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22日,杭城飘起了细雪,星宁工作室的玻璃橱窗却被挤得雾气氤氲。沈知意站在临时搭建的招聘桌后,看着面前排成长龙的学生队伍,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小的雾珠。桌上堆着的报名表已摞成小山,最上方那张“寒假工招募令”还在微微颤动——白纸黑字写得醒目:学生专属岗位,月工资5000元 奖金元,边读书边赚钱!
“沈姐!隔壁市的学生包车来了!”沈宁顶着一头雪花冲进门,眼镜片上蒙着层白雾,“还有从温州、宁波来的,说在报纸上看到咱们的消息!”她话音未落,门外已传来自行车铃声与嘈杂的议论声,几个背着帆布包的少年挤到窗前,鼻尖贴着玻璃张望。
沈知意攥紧钢笔,想起昨夜与苏睛的彻夜长谈。当工作室的成功案例登上杭城日报后,编辑部每天都能接到学生的咨询电话:“真的能一边上学一边赚钱?”“初中生也能报名吗?”这些带着渴望与忐忑的声音,让她突然意识到——或许星宁工作室能做的,远不止盘活老字号。
“大家排好队!按顺序登记!”沈知意站到椅子上,清脆的声音穿透喧闹,“不管是杭城本地,还是外地同学,我们一视同仁!”她展开新制定的“星火计划”方案——将工作室业务拆分成设计、市场、数据录入等基础岗位,经过简单培训后,学生们可以用课余时间远程完成任务。
来自湖州的高二学生林晓握着报名表的手微微发抖。她的报名表家庭情况栏写着:父亲重病,母亲打零工,妹妹辍学在家。“沈姐,我会画画,也会打字……”她咬着嘴唇,“只要能赚钱让妹妹复学,让我做什么都行。”沈知意看着女孩冻得发红的指尖,想起湘城老绣娘布满针眼的手,重重地点头:“明天来培训,你的岗位是文创设计。”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开。三天后,星宁工作室的临时培训室里挤满了来自八座城市的学生。沈知意站在黑板前,用二叔寄来的投影仪展示设计案例,粉笔灰簌簌落在她洗得发白的校服袖口:“大家看,这是湘城锦绣坊的手机袋设计,我们把传统纹样和现代审美结合……”台下,学生们的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角落里几个少年甚至掏出录音机录音。
“我们实行弹性工作制。”沈知意敲了敲黑板,“每天完成两小时任务即可,不影响上课。表现优异的同学,奖金翻倍!”话音未落,掌声如雷。角落里的男生举起手:“沈姐,我们老家没有电脑,怎么办?”沈知意神秘一笑,指向墙角的纸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台二手电脑,“这些是用工作室盈利买的,免费借给大家,用完归还就行。”
随着星火计划启动,奇迹在各个角落悄然发生。林晓用第一个月工资给妹妹交了学费,妹妹复学那天,她在电话里哭着对沈知意说:“我妹妹说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来自绍兴的初中生陈浩,靠着录入数据的收入,把家里漏雨的茅草屋换成了砖瓦房;更有学生将赚到的钱寄给山区小学,在感谢信里写道:“沈姐,是你教会我们,赚钱也能帮助别人。”
一个月后,首批寒假工结算工资的日子到了。工作室门前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银行工作人员不得不临时增设窗口。当学生们攥着厚厚的信封欢呼时,人群中突然响起清脆的童声:“谢谢沈姐姐!”沈知意抬头,看见几个孩子举着自制的贺卡,上面歪歪扭扭画着星星和太阳。
这天深夜,沈知意独自留在工作室,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着她疲惫却明亮的眼睛。她打开记账本,最新一页写着:**星火计划首批收入:187万元;支出:员工工资120万元,设备采购30万元,慈善捐款20万元……**窗外,杭城的雪越下越大,她却感觉心里有团火在燃烧。
“阿姐,你看这个!”沈宁抱着一摞信件冲进来,“是各地学生寄来的,说想加入星火计划!还有学校老师问,能不能在他们那儿设分部……”沈知意接过信件,信纸还带着淡淡的油墨香,某封信末尾的涂鸦让她忍俊不禁——一个戴着眼镜的小人,旁边写着“我要成为沈姐姐这样的人”。
她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雪中的杭城。星宁工作室的招牌在风雪中闪烁,宛如寒夜里的一盏灯。十二岁的她或许不曾想到,这场为学生量身打造的兼职计划,竟如星火燎原,不仅改变了无数少年的命运,更在商业与善意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而属于沈知意和星宁工作室的传奇,正随着这场初雪,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