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护**刚刚取得战胜沙俄军队的胜利之后,整个营地都沉浸在喜悦与兴奋之中。然而,王小天却异常冷静,他深知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接下来的战斗依然艰巨。于是,他下达命令,让部队原地休整三天后再发动新一轮的攻击。
这三天里,护**的营地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一方面,部队刚刚打完一场大仗,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他们在战场上与沙俄军队进行了激烈的厮杀,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许多士兵的脸上满是疲惫和伤痕,他们有的坐在帐篷里默默地擦拭着武器,有的则相互依靠着休息,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倦意。但他们心中都怀揣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守护家园的责任感,即使在疲惫的状态下,也没有丝毫懈怠,依然在各自的位置上坚守着,等待着下一次战斗的号角。
另一方面,王小天利用这三天的时间,着重训练部队的攻坚战能力。他深知,沙俄军队虽然在此次战斗中遭受了重创,但他们依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坚固的防御工事。要想彻底打败他们,护**必须具备更强的攻坚能力。因此,王小天亲自指导训练,从战术布置到武器使用,从团队协作到心理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和训练。
沙俄军队在这场战斗后,也陷入了混乱之中。他们的部队被打散,许多士兵成为了溃兵,在东北大地上四处逃窜。王小天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让沙俄军队自己收拢溃兵。他明白,这些溃兵如果小股分散在东北各地,将会给当地的百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他们可能会抢夺百姓的物资,骚扰百姓的生活,甚至与当地的土匪勾结,给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灾难。而让沙俄军队自己集中到一起,护**就可以更方便地对他们进行消灭,一举两得。
在沙俄军队忙于收拢溃兵的过程中,王小天密切关注着他们的动向。他派出多支侦察小队,深入敌占区,收集情报,了解沙俄军队的具体位置和兵力部署情况。同时,他也在积极调整部队的部署,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充分的准备。
终于,三天时间过去了。护**的将士们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训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士气高昂,信心满满,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而沙俄军队也在收拢溃兵后,重新集结起来,试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在战争的硝烟尚未正式弥漫开来之时,沙俄军队的司令官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营帐前,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迷茫与困惑。他望着远方那逐渐清晰起来的护**阵容,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强烈的不安。
在听到士兵汇报最少有十多万护**在向他们阵地围拢时。
“怎么回事?对面的军队怎么比自己还多。”司令官喃喃自语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他的目光在护**的队伍中来回扫视着,试图找出这背后的原因。“难道所有护**都来他这里了吗?”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紧接着,他又想到了黑龙江方向的俄**队,“那黑龙江的俄**队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不进攻?”
其实,沙俄军队一直以来都以为王小天的军队只有十万多人。这一错误判断源于王小天巧妙的战略布局和精心的情报伪装。后几次征兵行动,王小天都采取了秘密进行的方式,尽可能地避免引起沙俄军队的注意。而且,每次扩军时,他都采用了极为巧妙的编制调整策略。
起初,护**的扩军是从营级开始的。随着人员的逐渐增多,军队规模稳步扩大,从营逐步扩编到团,再到师。然而,当部队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王小天并没有像沙俄军队所预期的那样继续大规模扩编为四个军,而只是扩编为两个军。此后,便没有了进一步的扩军消息,也没有再提高军事单位的编制。
这种看似平常却又暗藏玄机的扩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沙俄军队对护**实际兵力的判断。沙俄方面至少给护**少算了五万人。这一巨大的情报误差,使得沙俄军队在面对护**时,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局面。
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沙俄军队本应更加谨慎地调整战略,加强防御。然而,他们却依然在各个重要城市和港口派兵驻守的同时,派出部队进行野战。这一决策无疑是极其愚蠢的。
要知道,东北的众多城池基本都掌控在沙俄军队的手中。依托坚固的城池进行防守,无疑具有极大的优势。城池作为防御工事,能够为军队提供强大的掩护和支持,使得防守方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能够更加从容地进行防御和反击。相比之下,野战则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沙俄军队的这一布置,使得原本就与护**兵力对等的局面,在兵力分散之后,他们在野战中的军队数量反而比护**还要少得多。这一战略失误,让沙俄军队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境地。
此刻,沙俄司令官的愤怒已经达到了顶点。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声骂道:“情报部门都是吃屎的吗?这么重要的情况为什么不汇报。”他的脸涨得通红,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要将心中的怒火全部发泄出来。“还有黑龙江的军队在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协助我们。”他一边咆哮着,一边用力地踱步,营帐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而压抑。
