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42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10

诸子百家散文(3)

2、《论语》

孔子着作(言论、说教):

2)“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释义:

孔子认为,周王朝是社会制度的最完美的形式,因为他对于当时所发生的社会进步现象,象政治实权的逐步下移,人民暴动的此起彼伏,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表示了愤慨。

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它指出季氏的专横跋扈,鲁君岂能坐视,就是他对季氏不满的表现。

文章通过对话形式来表达。它一开始就说明颛臾的不当伐,接着判定冉求他们不能制止残暴的战争行为所应负的责任,最后指出季氏内忧所在:“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层次分明,言词犀利。其中引用成语,运用譬喻,都足以增强论辩的说服力量。

译文(参考):

季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将要攻打颛臾(鲁国的臣属小国)。冉有和季路(皆为孔子的弟子)拜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攻打)。”

孔子说:“求(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了?当初周之先王以这个地方封给颛臾,是为了使它主祭蒙山,而且它已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庸)。既然(它)已经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氏想攻打(颛臾),我们二人都不想攻打。”

孔子说:“求!周任(一位古代有名的史官)曾说过:’为人臣者,当施展其才力以居其职位;如果不能这样做,就应该辞职退位。’(意为:冉有等人既有不同意见,就应该向季氏据理力争,否则就应该去职,不应随声附和,一味苟同。)盲者遇到危险,搀扶的人不去护持他;盲者跌倒了,搀扶的人不去扶他起来,那还用搀扶的人做什么呢?(言外之意是:季氏遇到危险和困难,冉有等人不设法去挽救,而任其胡为,是失其辅佐的责任。)已经责备过你了,虎、兕逃出笼槛,贵重的器物毁于柜中,是谁的过错呢?(意为:负责看守柙、椟的人不得推卸责任。就是说:冉有等人既在季氏家臣之位,则对季氏的行为都应负一定的责任。)

冉有说:“如今季氏认为,颛臾的城郭完整坚固,离季氏的私邑又不远(仅70里),现在不攻占下来,后世子孙必会担忧(即留下后患)。”

孔子说:“求!君子最憎恨那样的行为——口里不说他想得到这个东西,可是却另外找一套理由来满足他的**。(指季氏明明是贪得颛臾的土地,却找出怕后世子孙受颛臾的威胁做理由,作为征伐颛臾的借口。)

我也听闻国君和大夫,不怕人民财用不足(贫穷),而怕财产过度集中造成贫富悬殊;不怕人口稀少(寡缺),而怕上下不能相安。

财产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缺,上下既相安无事,则国家自无倾覆的祸患。

如果是这样,国外的人过得不舒服,会因为这里的文教和德化而来到这里(归附);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归附的人民)在这里安定地生活。

而如今,这些都只是追求的目标,实际上鲁国的远人(国外的人)不会来,国家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各派势力在国内互相大动干戈(打仗、攻伐),我恐怕季氏的子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意为:季氏跋扈专横,鲁君(指鲁哀公)自不能坐视不管,因此将发生内变。”

注释:

1、季氏:即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颛臾(zhuan yu 专余音):小国名,风姓,相传为伏羲氏之后。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颛臾本为鲁国的臣属,季氏贪其土地,所以要攻伐它。

2、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当时皆为季康子的家臣。

3、有事:有所作为,指有军事行动。

4、无乃: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是:代词,复指宾语“尔”。过:责备。与:同“欤”,相当于“吗”。

这句说:恐怕要责备你吧?

5、先王:周的先王。东蒙:即蒙山,在山东蒙阴县南四十里。主:主持祭祀的人。

这句意思说:当初周之先王以这个地方封颛臾,为了使它主祭蒙山。

6、在邦域之中:指颛臾为鲁的附庸,已在鲁国境内。

7、把“为”字放在句末,作为疑问句的语助词。社稷之臣,何以伐为:(既然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8、夫子:指季康子。春秋时对大夫、先生、长者,都可称“夫子”。

9、周任:一位古代有名的史官。

10、陈:施展。力:才力,能力。就:居。列:位。止:退。

这两句说:为人臣者,当施展其才力以居其职位;如果不能这样做,就应该辞职退位。意思是:冉有等既有意见,就应该向季氏据理力争,否则就应该去职,不宜随声附和,一味苟同。

11、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把着。颠:倒,跌。扶:搀着。相:字面上指“扶相”,即搀扶盲者行路的人;实则指辅佐季氏的冉有等人。

这三句意思说:盲者遇到危险,搀扶的人不去护持他;盲者跌倒了,搀扶的人不去扶他起来。那还用搀扶的人做什么呢?言外的意思是,季氏遇到危险和困难,冉有等人不设法挽救而任其胡为,是失其辅佐的责任。

12、虎、兕都是猛兽。兕(si四音):独角犀牛。柙(xia匣音):笼槛。以虎兕的出柙喻季氏的放肆故为。

龟:龟板,占卜所用;玉: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爵位,玉器用于祭祀,皆贵重器物。

椟(du读音):柜。

以贵重的东西毁于柜中,喻颛臾在邦域之内而受到侵伐。

这三句意思是:负责看守柙或椟的人不得推卸过失,就是说冉有等人既在季氏家臣之位,则对季氏的行为都应负一定的责任。

13、固:指城郭完整坚固。费:地名,是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颛臾距费邑仅七十里,故说“近于费”。

14、君子:有品德的人。疾:憎恨。夫:那样的。舍:同“舍”,撇开。舍曰:犹言“不说”。

必为之辞:一定另外找个借口。

这句说:君子最憎恨那样的行为——口里不说他想得到这个东西,可是却另外找一套理由来满足他的目的。这指季氏明明是贪得颛臾的土地,却找出后世子孙受颛臾的威胁做理由,以为征伐颛臾的借口。

15、有国有家者:指国君和大夫。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16、这两句的“寡”和“贫”两字应上下互易。

贫:指人民财用缺乏。寡:指人口因逃亡而稀少。

这两句说:不怕人民财用不足,而怕财产过度集中而贫富悬殊;不怕人口稀少,而怕上下不能相安。

17、盖:助词,常用在表示判断的句子上头,语气比较轻。

这三句说: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既相安无事则国家自无倾覆的祸患。

18、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文德:文教和德化。来之:使之来(归附)。

19、安:用如动词,使……安定。安之: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

20、鲁国当时不统一,有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的家臣作乱。分崩离析,犹言“四分五裂”。

21、干戈:比喻战争。干是盾,戈是戟,都是武器。

22、萧:“肃”之假借字。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又叫做屏,略似后世大门外当门的照壁。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增加肃敬,故叫萧墙。萧墙之内,则隐指国君,即鲁哀公。

这三句意思是:季氏跋扈专横,鲁君自不能坐视,因此内变将作。故孔子以为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