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10日,杭城蝉鸣阵阵,星宁工作室总部的玻璃幕墙折射着盛夏的阳光。沈知意站在三楼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穿梭忙碌的学生员工——有人抱着设计图纸匆匆而过,有人围在电脑前激烈讨论,曾经狭小的工作室如今已扩展至整栋三层小楼,墙上“星辰大海”的烫金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阿姐!北方三个分厂的财务报表发来了!”沈宁抱着量子计算器冲进来,马尾辫随着步伐左右晃动。四个月前,在大伯与大伯爷的帮助下,星宁工作室如燎原之火,迅速在北方副省级城市落地生根。此刻她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哈尔滨、沈阳、西安三个分部,营业额全部突破三百万!再加上湘城分部,咱们总营业额已经达到1250万了!”
沈知意接过报表,指尖划过一行行数据。哈尔滨分部将冰雪文化融入文创设计,订单量暴涨;西安分部结合古城特色开发旅游周边,产品供不应求;湘城分部则依托传统工艺,让湘绣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火花。每个分部的负责人,都是曾经参与星火计划的学生,如今独当一面,成了当地商界小有名气的“少年店长”。
“通知各分店长,今晚八点开视频会议。”沈知意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人才培养”“区域特色化”几个大字,“让他们分享管理经验,我们要把成功模式复制到更多城市。”她想起春节后收到的厚厚一摞自荐信,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学生渴望加入星火计划,眼神中满是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傍晚时分,工作室里飘来阵阵饭菜香。沈舒踮着脚,将刚拖完地的水桶放回角落,小脸上沾着汗珠:“阿姐,我今天把二楼的地板擦得能照出人影啦!”她晃了晃手里的存钱罐,里面的硬币叮当作响,“等攒够钱,我要给奶奶买湘城的桂花蜜糖!”
沈知意笑着摸了摸妹妹的头,掏出早已准备好的零花钱:“拿着,明天和姐姐去买新书包。”她望向办公区,苏睛正和几个员工讨论食品厂的新包装设计——自从星火计划大获成功,苏睛家的食品厂也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如今成了星宁工作室的重要合作伙伴。
晚上八点,量子视频会议准时开始。屏幕上,九位分店长依次亮相:哈尔滨的林晓穿着貂皮围巾,身后是堆满冰雪文创产品的仓库;湘城的陈浩戴着草帽,身后的摄像头对准正在制作酱板鸭的自动化生产线;西安的王悦则举着新设计的兵马俑书签,兴奋地展示着海外订单。
“各位店长,我们遇到了新挑战。”沈知意调出市场分析图,“随着业务扩张,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我提议启动‘新星计划’——每个分部选拔优秀员工,送到杭城总部培训,学成后回到当地开设新的分部。”她的目光扫过屏幕上年轻的面孔,“就像当年的你们,从学生变成店长,现在,我们要培养更多能独当一面的商业人才。”
会议结束后,沈知意收到了大伯爷的电报。短短一行字,却让她心潮澎湃:闻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甚慰。望谨记: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她将电报贴在笔记本扉页,窗外的杭城灯火通明,远处钱塘江的浪潮声隐约传来,仿佛在诉说着无限可能。
深夜,沈知意独自留在办公室,整理着各地寄来的感谢信。其中一封来自甘肃山区的女孩,信中写道:“沈姐姐,我用在星火计划赚的钱买了学习资料,这次考试得了年级第一。老师说,我将来也能像你一样,成为改变家乡的人……”信纸末尾,还画着一个戴着眼镜的女孩,牵着许多小星星。
沈知意合上信件,打开电脑开始规划新的分部选址。鼠标划过地图,她的目光停留在西南边陲——那里,还有无数孩子在等待改变命运的机会。窗外,杭城的夜空繁星点点,“星辰大海”的标语在夜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呼应着这个少年商团永不熄灭的梦想。
从最初的二十人兼职计划,到如今横跨南北的商业版图;从盘活老字号的小试牛刀,到培养万千商业人才的宏大愿景,星宁工作室用短短半年时间,书写了一段属于少年人的传奇。而沈知意知道,这仅仅是星辰大海征途的起点,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他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