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4章 丝绸——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丝绸,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之一,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中国是世界的“丝绸之源”。

史穿仁和他的伙伴,也就是我国的先民,在距今5、6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种桑、养蚕、缫丝和织绸的技能。

后来,传到国外,约在2000年前,传到越南;1800年前传到朝鲜和日本;1600年前传到中亚;1500年前传到希腊;1000年前传到意大利。之后传到世界各地。

我国很早以前,有一个神话故事——嫘祖娘娘发明“养蚕吐丝”。这位嫘祖娘娘是黄帝的妃子,是史穿仁的后代。

史穿仁和他的伙伴把原来在原始树林里生长的野蚕,一代代地培养成人工饲养的蚕,并让它在室内结茧、吐丝,就是“养蚕吐丝”。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劳作、观察、实验累积的成果。并不是某一个人一时的发明。

史穿仁及其伙伴们,在3000多年前,不但会平织不带花的绢,和带有斜纹变化花纹的绢,还会织带有菱形方格几何花纹的绢,其花纹很像回字,故称“回纹绢”;并会织带有雷纹的花绢。

这是世界纺织史上最早的创造成果,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在我国古代,蚕桑纺织一直是妇女们的日常生产劳动。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对妇女养蚕、染丝、织绸的描写。

第二章,有一段写到(大意):

春天······采桑的女郎,背着桑筐,

穿行在桑林之间,寻采那鲜嫩的幼桑。

第三章,有一段写到(大意):

三月桑儿壮又肥,·····幼桑不用刀斧砍,女郎手牵着嫩桑枝。

······八月绸绢忙织完,织完了绸绢来染色,黑是黑来黄是黄,

鲜明的朱红艳更艳,都只为阔少做衣裳。

在其他的许多古代民间文艺作品中,如汉魏乐府诗《上山采蘑菇》,《孔雀东南飞》等等,都有对妇女织绸的描写。

我国从商朝开始,就有官办的丝绸作坊,其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大;民间的养蚕、织绢家庭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丝织品的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多。

周朝时,已普遍种植桑树,《诗经》中有很多地方提到桑。《魏风》的《十亩之间》篇就写道(大意):

桑地十亩大,采桑人息下。

桑树十亩外,走啊同回家。

走啊在一块,采桑人闲下。

十亩大的桑园,许多人一起采桑叶,证明桑蚕业在周朝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周朝的皇家手工作坊的规模已相当大,设置了许多专职的官吏管理纺织生产。史穿仁被皇帝任命为“天官冢宰”,在他之下,设有“典丝”官员管理丝原料的使用和保管;并设有“典妇功”和“杂人”等官员管理丝帛的生产和染色;还设有“夏采”官员管理民间的纺织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今河南、山东)等地,是丝绸生产的中心地区,“齐纨”和“鲁缟”尤为着名,精细、轻薄,誉满神州,行销全国各地,大受欢迎。

其大商人掌握着千匹花绸子,千石(dan音)染草,富比千户侯。

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都出产丝织品。

汉朝时,丝织品有锦、绣、绫、罗、绮、纱等,很多种类。有些丝织品上织有各种鸟兽、植物和自然天象的花纹,以及多种多样的几何图案。

有的除花纹外,还织有“延年益寿”、“长乐明光”等吉祥文字。

汉朝政府在长安设有专门给皇家纺织的“东西二织室”,并在河南、山东、四川等丝绸产地,设有国家的工官,集中了很多织工,专门为皇室制作各种名贵的丝织品,收集丝绸锦缎。在民间设有私营的丝织工场。

隋唐以后,官办的丝织生产规模更大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坐船巡游江南,若把所有的船连起来有十里长,每一条船上的船帆都用五彩的锦缎做成,总共用了多少丝绸锦缎呀!

唐朝的玄宗为了讨好杨贵妃,用了700多名织锦刺绣工人,给她织做无比漂亮的霓裳羽衣。

丝织品一向是帝王、贵族们的主要衣着原料,故历代皇朝、权贵都非常重视蚕丝生产。战国时,孟子曽劝说梁惠王奖励农民种桑。古代后妃们每年都举行种桑、养蚕的仪式,以表示提倡蚕桑。秦汉以后,历代帝王都采取奖励桑蚕的办法。

从汉朝时起,我国的丝绸不断运往国外,成为闻名世界的优品。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史穿仁都做为副官,一起随同,他们带去了大批锦缎。张骞打通了从中国西北到中亚的大月支(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的交通要道。并经波斯一直通到条支(今伊拉克)、大秦(今意大利)。

欧洲人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中国绸缎,十分喜爱,赞不绝口。世界各国把中国叫做“东方丝国”,从中国到西方去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一直沿用到如今。

往日的沙漠骆驼小路,如今已经变成了中欧班列铁路大通道。

相传汉朝时,在西域有一个近邻——于阗国(即今的新疆和田地区),它的国王想得到养蚕的技术方法,屡次向中国请求,但都没有得到允许。他左思右想,想出一条计策,请求中国皇帝许一位公主给他做王后。

中国皇帝正想笼络于阗王,就答应了将一位公主嫁给于田王,并派史穿仁及一队人马,一路护送公主和丰盛的嫁妆到于阗。迎娶之前,于阗王派了一位机灵的大臣,来到中国,偷偷告诉公主,请她带一些蚕种到于阗去饲养。

公主想了一个办法,亲手绣制了一顶凤冠,史穿仁帮她把蚕种用丝棉絮着,夹在凤冠的衬里里。当她出嫁时,走到边关接受查验,到处都查遍了,唯独没人敢查看公主的帽子。

于是,中国蚕种就被公主带到了于阗。公主到于阗后,把蚕种孵化,在后宫里养起蚕来,并缫丝、织成绸、做成绸衣给于阗王和他的家人穿。

于阗王下令全国都种桑养蚕,并建立了专门养蚕的祠庙,世代纪念。

之后,唐朝的着名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路过于阗时,看到过那所祠庙,和汉朝公主栽种的那几棵老桑树。直至现在,和田地区的养蚕和丝织业仍发展得很好。

中国的蚕种之后又从和田传到了印度和波斯。

公元6世纪,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住了很多年,学会了养蚕、缫丝和织绸的技法。公元550年他在回国前,暗地里把蚕种藏在竹筒里,偷运出中国,带回了意大利。随后,桑蚕和丝织慢慢传遍了欧洲各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