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21章 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时代8

春秋时期的第二部代表性着作,编年体史书—《左传》

1、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参考):

鲁庄公十年,齐军攻打鲁国,庄公决定迎战。曹刿求见。曹刿的同乡说:“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

刿说:“有权位的人往往眼光短浅,未必有周全的谋划。”于是进见庄公。

刿问:“我国凭什么条件作战呢?”

庄公说:“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不敢独享,而分给大家享用。”

刿说:“受惠的不过是近臣,这些小恩惠,未能普惠民众。”

公说:“祭神的牛、羊、玉、丝织物等,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一定以信实(对鬼神)。”

刿说:“对神不说谎话,这是小信,不能算是大信。”

公说:“大大小小的狱讼,虽然不能一一明察,可一定拿出诚心来处理。”

刿说:“这些都是能尽心于民的一类事情(肯定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作战,我愿意跟你同去。”

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跟齐军战于长勺。

庄公要击鼓进攻,刿说:“不可。”

齐军擂了三次战鼓。

刿说:“现在可以进攻了。”

结果(以弱胜强)齐军大败。

庄公要驱车追击,刿说:“不可追击。”

刿向下查看齐军战车的轮迹,又登上战车扶手的横木远望,说“现在可以追击了。”

于是把齐军逐出了国境。

之后,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这样做(指挥作战。)

刿答:“作战是要凭勇气的,要同敌方交战,先击鼓进军,第一次击鼓时,士兵勇气勃然而起,趁着这股勇气进攻,就可以战胜对方。

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衰竭了。

对方衰竭之时,我方勇气充盈(正盛),因此可以克敌制胜。

追击时要防止敌军的伏兵(埋伏)。我看到敌方战车的轮迹已乱,敌方的指挥旗已经倒下(兵败的迹象),因此下令追击,进而取得了胜利。

释义: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记的是春秋时代,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中的一件事。

当时齐国是大国(今山东中部),鲁国是小国(今山东南部),两国相邻。

长勺之战发生的原因是这样的: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公子纠等恐怕被连累,想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6年,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这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变乱发生后,管夷吾奉公子纠出奔鲁国。

公元前685年,齐国大臣又杀死了齐君公孙无知。这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回齐国做国君。小白从莒国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鲁国派兵送公子纠回齐国,没有成功。后来齐国虽然杀死了公子纠,但是齐桓公还是以此为口实,攻打鲁国,因此发生了长勺之战。

齐国进攻鲁国,是强国欺凌弱国。曹刿看到情势危急,看到那些有权位的人,未必能应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地向鲁庄公子询问,有没有作战的有利条件,自己还参加了战争。

从《左传》的记事来看,曹刿持重而机警,颇有将才。鲁庄公采纳了他的正确的战略见解,终于造成了我国战争史中以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左传》这篇文章,并加以分析。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左传》据说是根据《春秋》叙述当时史实的。《春秋》是鲁国的史记。

两书记每年的事,都是先写出这一年是鲁国哪一个国君在位的第几年;并且称鲁国为“我”,称鲁国国君只用一个“公”字。例如下句“公将战”的“公”,就是指的鲁庄公。

2、伐:攻伐,讨伐。我,指鲁国。

3、曹刿(gui贵音):有的书上说,曹刿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劫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的曹沫。

4、其:这里指曹刿。肉食者,吃肉的人,指那些有权位的人。间,参与。焉,表示疑问语气。下文“惧有伏焉”的“焉”表示陈述语气,和这里的“焉”有区别。

这两句说,有权位的人自会计划,(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

5、鄙:鄙陋,眼光短浅。

6、乃:副词,于是。

7、何:疑问代词,什么。以,介词,用。文言里疑问句以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条件作战呢?

8、衣食所安:衣食这些来养生的东西。安,“养”的意思,前面加助词“所”,构成“所安”这样一个具有名词性质的词组,在句中充当动词“专”的主语。

专,专有,独享。必以分人,一定拿这些东西分给别人。

文言里,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省略,如果补充起来,一般可用代词“之”。这里的“以”就是介词,省略了“之”。

这里的“分人”,中间就是省去了介词“于”。所以“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

对介词“于”的省略应该特别注意,如果认为“分”是他动词,“人”是“分”的宾语,那就讲不通了。

9、这句意思说:受惠的不过是近臣,这是小恩惠,未能普及众人。

10、这句说:人民不会跟你去作战的。

11、牺牲玉帛:都是祭神的东西。牺牲,指祭神的牛、羊、豕(shi始音)之类。帛(bo薄音),币。又,丝织物的总称。

弗(fu副音)敢加也,(祭神的祝辞中),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

必以信,一定以信实(对鬼神)。

12、孚:大信。

这句意思说,对神不说谎话,这是小信,还不能算是大信。

福:赐福,保佑。

13、狱:文言里也指诉讼案件,不像现代语只指“监狱”。

察:仔细考查。情:诚。

这三句说:大大小小的狱讼,虽然不能够一一明察,可是一定要拿出诚心来处理。

14、忠:尽己之心。

这句说:这是能尽心于民的一类事情。

15、则:就。

这句说:(如果)作战(我)就愿意跟你去。

16、这句说:鲁庄公同他(曹刿)共坐一辆车。

17、长勺:鲁国地名。在那一县,不祥。

18、鼓之:击鼓进军。

19、三鼓:擂了三次鼓。这里鼓是动词。

20、败绩:作战大败;语出《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

21、驰之:驱车追赶。

22、其辙:那车辙(指齐国战车的轮迹。)

轼:古时车厢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登轼可以望远。

23、这句说:作战是要凭勇气的。

夫:提起一句话的助词。

24、作气:振作士气。

这句意思说:(将要同对方交战,先击鼓进军。)第一次击鼓时,士兵勇气勃然而起(趁着这股勇气进攻,就可以战胜对方)。

25、再:第二次,和现代语中“再”表示动作重复(可能不止二次)的意思不同。

而:这句的两个“而”字都相当于“则”。

26、盈:充沛,旺盛。

这句说: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

27、伏:伏兵,埋伏。

28、靡(mi米音):倒下。旗靡,指挥旗已经倒下,兵败的迹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