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75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43

诸子百家散文(35)

10、《韩非子》

韩非的主要着作:

4、《定法》—2

译文(参考):

有人发问:“申不害(郑国人,以任术着称,韩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公孙鞅(即商鞅,卫国人,助秦孝公变法图强。)他们二人的言论,谁更符合国家的急需?”

有人回答:“是不可估计的。人不吃东西十天就饿死了,大寒到极点不穿衣服也就冻死了,你说衣与食哪一种对人们最急需呢?衣和食哪一种都不能缺少,都是人生存所必须具备的。

今日申不害论术,公孙鞅定法,术者,因能力而授与官职,循名而求实,操杀生之柄,测试群臣的能力:此人能否被君主所用。

法者,为官府编制法令,为民众制订刑罚,对守法的人给予赏识,对犯法的人给予惩罚:这是为臣应该遵循(学习)的。

君主如果无术则会使国家的上层(政府)蔽塞,臣民如果无法则会使国家的基层混乱,二者缺一不可,都是国家(帝王)必须具备的。”

又有人发问:“只有术而无法,或只有法而无术,都不可以,为什么?”

答道:“申不害,韩昭侯的辅佐。韩国是晋国分出来的国家。晋国的旧法未废止,而韩国又颁布了新法;先君(晋君)之令还未改变,后君(韩君)之令就下达了。

申不害不掌握法治,前后的宪令不一致,则违法的事情就多发。因此,旧法、前令于己有利,则实行旧法、前令;新法、后令于己有利,则实行新法、后令。

旧新相反,前后相背逆,所以申不害即使经常不断地助昭侯用术,奸臣还是有法子说辩;虽有众多有利条件强韩十七年,都没能成功称霸,虽用术于上(层),但未使官府勤修法治,故出现了许多祸患。

而公孙鞅治理秦国:设检举的条例,不举报罪犯者腰斩(同罪),举报罪犯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藏犯罪者与投降敌人者同罚,告罪犯不实者须反坐(同罪);令民众每五家组成一伍,二伍组成一什(与后世保甲之法相同),使什伍互相伺察,一家有了奸(罪犯),九家应共同告奸(举报罪犯),若不告奸,十家连坐(同罪);

奖赏丰厚、取信于民,刑罚严峻、杜绝疏漏。形成了民众努力劳作不休,御敌危而无侵扰,国富而兵强;

如果无术来察知奸人、奸事,那就是把富强帮助了奸人作恶罢了。

直到孝公、商君死后,惠王即位,秦法也未败,而张仪拿秦国的兵力、财力,消耗在韩、魏的事件上,以成自己的勋业;

惠王死后武王即位,甘茂于秦武王三年为相,伐宜阳,通三川之路,武王得以至周,竟举鼎绝膑而死;

武王死后昭襄王即位,穰侯(即魏冉,秦昭王时为丞相)越韩、魏东攻齐,五年秦国都未增加尺寸之地,之后被复封于陶邑;

应侯(即范睢)攻韩八年,秦昭王二十八年封其于应(汝南)。自此以来,所有关于秦的事情都与应、穰有关。

打了胜仗则大臣受到尊重,地域增加了就分封给有功之臣,君主无术就不能察知罪犯。商君虽多次修法,人臣反而利用其积累的资财,依据强秦的资财数十年,未增强帝王的地位,勤修法虽然厘清了官场,却因君主无术,制止不了其祸患。”

又有人发问:“君主用申子之术,而官府实行商君之法,可以吗?”

又有人回答道:“申子未完善法(民治),商君未完善术(臣治)。申子说:’官吏治政,不应当越职言事,凡不在自己职权之内的,即使明明知道亦不可言。’

官吏不应越职言事,是尊守职责;知而不听,是不以臣下的过失告于君(告状)。国君以全国人之耳目为其视听,所以是最聪明不过的。

人臣如果个个知而不言,人主还凭借谁做耳目呢?商君之法规定:’国家奖励军功,斩一首者(指敌战士的头)晋一级,想当官的奖励五十石的官;斩二首者晋二级,想当官的奖励一百石的官。’ 杀敌的军功与官职和爵位的提升相一致。

假使出现下述之法:’令斩首者去做医生、工匠’,则房屋建不成、病医不好。因为匠人的手巧,医生配的药方好(对症),而以斩首之功让其从事医、匠,则与他的才能不相符合。

现今治官者需要智慧和才能;斩首者是因为很勇敢之故,以勇士之功而治智能之官,犹令斩首之人去做医生、工匠一样。

因此,二人(指申不害和公孙鞅)的法和术,都不完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