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十国风华 > 第四十九章 盂兰盆会(中)

十国风华 第四十九章 盂兰盆会(中)

作者:洱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7 02:42:08 来源:小说旗

杨骏一时语塞,他怎么也想不到对方的脑回路在想这些啊,最后只得是讪笑一声:“符姑娘误会了,我绝没有这个意思。杨某只是想尽尽地主之谊,表达一番心意。既然符姑娘并无此意,那杨某便不再打扰,先行告退了。”

杨骏言毕,未及回首,便迈开步伐,径自向前行去。符银盏凝视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双眸陡然睁大,满是惊愕之色。最终,一抹嗔怪之意悄悄爬上了她的嘴角,她低声呢喃,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愠怒:“真是个呆子,不折不扣的大呆子。”

在着前面行走的符金盏,身后发生的一切自是尽收眼底,看着自己妹妹踌躇不已,她便转过身来,目光在妹妹脸上一扫,嘴角带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银盏,这杨大人倒是个有趣的人,你这般对他,莫不是有些过分了?”

符银盏脸颊微微泛红,轻啐一声:“姐姐,你在说什么呀!他……他莫名其妙说那些话,我不过回了几句罢了。”

符金盏轻轻摇头,素来端庄大方的她,此刻间难得带着几分玩笑道:“妹妹,我可瞧得明白,你这模样,可不像是恼他,倒像是……”

符银盏跺了跺脚,佯装生气:“姐姐,你再打趣我,我可不理你了!”

“好了,不逗你了,我听侯爷说,这几日杨骏这边身上的担子可不轻,你可别耍小性子了。”

“知道了,大姐,您这一开口,倒像是全成了我的不是,不知情的人听了,恐怕还以为您才是他的亲姐姐呢!”

……

再往着前面走去,便是此次盂兰盆会的主场地了,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寺庙的高僧们登上祭台,身披赤色袈裟,手持法器,口中念念有词,低沉的诵经声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安抚着众人的心灵。台下,信众们纷纷跪地叩首,祈求先辈亡魂得以超脱,保佑阖家平安顺遂。

此时,端坐在祭台中央,正是声名远扬的永明延寿大师。他面容清癯,眼神慈悲祥和,周身似有一层淡淡的佛光笼罩。在高僧们的诵经声中,他缓缓抬手,掌心向上,做无畏印,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气敛息,静静等待大师开示。

“善哉善哉,今日盂兰盆会,众生齐聚,皆因心中有善念、有孝道。”延寿大师的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仿佛能直达每个人的心底。

“目连救母,历经苦难,此乃大孝之举,亦为众生楷模。”台下信众们纷纷点头,口中念诵佛号。

此时郭荣与王朴等一行人也随着人流走到台下,众人望着台上的延寿大师,因各有心事,瞧向他的目光也各有不同:符银盏因为刚才从众人口中听到延寿大师的事迹,此刻心中满是崇敬,一时竟忘了与姐姐拌嘴的事。

而侯爷郭荣,面对着如此众多的清丰百姓一心侍佛、拜佛、尊佛,本来波澜不惊的脸色,此刻也不由的带着几分惧色,正如杨骏所言:此事若是不加以制止,长此以往,国家税赋何以充盈?兵丁壮士又将从何征募?

杨骏目光扫过人群,不经意间看到了符家姐妹的身影。他的心猛地一跳,想起方才与符银盏的一番交谈,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复杂的神情。正愣神间,李穆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低声道:“明府大人,延寿大师这就要诵读佛法了……”

杨骏这才回过神,将目光重新投向祭台,上面的延寿大师神色如常,依旧端坐如山,口中诵经声愈发响亮:“世间之人,皆在因果轮回中。善念善行,如明灯照亮前路;恶念恶行,则似迷雾遮蔽本心。值此盂兰盆会,众人当以孝为基,广修善业,不仅可超拔先亡,亦能福泽自身。”

他的话语如潺潺溪流,流淌进每一位信众的心田,不少人眼中泛起感动的泪花,叩拜得愈发虔诚。

杨骏心中却如翻江倒海一般。他虽表面恭敬,内心却在快速盘算着对策。待大师**稍作停顿,便上前一步,双手抱拳,高声说道:“大师慈悲,我等深受教诲。只是如今尘世纷扰,百姓一心向佛,若都投身佛事,农事荒废,徭役无人承担,这社稷安稳又该如何保障?”

此言一出,台下一片哗然,众人纷纷交头接耳,目光在杨骏与延寿大师之间来回游走。

“这不是明府大人吗,他怎么在这里呢!”

“今日是佛门盂兰盆会,听明府大人的意思,这是在责怪佛门了?”

“如今天下大乱,就剩佛门一家净土,难道朝廷连这块儿净土都要染指了?”

……

台下噪杂的议论声,丝毫没有影响到延寿大师,他目光温和地看向杨骏,微微一笑,说道:“施主所言,不无道理。然佛法并非让人逃避尘世责任,而是教人在尽世间义务之时,心怀善念,以慈悲心对待万物。佛家常说,在家出家,皆可修行。百姓若能在劳作、服役中秉持善念,亦是修行之举,又何来荒废之说?”

杨骏微微颔首,心中暗自钦佩:盛名之下,果然无虚士,绝非空穴来风。稍一沉吟,思绪如泉涌而出般……随即,便再次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大师所言,令杨某受益良多。只是,在这清丰县,诸多信众为求佛法庇佑,纷纷将家中青壮送入寺院为僧为尼。长此以往,家中劳动力锐减,农田无人耕种,手艺无人传承。这不仅关乎百姓自家生计,更影响全县民生赋税。寺院虽能提供精神寄托,可百姓眼下的温饱、生活技能的延续,又该如何保障?这难道不是佛法普及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秩序造成冲击的体现?”

此言一出,犹如金石落地,铿锵有力,瞬间在台下激起千层浪。百姓之中,有人默默颔首,心底泛起涟漪,思绪飘回那些因儿女遁入空门而风雨飘摇、艰难支撑的岁月;反观寺内的僧尼,神色各异,面露窘态,他们交头接耳,低声细语,彼此间传递着复杂难言的情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