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南征北守定宏图,玉斧一挥指大渡。十四万人齐解甲,金陵王气黯然去。
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怀仁厚,复江南,满腔热血图幽燕。谁料想,烛影摇,斧声乱,壮志未竟人已远。
人已远,回首看,回首看你身后的江山。纷扰扰剑影刀光寒,韶华成殇笙歌散。
你默默无言!
——《楔子》
杨骏来到这个地方已经有三天了,举目望去,家徒四壁、断壁残垣、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这已然不是几个形容词可以形容的了当下的困局的!
看以往的爽文小说,那都是天胡开局,可自己呢?一个被知名高校评价软件评为“聚是一团火,散是派出所”的优秀毕业生,就因为“散伙饭”多喝了两杯就送到这里来了?
天理何在?
“咕噜~~”
一声声饥肠辘辘的声音让着杨骏躺不下去了,水已经喝了3碗了!饥饿感没有丝毫的减轻,反倒是因为喝水去厕所的频率还加快了,肚子更加的饿了!
杨骏艰难的打开房门,日上三竿的光芒刺得他睁不开眼,他晃晃悠悠的走到庭院里!这两天内,原主人的记忆宛若洪流般不断涌入,他也逐渐弄清楚目前所处的时代:自“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门阀掘墓人黄巢谢幕后,魏博之地牙兵走马观花般地换了一任接着一任的节度使,长安天子也是一茬接着一茬地换着!
这不,就在不久之前,后汉大将郭威黄袍加身,大周建立!
闲暇之余看过不少爽文的杨骏,不得不意识到一件事:自己穿越了,来到了大乱之世的五代十国!
可是!但凡读过几本书的人都知道,穿越是个技术活,穿越到那个朝代也是有讲究的,首选呢就是宋朝,刑不上士大夫,宋仁宗以一己之力开创的“仁治”影响了后世无数人为之而向往!
杨骏揉搓了下眼睛,然后自怨自艾般的暗忖:都说宋朝好,可我这来到宋朝建立前啊,这不是要玩死我?好事轮不到咱,吃苦受累的活是一样没拉下啊!
“吱……”
一声沉闷的开门声打破了小院的宁静,杨骏不由的看了过去,只见一身缟素外服的小姑娘快步走了进来,还没等杨骏反应过来,她忙的喝了一口水,旋即耳畔边就传来急切的催促声:“三哥,快,外面百花楼的小厮过来找你取诗来了,你……你看,你……要不要出去避一阵子?”
只见眼前的小姑娘,模样看着有十三四岁,掐着纤腰,虽是气势汹汹的但在杨骏眼中却是没有丝毫的厉害之处!
一袭白衣,随风舞动,如雪的肌肤在阳光下反射出如玉的色泽。领口微微敞开着,露出精致的锁骨和小巧的脸庞,淡雅的薄荷香从中缓缓流出,一张瓜子脸,一双水汪汪的眼睛,露出两排碎玉般的小虎牙。
杨骏脑海中立马浮现丝丝印象,眼前的姑娘是邻家的小妹,别看年纪轻轻的,做起事来可是风风火火的,颇有几分干练。
杨骏拖着虚弱的身体强打着几分精神,颇为不解着问道:“依依,你这脸色,难道我还欠着他们钱似的?”
依依闻言不由的翻了下白眼道:“三哥,你是真忘了还是装的啊,一周前你可是答应百花楼的娃儿姑娘,说要做一副堪比“南冯北和”两位文坛大师的诗词佳作,这事你总不会忘了吧?”
“南冯北和?”杨骏面露诧色,他可没有听说过啊!
依依虽然奇怪杨骏的异样,但还是娓娓讲来:“南冯北和就是南方冯延巳与北方和凝,他们二人乃是当下文人中最富影响力的两位文坛大师!三哥,你为了一睹娃儿姑娘真颜,这样的海口都能夸下,我觉得你……真是这个!”
别看依依用拇指比划着一个你厉害的手势,但话音中,杨骏焉能听不出她的冷嘲热讽?
任凭依依说的天花乱坠,但自己上学教材中对他们俩人的名字可并没有大书特写!可谓是“教材精选”,你连这个都没有上,不好意思,看来你的水平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虽然不知道,今夕是何年?但肯定没到宋朝,柳永、晏殊、李清照、苏轼、辛弃疾、岳飞,这几个人我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给你们打出翔来,杨骏内心不由的暗忖道。
不过,当下最重要的不是这些问题,仓廪足而知礼节,自己都快饿死了,那里还想那么多?
不过,没有等杨骏考虑太久,门外就传来百花楼小厮的声音:“杨哥儿,在忙着的吗?娃儿姑娘托我来取诗。”
话音刚落,就见着一个瘦瘦的少年,双眼贼溜溜的打转着屋内一切,神色略带谄色的走了进来!
杨骏看了小厮一眼,供着身子,态度极好,但双手空空如也?这是求人办事的态度?那娃儿姑娘连考验干部的想法都没有?
不过,伸手不打笑脸人,杨骏浅笑一声道:“最近身体不适,还没来得及写出诗作,烦请回去告诉娃儿姑娘一声,待我身体好些了,亲自登门送上!”
小厮一听这话后,神色一滞,他没想到会是这番结果!不过,还没等他张口,就听到外面传来一声轻蔑的笑声:“我倒是以为杨老三你多厉害,没想到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蜡枪头的货!”
杨骏眉宇微皱,咋的,这么快反派就出来了?
顺着目光向着门口扫去,只见一个身披大氅,腰佩容臭,手持羽扇的少年走了进来,待近了几步,杨骏这才看到他满脸红光,脸带喜色,看来人家是早就做好了一切,等着自己出丑来呢!
杨骏脑海中随即浮现出一个人影,原来是相州高家的子弟,此人不学无术,但素来又以文人墨客自居,倒是闹过不少笑话,想到这里,杨骏毫不客气的回道:“读书人的事,你又懂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