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59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7

诸子百家散文(19)

9、《荀子》

荀子的主要着作:

1)《劝学》—2

译文(参考):

君子说:学习是无止境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木匠用墨线来取直,用圆规来取圆,用火熨木使之弯曲为车轮,是(用人力把它)弯曲而成的,即使(经风吹日晒)枯干了,可是不会再挺直。(比喻人的思想认识,经过学习和锻炼,是可以得到改造和提高的。)

木材照墨线砍削就能平直,刀剑拿到磨石上去磨砺就能锋利,君子广博努力地学习,而且每天都检查自己的言行,就能智慧聪明而行为不会出现过失。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进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虚心听取古代贤明君主的教诲,就不知道学问有多广博。

干、越地区和夷、貉地区的婴儿,出生时的哭声一样,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一样了,这是教育的结果。

《诗经》里说:“你们君子啊,不要常常想着贪图安逸,要安心地做好本份的事情,喜欢(实行)正直的行为,神察觉了,就会赐给你们多多的幸福。”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受到圣贤之道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就会使内在的气质发生很大的变化,幸福就会大大超过于祸患(困苦)。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想,但不如学习一会儿的收获大。我曾经尝试踮起脚尖远望,但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很远处的人却能看见你在招手。顺风呼叫,声音并不很大,却听得很清楚。

乘坐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行至千里。坐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并非原本就有良好(特异)的素质,而是他后天善于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的。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鹪鹩,用羽毛筑巢,并编成发辫,系在芦苇的穗上。风把苇穗吹断,卵破仔死。不是因为鸟巢不完好,而是因为所系的地方不对。

西方有一种木,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之上,面临百仞(丈)之深渊。树木的茎并非自己能长高,是因为它直立的缘故。

蓬草生长在麻中间,不扶它就是直立的;白沙如果放在黑泥里,会全变成黑的了。兰槐(一种香草)的根叫芷,如果浸泡在臭水里,君子不会靠近,百姓不会佩戴。它原本的质地是很美好(香)的,被臭水浸泡之后就变得污秽(臭)了。

因此,君子居住必定要选择良乡,外出游学必须结交贤士,要防止走邪僻之路而走正道。

万物之发生,必然有其原由;荣辱的得来,必然和他自身的德行好坏相适应。肉腐烂了会生出蛆虫,鱼离水枯死了会生出蠹虫。

人因怠慢而忘记了自身的利害,灾祸就会发生。硬物容易折断,软物容易受约束。如果邪秽在身,怨恨就会集结。

铺上一样的木柴,就容易起火;一样的平地,就都会湿水(因无法向低处流)。草木丛生,禽兽就会成群地来到,同类的生物相聚在一起。

如果把有圆心的箭靶张挂起来,弓矢(弓箭手)就会到来;如果林木茂盛,斧斤(伐木人)就会到来;如果树木成荫,众鸟就会来栖息;如果醯酸多,蚊蜹就会聚集。

因此,言语会招来灾祸,行为会招来屈辱,君子应谨慎立身行事!

积土成山,风雨就会兴起;积水成渊,蛟龙就会生长。不断地做好事,会养成高尚的品德(即积善成德),精神和智慧就会得到发展(即神明自得),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即圣心备焉)。

因此,不积小步,不会走到千里之外(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一步一步积攒而成的);不积小流,不会汇聚成江海。

良马一跃,不能达到十步之远;劣马慢走也能到达千里之外,是因为它不停的行走、前进(即功在不舍)。

如果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朽木也不能折断;如果坚持不断地刻下去(即锲而不舍),金石也可以刻穿。

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坚强的筋骨,上吃细土,下喝浊水,但用心专一;螃蟹有八条腿和两只钳夹,不靠水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藏身的地方,心不专一(浮躁)。

因此,没有精诚专一的心志(不专心致志),就不会明辨事理(融会贯通);不埋头苦干,就不会取得显着的成绩(功劳)。

走歧路的人达不到目的,伺俸两个君主的人,不被双方所宽容。眼睛同时看两样东西,就看不清楚;耳朵同时听两种声音,就听不清楚。

螣蛇无足却会飞,鼫鼠有五种技能,但是都不精通。《诗经》里说:“布谷鸟喂养小鸟,平均对待,始终如一。善人君子,行为举止如一,心志坚定专一。” 因此君子为学或做事要专心一意,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古时楚人弹瑟时,能使鸟舞鱼跃,伯牙弹琴时能使马在低头吃草时,把头抬起来。(比喻学有专长自能感动万物。)

所以声音无论多么微小,没有不被人听见的,行为无论多么隐蔽,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比喻为学不论大小,都不会泯没无闻。)

山中如果蕴藏着宝贵的玉石,连山上生长的草木,都显得特别滋润;水中如果生长了珍珠,连崖岸都显得不干枯。(意为有学问的人,自然会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气度来。)

一个人始终从善不积养邪恶,哪会无人知晓呢?

