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 第211章 太好了,回电!钱的事情我们会给的。

战火交织下的抉择余响

南京的夜色被战火映得通红,蒋介石在总统府的办公室内踱步,手中紧攥着那份滇缅公路与战机交易的协议。窗外,防空警报声仍在凄厉地响着,仿佛是这座城市绝望的哀号。

此时,一份来自美国的加急回电被匆匆送进办公室。电报上赫然写着:“太好了,回电!钱的事情我们会给的。” 蒋介石眉头紧皱,将电报拍在桌上。他清楚,美国人所谓 “钱的事情我们会给” 绝不是那么简单,背后必然隐藏着更深的利益诉求。

宋美龄轻轻走进办公室,她身着黑色旗袍,脸色在烛光下略显苍白。“达令,美国人既然松口愿意在资金上支持,或许是个转机。” 宋美龄轻声说道,试图安抚蒋介石的情绪。

蒋介石却冷哼一声:“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不过是想借我们的手,在远东进一步牵制日本,好为他们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 他走到窗边,望着被战火笼罩的南京城,眼神中满是忧虑与不甘。

与此同时,在昆明巫家坝机场,新到的英美战机正在紧张调试中。李婴与一众飞行员们围在p - 36战斗机旁,仔细检查着每一个部件。地勤人员忙碌地穿梭其中,将一箱箱弹药搬运到位。

“队长,听说美国人这次在资金上也有所表示,咱们的战机后续补给应该能跟上了。” 一名年轻的飞行员兴奋地说道。

李婴却没有那么乐观,他拍了拍那名飞行员的肩膀:“别高兴得太早,美国人哪会平白无故地帮忙。咱们还是得靠自己,把飞行技术练扎实了,才是对国家和人民最大的负责。”

在重庆的临时指挥部,何应钦正在与参谋们研究最新的战局。滇缅公路的问题始终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美国人的钱,很可能是个诱饵。他们一旦在滇缅公路上掌握了主动权,我们在西南的战略布局就会处处受限。” 何应钦对着作战地图,神色凝重地说道。

参谋们纷纷点头,其中一位年轻参谋小心翼翼地开口:“那我们是否要重新评估与英美合作的风险,寻找其他应对之策?”

何应钦还未回答,陈诚匆匆走进指挥部。“委员长有令,让我们尽快制定滇缅公路的防御与管控方案,既要利用好英美提供的战机,又不能让滇缅公路落入他们完全掌控之中。”

在航空学校,阿力与林夏正在进行夜间飞行模拟训练。窗外,月光洒在跑道上,像一层银霜。阿力操作着模拟装置,脑海中却想着滇缅公路的局势。“林夏,你说美国人这次在资金上介入,滇缅公路会不会更加危险?”

林夏专注地盯着仪表盘,半晌才回答:“不管美国人怎么打算,我们都得守护好滇缅公路。那是我们抗战的生命线,绝不能有失。”

此时,在南京的总统府,蒋介石再次召开高层会议。参会人员除了宋美龄、何应钦、陈诚等人,还秘密邀请了几位经济领域的专家。

“诸位,美国人的回电看似是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但我们必须清楚,这背后的代价可能是我们难以承受的。” 蒋介石神色严峻地说道,“滇缅公路的控制权绝不能轻易拱手让人,我们要在接受战机援助的同时,确保自身的主权与战略安全。”

一位经济专家推了推眼镜,起身说道:“委员长,美国人的资金援助或许可以解我们燃眉之急,但我们必须在经济合作条款上仔细斟酌,不能让他们借此渗透我国经济命脉。比如在资源开采、贸易关税等方面,都要设置合理的限制。”

何应钦接着说道:“军事上,我们要加强滇缅公路沿线的布防。虽然英美提供了战机,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他们的空中支援,必须建立起自己完善的防空体系。”

会议持续到深夜,众人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应对方案。一方面,与美国进行谈判,在接受资金援助的同时,严格限制其在滇缅公路及国内经济领域的过度渗透;另一方面,加大对滇缅公路沿线军事力量的投入,组建自己的防空部队,同时加强与当地民众的合作,建立情报网络,确保公路的安全与畅通。

在会议结束后,蒋介石独自留在会议室。他走到窗边,望着南京城的方向,心中五味杂陈。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经济、政治与外交的全方位博弈。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而在昆明的巫家坝机场,李婴与飞行员们结束了一天的训练。他们站在跑道边,望着夜空。李婴想起了老家的妻子,不知道她是否还平安。战争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一定要守护好滇缅公路,守护好国家的希望,早日结束这场战争,让百姓们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此时,在重庆的街头,灯火稀疏。百姓们在战火的阴影下,依然顽强地生活着。茶馆里,人们低声谈论着战局,谈论着英美战机的到来。虽然局势依然严峻,但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对胜利的渴望。

滇缅公路上,运输车队依然在日夜兼程。中国劳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加固公路,确保物资能够顺利运输。他们知道,这条公路承载着国家的希望,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守护好它。

在国际上,各国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国与英美之间的合作动态。德国对中国与英美走近的举动表示不满,暗中加大了对日本的支持力度。而苏联则保持着观望的态度,试图在远东局势中寻找自己的利益平衡点。

蒋介石在总统府内,反复思考着未来的战略走向。他知道,与英美合作只是权宜之计,中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壮大军事与经济实力,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 “自强” 二字,这将是中国在战火中前行的方向。

新的一天即将到来,尽管前方依然充满未知与挑战,但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了国家的尊严与未来,奋勇前行。滇缅公路上的车轮声、昆明机场的飞机轰鸣声、重庆街头的百姓低语声,交织成一曲不屈的抗战之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回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