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44章 苏联遗产的最后一滴血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第44章 苏联遗产的最后一滴血

作者:皇明浪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5 07:52:13 来源:小说旗

1991年1月24日,莫斯科郊外空军基地

寒风裹挟着雪花拍打在谢一扬的脸上,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让他的睫毛结了一层白霜。他紧了紧身上的貂皮大衣,这是昨天刚从黑市商人手里买的——用两箱二锅头和三条中华烟换的。

“谢先生,您确定要这么做?“翻译老陈的声音在发抖,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恐惧,“那可是军用运输机,被抓住是要枪毙的...“

谢一扬没有回答,只是抬手看了看腕表。劳力士的夜光指针显示凌晨三点十五分,距离预定时间还有五分钟。

远处传来柴油引擎的轰鸣声,三辆军用吉普车冲破雪幕,车灯像野兽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谢一扬眯起眼睛,看到中间那辆车的副驾驶座上,一个肩章闪烁的军官正冷冷地注视着他。

“来了。“谢一扬低声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轻轻拍了拍。

吉普车在他们面前刹住,卷起的雪粒打在谢一扬的皮鞋上。车门打开,一个身高近两米的苏联军官迈步下车,军靴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声。他身后跟着四名持枪士兵,枪口有意无意地对准了谢一扬一行人。

“伊万诺夫少将?“谢一扬用蹩脚的俄语问道,同时伸出右手。

军官没有握手,而是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谢一扬,灰蓝色的眼睛里透着警惕和轻蔑。“你就是那个中国商人?“他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你最好真的有三十车皮的羽绒服,否则...“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谢一扬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递过去。“这是昨天在满洲里口岸装车的照片,三十节车皮,每节载重六十吨,合计一千八百吨优质羽绒服。“他顿了顿,“按照我们谈好的,一吨羽绒服换两万美元,总价三千六百万美元。“

伊万诺夫接过照片,借着车灯仔细查看。照片上,一列望不到头的货运列车正在装车,工人们搬运的纸箱上清晰地印着“扬帆实业“的logo。

“钱呢?“伊万诺夫冷冷地问。

谢一扬拍了拍手中的牛皮纸信封:“瑞士银行本票,随时可以兑现。不过...“他故意拖长了音调,“按照约定,我得先验货。“

伊万诺夫盯着谢一扬看了几秒,突然咧嘴笑了,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黄牙。“跟我来,中国佬。“

一行人穿过戒备森严的基地,谢一扬注意到沿途的哨兵大多无精打采,有的甚至靠在墙上打盹。基地设施陈旧,不少建筑的窗户都用木板钉死,墙上的列宁画像已经褪色——这个曾经让世界颤抖的红色帝国,如今正从内部腐朽。

“到了。“伊万诺夫在一座巨大的机库前停下,示意卫兵打开大门。

随着沉重的铁门缓缓升起,四架庞然大物逐渐显露在谢一扬眼前。即使在昏暗的灯光下,伊尔-76运输机那庞大的身躯依然令人震撼——四十多米长的机身,五十米的翼展,机尾那巨大的舱门像一张血盆大口。

“最新改进型,伊尔-76md。“伊万诺夫骄傲地介绍,“每架原价四千万美元,现在只要九百万,简直是白送!“

谢一扬没有理会军官的吹嘘,径直走向最近的一架飞机。他伸手摸了摸机身上的铆钉,冰凉的触感让他确信这不是模型或幻影。机翼下的四台d-30Kp涡扇发动机看起来完好无损,但谢一扬知道,这些“心脏“很可能已经出了问题。

“可以启动吗?“谢一扬问道。

伊万诺夫皱了皱眉:“现在?你疯了吗?这会惊动整个莫斯科!“

谢一扬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叠美元,不动声色地塞进伊万诺夫的大衣口袋。“只需要一台发动机,三十秒。“

伊万诺夫犹豫了一下,最终对身后的士兵点了点头。十分钟后,一名穿着油污工作服的机械师匆匆赶来,爬上了其中一架飞机的驾驶舱。

随着一阵刺耳的嗡鸣声,最右侧的发动机缓缓转动起来,喷口冒出淡蓝色的火焰。谢一扬盯着仪表盘的方向,虽然看不清具体读数,但他注意到发动机的转速极不稳定,声音时高时低,像是垂死病人的喘息。

“够了!“伊万诺夫大声喊道,机械师立刻关闭了发动机。

谢一扬转向伊万诺夫,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少将同志,您确定这是'最新改进型'?听起来像是要散架的老爷车。“

伊万诺夫的脸涨得通红:“这只是...只是长时间停放的小问题!加点润滑油就好了!“

谢一扬摇摇头,转身走向另一架飞机。这次他没有要求启动发动机,而是直接爬上了登机梯,用手电筒检查发动机内部。灯光照进进气道时,他的瞳孔猛地收缩——叶片上布满了细微的裂纹,这是金属疲劳的典型特征。