学习何时开始?何时终止?说:为学(的方法、途径)应始于诵经,终于读礼(礼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起始是为士(做官),最终是做圣人(君子)。

真诚不懈地积累,努力持久地学习,就可以深入而有所得。这样学习应一直坚持到老死才终止。

因此,学习从数量上讲有终结,但从总体意义上讲,是不可以有一刻离舍的(是没有终止的)。只要是人,就要不断地学习,只有禽兽才舍弃(不)学习。

《尚书》是记载政事的;《诗经》收集的都是中和之声所汇萃集中的乐章;《礼》是法律的总原则,各种条例的准绳;学习要学到《礼》为止,因为它才是道德之极(最高境界)。

《礼》里面的揖让恭敬的种种仪文细节,《乐》里面的中和之声,《诗》、《书》里面的广博知识,《春秋》里面用的微言大义,它们把天地之间的道理都讲述完备了。

君子之学,不但入耳,并铭记在心,表现在四肢,体现在行动中。哪怕是微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供别人效法。

小人之学,入到耳里,从口里就出去了。口与耳之间只有四寸,怎比得上优美的七尺之躯啦!

古时学者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学者学习是为了别人。君子学习,是为了美化自己的身心;小人则把学习作为取悦于人,追求名利地位的手段。

不问而告诉你是浮躁,问一而告诉你二是啰嗦;浮躁,不好,啰嗦,也不好,君子象声音回响一样,不多不少。

学习的捷径,莫过于向贤师益友学习。《礼》、《乐》,仅有成法而无详细的解说;《诗》、《书》,所载多为前代的故事,而不切近当前的实际;《春秋》,语言简约含蓄,含义隐约,不能使人直截迅速地理解其意。

应一面仿效君子的为人,一面学习他的学说;既养成高贵的品德,同时又获得全面的知识;全面通晓世间的事情。所以,学习的捷径,莫过于向贤师益友学习。

学习上最快速的途径,莫过于慕悦和接迎贤师,学习贤师的为人;其次是经常以礼法来约束自己。

如果上不能向贤师益友学习,下不能以礼法来约束自己,仅仅是杂七杂八地学一通,给《诗》《书》的文义做注脚罢了!一辈子不过是个陋俗的儒者而已。

想要追溯先王的法制,探求仁义的根本,那么学礼正是他的正确途径。如果提起衣领,弯曲五指而整顿,可以理顺许多衣服。

不实行(遵循)礼法,而照《诗》、《书》去做,就好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流,用戈(兵器)去桩黍,用锥子代替筷子进餐,不可达到目的。

因此,遵循礼法,虽然没有明了透彻,也是个守法之士。而不遵循礼法,虽然明察善辩,也就是个自由散漫的儒生。

所问不合礼仪者,不回答他;所告不合礼仪者,不问他;所说不合礼仪者,不听他;有争议者,不与他辩论。待他的礼节态度符合规制之后,才接纳他,否则就规避他。

因此,在恭敬有礼之后,才可以与之谈论遵循的方法;言词和顺之后,才可以与之谈论礼仪的道理;态度好,而后才可与之谈论礼仪的最高境界。

不可以说而说是浮躁,可以说而不说是隐藏,不察颜观色(不管态度好坏)而说是盲目行事。

而君子不浮躁、不隐藏、不盲目,谨慎地为人行事。《诗》说:“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天子都赞许。”

发百箭有一箭不中,不能说是善射;慢走千里而未达到目的地,不能说是善走;不能触类旁通,心志不专一,不能说是善学。

学习之人,必须专心致志。有出有进,是普通的人;善于学习的人少,而不善于学习的人多,桀、纣是假君子;必须学得全面透彻,然后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真君子)。

君子知道,所学不全面,不精纯,是不完美的,因此应反复诵读,并认真思考所学的内容,才能融会贯通,同时按照贤师益友的榜样去身体力行,去除妨害全面、深入学习的种种因素,小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

要使眼睛看到的都是全、粹之学,耳朵听的都是全、粹之学,口里说的都是全、粹之学,心里想的都是全、粹之学。

极至全、粹之学的方式成为最爱好的方式(习惯),眼睛喜好看到五彩之色,耳朵喜好听到五声(复音),嘴喜好吃五味之食,心想到有利于全天下。

权势、利禄不能倾倒,群众不能移动,天下不能动摇。生是这样,死也是这样,这才是(良好的)德行情操。

具有了良好的德行情操之后,才能具有坚定的见解和立场;具有了坚定的见解和立场,就能具有应付各种事务的本领。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应付各种事务的本领,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天以明为贵,地以广为贵,而君子以学问修养全面精粹为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