能是把临时施工缝错认成结构裂缝了。“谢一扬微笑着递过另一份文件,“这是郑工生前最后签字的报告——他精神压力很大,女儿刚确诊白血病。“

严明接过文件,看到末尾的签名确实是郑国栋的笔迹。他抬头望向导流底孔,那里新装了防护栏和警示牌,几个工人正在检修照明系统。

“郑工的事......很遗憾。“严明叹了口气,“听说尸体还没找到?“

“长江这么大。“谢一扬望向远处雾霭沉沉的江面,“有时候,人就像一滴水。“

他西装内袋里,郑国栋的U盘正静静躺着。张铁柱破解出的内容令人心惊——不仅有混凝土检测报告,还有谢一扬与周明远在武汉饭店密谈的录音。那段二十分钟的对话如果公开,足够两人死十次。

......

1994年3月15日,葛洲坝电站滤网。

一具高度**的男性尸体被水流冲进滤网,值班员老刘差点被恶臭熏晕。尸体右手紧握成拳,法医撬开后发现掌心刻着几个已经溃烂的字:17-42.3。

同一天,武汉大学女生宿舍。

郑小雨打开父亲三个月前寄来的包裹。除了她最爱吃的宜昌麻饼,还有一枚藏在饼干盒夹层中的U盘。当她将U盘插入电脑,屏幕上跳出的第一行字是:“小雨,如果看到这个,爸爸已经不在了......“

而在宜昌某宾馆,谢一扬正看着同样的监控画面——张铁柱早已黑入武大校园网。当郑小雨开始播放录音文件时,他拨通了周明远的电话:“周书记,看来我们得谈谈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了。“

窗外,三峡的春雾笼罩江面,像一块巨大的裹尸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