周围的参谋们面面相觑,不敢轻易出声。他们深知,司令官此刻的愤怒不仅仅是因为战场上的局势不利,更是对情报部门的失职和黑龙江军队按兵不动的不满。然而,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没有人敢轻易提出自己的看法,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司令官的怒火。
沙俄军队直到此时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已然深陷绝境,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天空中,护**的飞机呼啸而过,犹如一群凶猛的雄鹰扑向猎物。这些飞机是护**精心准备的秘密武器,此刻它们携带着重磅炸弹,朝着沙俄军队的炮兵阵地迅猛冲去。随着一声声巨响,炸弹在沙俄炮兵阵地上纷纷炸开,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原本整齐排列的火炮在爆炸中扭曲变形,炮兵们被炸得人仰马翻,死伤惨重。那些还未及反应的沙俄炮兵,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阵地在瞬间变成一片废墟,脸上满是惊恐和无助。
与此同时,护**的炮兵也开始向俄军阵地倾泻炸弹。炮弹如雨点般密集地落下,在沙俄军队的阵地上炸开一朵朵黑色的花朵。每一次爆炸都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仿佛要将整个大地都撕裂开来。沙俄军队的士兵们在炮火的轰击下,纷纷寻找掩体躲避,阵脚大乱。
就在沙俄军队还在为炮火的袭击而慌乱时,护**的骑兵已经如旋风般从两翼发起进攻。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骑兵们高举着武器,呐喊着向前冲锋。他们的身影在硝烟中若隐若现,如同鬼魅一般。沙俄军队的侧翼顿时陷入了混乱,士兵们试图组织抵抗,但在护**骑兵的猛烈冲击下,他们的防线很快就被突破。
而护**的步兵们,在炮火还没有完全停歇之时,便毫不犹豫地向沙俄军队杀了过来。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毫不畏惧地穿越着枪林弹雨
在护**与沙俄军队的激烈交锋中,护**的士兵们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战斗素养和顽强的战斗意志。随着战斗的不断进行,他们所采用的33制打法愈发熟练,仿佛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了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在战场上,护**的轻机枪和自动步枪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轻机枪那密集而稳定的火力,如同暴雨般倾泻在沙俄军队的阵地上,让敌人难以招架。而自动步枪则以其出色的射击精度和射速,为战士们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战士们熟练地操作着这些武器,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突防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迫击炮的使用也越来越娴熟。护**的炮兵们凭借着对地形的敏锐观察和对目标的精准判断,将迫击炮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一枚枚炮弹准确地命中沙俄军队的阵地,炸起一片片火光和浓烟。在迫击炮的掩护下,护**的步兵们更加勇往直前,向着敌人的阵地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锋。
狙击手的作战意图也越来越明确。他们隐藏在战场的各个角落,犹如幽灵一般,静静地等待着最佳时机。一旦发现敌人的重要目标,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狙击手的存在,让沙俄军队的指挥官和重要将领陷入了恐惧之中,他们的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部队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护**的各个兵种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战斗集体。步兵在坦克和炮火的掩护下奋勇向前,骑兵则在两翼迂回包抄,切断敌人的退路。后勤部队则及时为前线提供物资和医疗支援,确保战士们的战斗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反观沙俄军队,他们的武器装备严重落后。那些陈旧的火炮和枪支在护**先进的武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而且,沙俄军队的军队数量要比护**少得多,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他们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战争一开始,便呈现了一边倒的状态。沙俄军队的士兵们在护**的猛烈攻击下,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他们的防线在护**的冲击下迅速崩溃,原本有序的阵地变得一片混乱。
在护**的强大攻势下,沙俄军队的指挥官试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但已经无济于事。他们的士兵们士气低落,对胜利失去了信心。而护**的士兵们则越战越勇,他们的呐喊声和枪炮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要将整个战场都淹没。
随着战斗的继续,沙俄军队的伤亡越来越大,他们的抵抗也越来越微弱。最终,在护**的强大攻势下,沙俄军队不得不全面溃败,狼狈地逃离了战场。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护**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东北大地,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而沙俄军队则在这场战斗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护**的实力,也让他们明白了,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已经不再是主宰。
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护**的士兵们相互拥抱,庆祝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他们坚信,在王小天的带领下,他们一定能够保卫这片土地,让和平与安宁永远降临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