“三架。“谢一扬跳下梯子,拍了拍手上的灰尘,“三架的发动机有问题,只有一架能正常飞行。“

伊万诺夫的表情变得狰狞:“你懂什么?这些飞机...“

“这些飞机本该在半年前大修,“谢一扬打断他,“但因为军费削减,维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现在它们就像即将报废的出租车,外表光鲜,内脏已经烂透了。“

伊万诺夫的手按在了枪套上,他身后的士兵也抬起了枪口。老陈吓得直往后退,差点被积雪绊倒。

谢一扬却笑了,他慢条斯理地从内袋掏出一张新的照片:“不过,我仍然愿意做这笔生意。只是价格需要调整——每架三百万美元,总计一千两百万。“

照片上是一艘停泊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货轮,甲板上堆满了集装箱,每个箱子上都印着“人道主义援助“的字样。

“除了羽绒服,“谢一扬的声音像毒蛇般轻柔,“我还准备了五百吨猪肉罐头,两百吨伏特加,以及...五十台Ibm电脑。“他注意到伊万诺夫的眼睛亮了起来,“电脑里预装了最新的windows 3.0系统,还有...一些'特殊软件'。“

伊万诺夫的手从枪套上移开,他接过照片,贪婪地盯着那些电脑箱子。“这些...这些可以立刻交付?“

“已经在满洲里口岸等待清关。“谢一扬微笑道,“只要您签了这份转让协议,它们三天内就能抵达莫斯科。“

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上面用中俄双语写着“民用航空器转让协议“。伊万诺夫接过文件,仔细阅读起来——至少假装在阅读。谢一扬知道这个酒鬼军官根本看不懂法律条文,他关心的只有那些能换来奢侈品的硬通货。

“还需要这个。“谢一扬又拿出一份空白文件,抬头印着苏联空军的徽章,“飞行适航证明,以及...发动机大修记录。“

伊万诺夫皱起眉头:“这不可能!伪造军方文件...“

谢一扬叹了口气,又从怀里掏出一张支票:“再加五十万,美元。“

十分钟后,谢一扬带着四份签好字的文件和一张手写的收据离开了机库。老陈跟在他身后,不停地擦着额头上的冷汗。

“谢、谢总,那些飞机明明有问题,为什么还要...“

谢一扬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这个胆小如鼠的翻译:“老陈,你知道为什么苏联会解体吗?“

老陈茫然地摇头。

“因为他们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导弹和坦克上,却让人民挨饿受冻。“谢一扬望向远处莫斯科昏暗的灯光,“而现在,我们只需要用一些羽绒服和罐头,就能换来他们最先进的运输机。“

“可那些发动机...“

“重庆兵工厂已经仿制d-30Kp发动机三年了,“谢一扬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虽然寿命只有原装的四分之一,但足够飞几次中东了。“

三天后,中苏边境满洲里口岸

四架伊尔-76运输机依次降落在临时清理出的跑道上,巨大的轰鸣声惊飞了方圆几公里内的鸟群。谢一扬站在塔台上,通过无线电指挥着这场危险的转场飞行。

“4号机,你的右发动机温度过高,立即关闭2号发动机!“他对着麦克风喊道,同时看到远处那架飞机的右侧发动机喷口突然冒出黑烟。

无线电里传来俄语飞行员惊慌的咒骂声,接着是刺耳的金属摩擦声——飞机在跑道上剧烈颠簸,最后勉强停在了跑道尽头。

“告诉重庆的人,“谢一扬放下麦克风,对身旁的张铁柱说,“三台发动机需要大修,剩下的那台拆解研究。“

张铁柱点点头,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老板,伊朗人已经到了,就在会议室。“

谢一扬整理了一下领带,大步走向楼下。推开会议室的门,三个身着西装的波斯人立刻站了起来。为首的中年男子留着精心修剪的胡须,手指上戴着一枚镶有巨大绿松石的戒指。

“谢先生!“他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道,“我们接到消息就立刻赶来了!真主保佑,那些飞机真的...“

“四架伊尔-76md,“谢一扬打断他,直接切入主题,“最大载重48吨,航程5000公里,经过特殊改装可以运输...特殊货物。“

伊朗人的眼睛亮了起来:“导弹?“

谢一扬笑而不答,从公文包里取出四本厚厚的文件夹:“完整的技术手册,飞行手册,以及...适航证明。“他故意在最后一个词上加重了语气。

伊朗人迫不及待地翻看文件,当看到苏联空军盖章的适航证时,他们交换了一个惊喜的眼神。

“价格?“为首的伊朗人急切地问。

“每架两千万美元,“谢一扬平静地说,“比市场价低一半。“

伊朗人倒吸一口冷气:“这...这太便宜了!有什么条件?“

谢一扬从内袋掏出一张地图,在桌上展开:“我需要贵国在波斯湾的五个港口优先卸货权,为期三年。“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以及...石油贸易的独家代理权。“

