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65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33

诸子百家散文(25)

9、《荀子》

荀子的主要着作:

4)《解蔽》—2

译文(参考):

凡人(思想方法上)的普遍毛病,在于被片面所蒙蔽,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纠正之后,就会归于正道,如果把片面和全面,两种不同的看法混淆在一起,就不能分辨谁是谁非。

天下不会有两个真理,圣人对同一事物不会有两种认识(对立的思想主张)。

现今各国诸侯实行不同的路线政策,各家学派主张不同的学说。则必然形成是与非不分,治与乱混淆的局面。

混乱的各国君王,混乱的各种学派,其本意莫不都在追求正道(真理),而且自以为正是这样做的,对正确的道理抱着错误嫉妒的态度,而对已经掌握的片面知识却不加怀疑。

偏爱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学问,唯恐听到反对的意见。凭借自己的偏爱,对待与己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学说,唯恐听到赞美的意见。

自以为是(主观)地不停的与正道背道而驰。这岂不是被片面所蒙蔽而失去对正确道理的追求!

不用心(学习),则白黑在眼前却看不见,雷鼓在旁却听不到,实为被蒙蔽之人!

对掌握了真理的人,把国家搞乱的君主在上边反对他,把家搞乱的人在下边反对他,多么悲哀啊!

什么是蔽?偏于爱好、偏于厌恶、偏于开始、偏于终结、偏于远、偏于近、偏于广博、偏于浅薄、偏于古往、偏于现今都会产生蔽。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差异,人们在观察事物中强调或忽视事物的任何一面,都会产生蔽,这是思想方法的通病。

过去的君王的蔽者,有夏桀、殷纣。桀受蔽于妃子末喜、臣子斯观、关龙逢,其心被迷惑,行为被搅乱;纣受蔽于妲己、飞廉和微子启,其心被迷惑,行为被搅乱。

因此群臣去除忠心,而贪图私利,百姓咒骂而不肯出力,贤良告退回家、逃亡,从而失去了各处官吏的土地而虚有(荒废)整个国家。

桀死于鬲山,纣悬挂旌旗,自身无先知,又不听人劝谏,这是闭塞造成的灾祸。

商汤接受夏桀的教训,拿定主意谨慎治理国家,能重用伊尹,身不离正道,所以取代夏王而接受了九州。

文王借鉴殷纣的教训,拿定主意谨慎治理国家,能重用吕望而身不离正道,所以取代殷王而接受了九州。

远方的属地都进贡珍贵的宝物,眼见美色,耳听美声,口食美味,身居美宫,名受美号(美名传扬),生时天下歌颂,死后四海哭泣,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兴盛)。

《诗经》上说:“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不见于《诗经》,是逸诗。)这是多好的福气啊。

过去人臣之蔽者,有唐鞅、奚齐。唐鞅蔽于贪权而将载子逐出宋国(逃往齐国),奚齐蔽于贪国而陷害申生,唐鞅在宋国被杀,奚齐在晋国被杀。

驱逐贤相而加罪于兄长,本身就是罪人,然而却不自知,这是因闭塞造成的祸害。从古至今,因贪欲背叛争权而不被危辱死亡的人,是没有的。

鲍叔、宁戚、隰朋仁智且不蔽,因此能扶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相齐平。召公、吕望仁智且不蔽,因此扶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相齐平。

古书上说:“知贤称之为明,辅贤称之为能。不断努力,其福必长。” 这称之为不蔽而得到的福禄。

昔日(来往于各国)的游士说客中的蔽者,即是扰乱国家之人。墨子蔽于只重视实用,而轻视礼乐等文饰;宋子蔽于只重欲想,而轻实得;慎子蔽于只重视法治,而否定贤能的作用;申子蔽于只注重凭借权势驾驭臣民,而不注重发挥才智的作用;惠子蔽于善于言辞善辩,而脱离实际;庄子蔽于只知顺应自然,而轻视人的作用。

因此,如果单从实用的观点去解释事物,那么道(理)就成为追求功利了;如果单从**出发去看待事物,那么道就成为满足**了;如果单重视法理,那么道就成为法规条例了;如果单重视权势,那么道就成为任所欲为了;如果单重视辞辩,那么道就成为巧言辩说、空谈理论了;如果单重视自然(天)的作用,那么道就成为听天由命、纯任自然了。

