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20章 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时代7

我国东周春秋时代的重要着作,第二部当属《左传》(首部是《诗经》)。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比较忠实地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54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情况。

关于《左传》的作者,意见很分歧,从《左传》记事的年代和材料的丰富来看,此书的作者应该生活在战国的初期。

《左传》作为一部史书,对于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思想记载得比较全面。

民本思想在《左传》的整个叙事记言中已开始萌芽。不管当时的统治阶级内心是怎么的想法,但口头上,他们不得不承认“国将兴,听于民”的道理。

“违民不祥”,“众怒难犯”,这是他们从经验中得来的教训。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的战争是极其频繁的,统治者要取得战争胜利,就不得不力求取得人民的支持。

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昭公十九年的,沈尹戌论抚民中,都指出了这一点。

同时可以看出人民的舆论也是很尖锐的。当宋国的华元战败逃回来以后,人民就用歌谣来讽刺他。

较开明的统治者也知道重视这一点。郑国人在乡校议论执政,子产认为这是执政者的老师,坚决反对毁去乡校的建议,认为防民之口是很危险的。

表现在《左传》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值得注意的。

毫无疑问,当时的所谓国,乃是以国君为中心的,不是人民大众之国。但在当时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的现实下,在某些国家,某些时候,爱国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僖公三十三年,郑国商人弦高犒秦师,就解除了郑国的一场兵灾;定公四年,楚国申包胥赴秦求救,七日不食,终于说服秦国出兵,拯救了祖国的危亡。这些故事都是很动人的。

对于比较开明的统治者,《左传》则给予了热烈的歌颂。郑国的子产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当他开始执政时,由于实行了许多改革,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禇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其意见附注)

但是过了三年,子产的政治改革见效了,于是舆人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悔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其意见附注)

从文学观点看,《左传》也是一部杰作。《左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秦晋韩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这些战争经过很复杂,历时也较久。

但作者总能将战前的准备、谋划、部署,战斗中双方力量的对比、变化,以及胜败原因的检查、人事的处理等,叙述得有条有理,紧凑生动。战斗中一些小插曲的描写,更是有声有色。

《左传》的文辞很简括,笔意却很繁复。它能用简括的文辞写出很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战争过程,许多地方表现得都十分恰当。运笔灵活,变化万千。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左传》毕竟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作品,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少糟粕。

由于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之于帝王将相,归之于天命,也相信占卜和预言,这些反唯物的迷信思想,在故事中到处都有。

作者虽然歌颂和批判了一些人物和事件,但用来作为衡量的标准,也还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道德教条;他维护的也还是当时“尊卑有别”的封建秩序。

总之,作者写作的目的是希望当时的统治阶级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吸取教训,从而采取较为开明的措施,缓和阶级矛盾而巩固其封建统治。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批判的。

《左传》原来叫做《左氏春秋》,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后来经人改动,分条附在孔子编订的编年史书《春秋》后面,称为《春秋左传》,它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着作,在当时有它巨大的创造性。它对后世影响很大。

影响首先表现在历史学方面,这不仅因为它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对历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在于它对历史着作的写法方面作出了辉煌的典范,使人认识到,历史着作应该有强烈的倾向性,同时又应有文采,倾向性应该通过有文采的叙述表现出来,以感染读者。

这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着作的重要传统之一。司马迁的《史记》就是继承了这个传统。我国古代的优秀历史着作都是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且是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的

《左传》同时对文学也发生了很大影响,它叙事的生动精炼,传神肖物,记行人辞令的富有文采,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后来散文家叙事和作议论文字,都常以它为楷模。

附注:

沈尹戌:楚国人,官左司马。

乡校: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的地方。子产认为这是执政者的老师,不可毁坏。所以他接着说:防民之口是很危险的。

子产:郑大夫,名公孙侨(子产是字),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执政二十余年,使处在晋楚双重压迫之下的弱小郑国获得安定,并受到各国的尊重。人民很爱戴他。

弦高:春秋郑国的商人,遇秦师于滑,乃假装说:我是奉郑君之命,送十二头牛来慰劳你秦师的同时赶快差人去告诉郑国作好准备,以防秦师来侵犯,使秦袭郑受阻。

舆人:犹言“众人”。

禇:同“贮”,储藏,引申有“没收”之意。这句意思是,子产把奢侈之家的衣帽都没收了。

这句意思是,子产把人们的田亩都取来重新划分、安排。

与:作“助”解。这两句说,谁要想杀子产,我愿意帮助他。

这六句意思是,子产执政过了三年,政治改革见了功效,于是众人又称颂说,我的子弟很好,全靠子产教诲他,我的田地多增产,全靠子产培育它;子产如果死了,谁是他的后继人呢?就是说,比他再好的人是少有了。(这些话,记载在襄公三十年,写子产初执政时遭遇的困难,及其后来政治措施的成就。)

以下向阅者介绍几篇《左传》中,有代表性的好文,以共享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