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40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8

诸子百家散文(1)

1、《老子》

简介:

《老子》书(后来称为《道德经》凡81章,约五千字,基本上是韵文。它大概是老子的后学者根据他的学说加以发挥补充而成的,成书于战国时代。

《老子》在先秦诸子中,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着作。她涉及对宇宙、人事各方面的认识,内容丰富。

老子作为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反映着当时一部分没落奴隶主贵族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可奈何的心情,因而,对于人治,甚至对于文化,都抱着消极否定的态度,认为理想的生活是清静无为,复返自然。

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反映当时历史条件下,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和愿望的。

但是《老子》这部书里也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例如对于混乱社会的批判态度,在认识自然方面的唯物主义因素,特别是解说事物所表现的朴素的辩证观点,都是值得重视的。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韩非、司马迁和王充等从他那里吸取了唯物主义的因素。一些唯心主义者则把他的唯心的一面加以扩充和利用,形成了所谓“黄老之学”和“玄学”。

六朝的一些文人,更奉《老子》为经典。因而老子的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巨流,影响很大。到了唐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还专门为《老子》做了音义。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发现了甲、乙两种写本的《老子》,距今已二千多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老子》一书的最古本子。

《老子》较重要的注本是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人整理研究成果,如马叙伦的《老子校诂》,可参考。

老子小传: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后人根据《史记》推断他比孔子约大二十岁,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周灵王初年)。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史记》的《老子列传》,说他是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到周,曾向老子问礼。据传老子退隐后着《老子》,但《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着,历来有争论。

以下介绍老子的文章:“四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释义:

这里所选的是《老子》的第二、二十二、六十四、八十章。前三章虽然意在发挥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论证中却表现了朴素的辩证观点。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说明了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的关系都是事物对立统一的表现。

最后一章可以代表《老子》的社会思想,就是回到原始的淳朴的社会,也就是所谓归真返朴。

其实,老子所提供的并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而是早已在历史上消失了的、经过他的美化和理想化的殷周社会。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和他的整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一样,都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反映。

译文(参考):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好的,恶就产生了(意思是说:善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有善就有恶,有恶就有善,两者是互相转化着的);都知道善的事物是善的,不善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由互相对立而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成,长与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出来,高与下由互相对立而倾倚,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产生了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产生了顺序。

所以圣人(高贵、神圣的人)做的是无所行动的事(并没有做,却能发生作用的事,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行动(做事)而不言(不说教)反而更能起教育作用(即身教重于言教)。

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人为干预,万物自然发生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以为有恩德,功成而不自以为有功。唯有不居功自傲,才不会丧失(功劳)。

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旧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所以圣人拘执地守着一(不贪多,不外求)才成为了天下人的榜样。

看不到自己,反而看得清(别人、外事)(即不自私,才能一心为公);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自夸(宣扬自己)才能有功(取得更大的功绩);不抬高自己(骄傲自大)才能在上(有更大的长进)。

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委屈隐忍反而能取得大的成就),难道是空话吗?实质上,能全(委屈求全),全就属于他。

稳定的东西(物品、事物)容易保持,(事物)尚未显现的时候容易谋划,酥脆的东西容易分开(掰开),细碎的东西容易散开。作为应在未成功之前,治理应在未乱(没有动乱)之前。

合抱之大树,是由很小的树苗慢慢长大的;九层(许多层)的建筑、高台,是由泥土一点点堆积而成的;千里之行(远途旅行)始于足下(是由迈开的第一步开始的)。

弱小国家的民众,有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而不用,因贪生怕死而不敢远行。虽然有船有车,也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陈列的必要(马放南山、没有用处)。

让人们重新回到(倒退)结绳记事的时代,以其(原始社会的)食物为甘(好吃),以其衣服为美(好看),以其(草屋)为居室;以其习俗为乐。邻国相看,鸡犬之声相闻(听得到),民众老死也不相往来(交往)(自我孤立)。(意思是这样做只能倒退、贫弱、受欺凌)。

注释:

1、斯:这就。已:同“矣”。

这两句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好的,恶就产生了。意思是:善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有善就有恶,有恶就有善,两者是互相转化着的。

2、有无相生:有和无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相生:指由互相对立而生。

3、相成:指由互相对立而成。

4、相形:指由互相对立而体现出来。

5、相倾:指由互相对立而倾倚。

6、相和:指由互相对立而产生了和谐。

7、相随:指由互相对立而产生了顺序。

8、处无为之事:做的是无所行动的事,做的是是并没有做却能发生作用的事。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9、作:发生,兴起。

这句说: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干预(它们)。

10、有:据为己有。

11、这句说:施予而不自以为有恩德。

12、居:占有。这句说:功成而不自以为有功。

13、这句说:所以不丧失。

14、曲:指有残缺。曲则全:不完整的就会变成完整的。意思是讲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并存的而且是互相转化着的。以下“枉则直”等几句也都表明这个道理。

枉:弯曲。盈:满。少:缺乏。惑:迷乱。

也可以说: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旧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

15、抱一为天下式:拘执地守着一(不贪多,不外求),作为天下人的榜样。

16、自见:看到自己。明:看得清。

17、自是:自以为是。彰:明辨(是非)。

18、伐:夸。自伐:宣扬自己。

19、自矜:抬高自己。矜(jin今音):骄慢。长(zhang涨音):在上。

20、这两句意思说: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

21、这句说:难道是空话吗?

22、这句意思说:实质上能全,全就属于他。

23、“其”字的作用是引起下文,比如说“那”。这句说:稳定的东西容易保持。

24、这句说:尚未显现的时候容易谋划。

25、泮:分开。

26、微:细碎。

27、毫末:毫毛的尖端(极言其小)。

28、累土:堆积泥土。

29、什:十倍。伯:同“佰”,百倍。

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

30、重死:看重死,即爱惜生命。

31、这两句意思说:虽然有船有车,也没有乘坐的必要。

32、兵:兵器。陈列。

33、复:重新。结绳:相传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记事的方法。之:指结绳。

34、这句说:以其食为甘,以他们所吃的为好吃。下文“美其服”等,句法相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