以上几种看法(思想),都仅仅是道的一部分(方面),正确的道理应该既体现客观规律又适应具体事物的(无穷)变化,一个方面的见解不足以总括全面。只有片面知识的人,只知晓道的一个方面,而没有全面的认识,便加以装饰,用以炫耀,对内会引起自乱,对外会迷惑别人,上蒙蔽下,下蒙蔽上,就会造成蔽塞之灾祸。

孔子仁智且不蔽,因此他的学说讲述治理天下的方法,足以为先王所用。这一学派具有全面的道理,加以采用,没有成见积习。他的德行可与周公取齐,名望可与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并列,这就是不蔽的福气啊。

圣人知晓玩弄心术的害处,看得见蔽塞的祸患,因此不受**的支使,不施行恶政,行事不会只有开始(无终结),也不会只有终结(无开始),处世不会只知近不及远,或只知远不知近,学识不但广博而且深入,不但通古而且晓今。

把事物全部摆出来,正确地加以衡量。因此事物的差异就不会互相掩盖而搅乱了真理。

什么是衡?回答是:(衡就是)事物的根本道理和普遍规律。思想上(心)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不知道,那就会不赞成正确的道而赞成不正确的道。

人谁肯在放任自由的情况下,去做自己所不赞成的事,而不做自己所赞成的事?

用他不赞成道的心去选取人才,就必定选中不合乎道的人,而选不中那些合于道的人。

用不赞成道的心同不合乎道的人议论合乎道的人,是祸乱的根源。这样怎么能懂得道啊!

心(思想、头脑)知晓道之后才可接受道,接受道之后才能遵守道,并禁止非道。以其可接受道之心去争取人,则符合尊道的人,而不符合违背道的人。以其可接受道的心与道上的人讨论非道之事,是治理的关键,何必担心不能懂得道呢?

因此,治理好国家的关键在于知晓道。人怎么才能知晓道呢?回答是:心(即思想)。心怎么知晓道呢?答:虚心、专一而且镇静不乱。

心未尝不能积累知识,然而还要讲虚心;心未尝不能兼知许多事情,然而还要讲专心一致。心未尝不能活动、变化,然而还要讲镇静、持之以恒。

人生要有知觉、知识,还要有记忆,记忆就是心中有了储藏;还要有所谓虚,不因心中已经有所储藏而妨害接受新事物,这就是所谓虚。

心生来就有知觉,有知觉就能辨别差异,辨别差异,就是同时兼知;同时兼知,就是同时兼知两种事物;不因为已经懂得那一个事物而妨害去懂得这一个事物,这就是专一。

心在人睡觉的时候就会做梦,在放纵的时候就要自行行动,在使用的时候就会思考问题。因此,心未尝不会动,然而要有所谓静,不让梦想烦乱来干扰知觉,就是静。

应告诉未得道而求道者,要虚壹而静,并实行起来,要象等待道那样保持虚心,就能接受新的事物;要象学习道那样专一,就能完全懂得各种事理;要象思索道那样宁静,就能明察各种事理。

认识了道而能明察事理,认识了道而又能付之于行动,这才是真正能体现道的了。虚壹而静,称之为大清明(即思维清晰,认识达到了完全无蔽的状态)。

如果万物都无形而看不见,看不见就不会加以评论,不与评论就会搞错位子。坐在室内而看见四海,处在现今而评论久远,统观万物而知其实际情况,考查治和乱的道理,而通晓它的规律,裁管万物,区别万物的特性而加以控制利用,就是使万物各尽其用,掌握了道,那么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显得有条不紊而有规律可循了。

恢恢广广(指宇宙),谁知道它的边际(在哪里)!睾睾广广,谁知道它的德行是什么!涫涫纷纷(千变万化),谁知道它的实形是怎样的!他的光明可与日月同辉,他的伟大,充塞宇宙的四面八方,这才是认识达到“大清明”境界的人。他怎么会有蔽啦!……

注释(见下一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