伊朗人皱起眉头:“这不可能!我们的石油...“

“不是现在,“谢一扬微笑道,“是等制裁解除后。“他压低声音,“据我所知,贵国正在和美国人秘密谈判,制裁最迟1995年就会松动。“

伊朗人震惊地看着谢一扬,仿佛在看一个先知。他们不知道的是,谢一扬只是复述了前世的历史课本内容。

“还有一个小问题,“伊朗人犹豫道,“那些飞机...能飞吗?我们刚看到一架好像...“

“发动机已经全部更换为全新部件,“谢一扬面不改色地撒谎,“中国制造,质量比原装的更好。“

他按下桌上的呼叫铃,一个穿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走进来,将一份检测报告放在伊朗人面前。报告上盖着“中国民航总局“的红章,显示四架飞机的发动机“性能优异,符合适航标准“。

伊朗人仔细阅读报告,最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份报告是谢一扬昨晚花了一万块钱,让重庆兵工厂的检验科主任连夜伪造的。

“成交!“伊朗人伸出手,“真主保佑您,谢先生!“

谢一扬握了握那只戴着宝石戒指的手,心想:真主恐怕不会保佑这种交易。

一周后,重庆兵工厂秘密车间

三台拆解的d-30Kp发动机躺在工作台上,十几个工程师围着它们忙碌。谢一扬站在二楼的观察室里,透过玻璃窗注视着下面的工作。

“谢总,“兵工厂的王总工程师擦着汗汇报,“情况比我们想象的严重。苏联人至少五年没有好好维护这些发动机,叶片磨损严重,压气机...“

“能仿制吗?“谢一扬直接问道。

王总工犹豫了一下:“可以,但寿命只有原装的30%,而且...“

“够了。“谢一扬打断他,“我要你在两周内修复那三台发动机,再仿制十台备用。“

“这不可能!材料、工艺...“

“五百万预算,“谢一扬说,“外加你儿子去美国留学的全部费用。“

王总工的嘴张了张,最终点了点头。

谢一扬转身离开时,一个年轻的工程师突然追了上来:“谢、谢总!我有个发现!“

谢一扬停下脚步,打量着这个戴着厚镜片的年轻人:“说。“

“这些发动机...它们不是普通的d-30Kp,“工程师激动地说,“是改进型!苏联人为安-124运输机研发的新型号,推力增加了15%!“

谢一扬的眼睛眯了起来:“你确定?“

“千真万确!“工程师指着手中的图纸,“您看这个燃烧室结构,还有涡轮叶片的材质...这绝对是机密技术!“

谢一扬沉默了片刻,突然笑了:“你叫什么名字?“

“林、林卫国。“

“林工,“谢一扬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从现在起,你负责这个项目。预算翻倍,我要完整的逆向工程图纸。“

林卫国激动地点头,却没注意到谢一扬眼中闪过的冷光——这种机密技术如果泄露,克格勃绝不会善罢甘休。

1991年2月15日,德黑兰梅赫拉巴德机场

四架伊尔-76整齐地停放在军用停机坪上,伊朗空军的机械师们正忙着检查这些新到的“玩具“。谢一扬站在贵宾室的窗前,满意地看着这一幕。

“谢先生,“一个伊朗军官走进来,敬了个礼,“第一批货物已经装载完毕,随时可以起飞。“

谢一扬点点头:“目的地?“

“大马士革,“军官压低声音,“然后是贝鲁特。“

谢一扬心知肚明,这些飞机将用于向黎巴嫩真主党运送武器,但他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记得每飞行50小时就要更换润滑油,中国产的发动机...很娇气。“

军官感激地点头,完全不知道这些“中国产“发动机其实是苏联的淘汰货加上重庆的仿制件拼凑而成。

谢一扬的手机突然响了,他走到角落接听。电话那头传来张铁柱急促的声音:“老板,出事了!那两个乌克兰专家看到了交易记录,正在闹...“

“处理掉。“谢一扬冷冷地说,“做得干净点,像上次那样伪装成抢劫。“

挂断电话,谢一扬望向窗外。又一架伊尔-76正在滑跑起飞,巨大的轰鸣声中,他仿佛听到了金币落袋的悦耳声响。

四架运输机,八千万美元。而这,只是开始。

谢一扬知道,苏联这个垂死的巨人身上,还有更多血肉可以啃食。坦克、导弹、潜艇...每一件红色帝国的遗产,都将成为他商业帝国崛起的垫脚石。

他端起桌上的红茶,轻轻抿了一口。茶很苦,但回味甘甜——就像这笔交易,风险巨大,利润更高。

窗外,伊尔-76已经消失在北方的天空中。谢一扬不知道的是,其中一架飞机的发动机叶片上,已经出现了一道肉眼难辨的裂纹。

这道裂纹,将在三个月后导致一场震惊国际的坠机事故,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将谢一扬卷入一场横跨欧亚的致命追杀。

但此刻,他只知道一件事:苏联的最后一滴血,真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