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6章 “圣贤” 时代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第6章 “圣贤” 时代

作者:陆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7 02:42:04 来源:小说旗

大约在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4000多年前),我国出现了黄帝、炎帝和之后的尧、舜、禹,他们处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原始社会末期。

炎、黄之后,在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就是尧、舜、禹。尧起初居住在今山西汾水流域,舜原先住在今河南的北部和中部,禹最早住在河套一带,后来迁到今河南西部。

当时,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在各氏族或部落的首领中民主推选。大首领有巡察各处、处罚犯罪头人、祭祀天地、发动攻击敌人的战争等权力。尧、舜、禹都是这样推选出来的部落联盟大首领。

**在《七律·送瘟神》这首词里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大意是:新中国六亿多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古代的尧、舜一样,成为创造新社会的“圣人”。

这说明,尧、舜、禹时代是我国古代极为辉煌的时代,民间称为“圣贤”时代,中华文明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尧的时候,社会管理得井井有条,农业、手工业、法律、音乐、教育等,都有固定的专人管理,管理者都是某一行的专家。

管理农业的后稷“播时百谷”,教给人民耕作方法,“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人们尊称他为“农神”。

尧的乐官叫夔,是个只有一只脚的怪人,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创作了一支乐曲,名叫《大章》,人们听了这支乐曲,都变得心平气和了,从而减少了许多无谓的争端。

尧、舜时期,绘画也发展得很好,传说舜的妹妹綶手,是一位杰出的女画家,她用灵巧的双手涂泥绘制动物画,还会刻绘大型的壁画。

由于尧、舜、禹的个人品德好,不享有特权,他们领导氏族部落的时期,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私有财产,是原始社会最安宁、太平的时期。

传说:“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舜的时候,连天上的神鸟凤凰都飞来朝见他。舜命令乐师延和质分别制出《六莹》、《九韶》等多弦演奏的复杂乐曲,因是使用箫、笙等细乐配奏演出的,又称《箫韶》,有成语说:“《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舜还以五常教化百姓,五常即:“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

大量考古出土的文物和历代着作都证明了,我国社会发展到尧、舜、禹时期,社会文明确实有了相当的进步,无论农、工、商等社会生产,还是音乐、美术等艺术,都达到了一定水平;社会稳定,生活安康。

尧、舜、禹的品德受到民众如此美好的赞颂,他们有哪些美德呢?

尧的主要美德是俭朴、爱民。他虽贵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却住在用茅草盖成的屋子里,喝的是野菜汤,吃的是粗米饭,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冬天加一件兽皮挡风寒,使用的器皿是土碗、土钵子。

众人被感动地说:“恐怕连小小的门吏的生活,过得都比尧要好得多。”

尧对老百姓却十分关心,古传,当他的部落里有人受到饥饿时,他就说:“这是我使他受饥挨饿的”。当他部落里有人受寒时,他说:“这是我使他受寒的”。当部落里有人犯罪受罚时,他说:“这是我教育不到的缘故”。

因此,尧受到人们极大的敬重,被后人称为“仁君”。

舜的主要美德是宽厚待人和以身作则。舜曽几次受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弟弟的陷害,数遭命危之灾,都因妻子巧设计策而逢凶化吉了。

当他当了首领之后,却不记前仇,宽厚地对待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仇人都被感化向善了。

舜还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团结群众。

他在历山耕田,不久,当地的农人都争着让起田界来;他到雷泽地区去打鱼,不久,那里的渔民也争着互让鱼场;他到河滨去制陶,不久,河滨的陶工制作的的陶器,既美观又耐用。

舜所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就变成大都会了。由此可见,舜的感召力有多大!

由于舜的品德高尚,使他众望所归,在氏族和部落里享有很高的威信,自然被民主选举为大家的领袖。

禹受到群众的拥戴,主要是治水的功劳。禹治水,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项伟大工程,曾经造福人类,成为我国古代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公元前541年,有一个名叫刘定公的人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意为:禹的功劳实在太伟大了,他给人类的遗惠影响深远。假如没有禹,我们早成为鱼虾了。

禹主要在我国黄河流域治理水患,古代黄河经常洪水泛滥成灾,淹没村舍和农田,若不是禹的成功治理,不知会死伤多少平民百姓,会有多少灾民背井离乡避灾逃难。

在我国古老的铜器铭文里,有关于禹治水的记载:“禹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说明禹治洪水,是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故事。

史学家范文澜这样评价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神话里说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禹治水神话的真实意义。

禹的事迹集中了我国上古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高贵品德。古代神话中有许多关于他身先士卒、与群众同甘共苦、以天下为己任的传说:

禹到30岁了,还迟迟不结婚,过着单身生活,为的是集中精力把洪水治好。结婚以后,新婚刚四天,便匆忙离开了新娘,风尘仆仆奔向治水工地。

禹治理洪水时,亲自拿着铲子,顶风冒雨,走在最前面。他在外治水整整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没有回家去看一看。

禹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指甲也磨光了,腿肚上的汗毛也全被碱水腐蚀掉了。还不到老年,就得了一身的病,但是他仍然一跛一颠地来回在治水工地上指挥、操劳。

禹的为公忘我的精神,永远被后人传颂着,成为我国人民优秀传统美德之一。

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禹的遗址:河南开封有“禹王台”,传说禹治水时曾在这里住过;禹县有“禹王锁蛟井”,相传禹曽在此处降伏兴风作浪的蛟龙;浙江绍兴有“禹庙”和“大禹陵”,传说他晚年在此大会诸侯,在这里去逝。

山西省河津县有“禹门口”,夏县有“禹王城”。相传,禹曽在这些地方凿山治水。说明人们对这位古代治水英雄的怀念和尊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