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28日,早春的风裹挟着融雪的气息掠过清华园,枝头的嫩芽在料峭寒意中悄然生长。星火未来实验室的玻璃门前,排队的学生蜿蜒至拐角,队伍里既有青涩的大一新生,也有背着公文包的研究生学长。沈知意站在台阶上,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手中的报名表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沈学姐!我是经管学院的,想加入技术组!”“我会UI设计,能看看我的作品集吗?”此起彼伏的询问声中,苏睛和林婉清忙着登记信息,陈默则抱着笔记本电脑现场测试报名者的编程能力。阳光透过实验室的落地窗洒在工位上,照得墙上“星火燎原”的标语熠熠生辉。
“大家静一静!”沈知意举起扩音器,声音穿透喧闹,“首先感谢各位信任,但我们选拔有三个标准——专业能力、创新思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她目光扫过人群,“愿意与团队共同成长。”话音刚落,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选拔持续了整整三天。哲学系的学姐用《资本论》分析共享经济雏形,计算机系的新生现场演示自制的智能备忘录小程序,甚至有美术生带着3d打印的文创样品。最终,二十名新成员脱颖而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刚满18岁,最大的博士生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
“欢迎加入星火!”沈知意将股权证书和工作牌一一递出,“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改变未来的船票。”新成员小李抚摸着证书上的烫金字样,声音颤抖:“我老家在矿区,父母供我上学不容易,有了这个机会……”他说不下去了,却引来周围人感同身受的点头。
开学后的日子变得更加忙碌。清晨六点,实验室的灯光已经亮起,有人在调试新接的智慧城市项目,有人在翻译国外前沿技术论文。沈知意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上午是金融系的《国际投资》课程,下午参加中关村的项目洽谈,晚上则泡在图书馆啃《存在与时间》和《金融炼金术》。
“知意,这是你要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苏睛将厚重的书籍放在她面前,推了推眼镜,“你这样连轴转,身体吃得消吗?”沈知意合上手头的哲学笔记,笑着指了指窗外:“你看楼下,新成员们正在讨论开发教育类App。他们眼里的光,就是我最好的提神剂。”
夜晚的实验室总是充满惊喜。陈默带领技术组攻克了国产数据库的关键技术,林婉清开发的“创业助手”小程序上线首日下载量破万,就连新加入的哲学系学姐,也用解构主义理论重新设计了公司的组织架构。这些成果不断转化为财富——两个月内,团队承接的项目为成员带来平均15万元的收入。
“沈姐,老家的新房子盖好了!”某天深夜,新成员小张举着手机视频,画面里,红砖白墙的小楼在夕阳下格外醒目,“我爸妈非要在门口挂‘星火之家’的牌子!”这个场景让整个实验室沸腾起来,有人提议将“成员家庭扶持计划”写入公司章程。
与此同时,沈知意的跨学科学习开始显现成效。她将哲学中的系统思维融入金融分析,成功预测了东南亚某国的汇率波动;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重新定义了星火创研社的企业文化——“在代码与算法的世界里,寻找人性的温度”。
3月的一个雨夜,沈知意独自坐在图书馆顶楼。落地窗外,雨水冲刷着北大的飞檐,书架间弥漫着纸张与油墨的气息。她翻开日记本,写下:“有人问我,创业与学业如何平衡?我想,知识本就是相通的。哲学教会我思辨,金融赋予我远见,而这些,终将成为星火照亮未来的燃料。”
此时,bb机震动起来。是宿华从湘西发来的消息,智能茶园的产量再创新高;王思博在杭城报告,星辰肉饼的数字化转型方案被行业协会列为范本;小姑沈雅婷则传来阿深市科技园区的最新规划图,上面标注着“星火全球研发中心”的预留地块。
合上报刊,沈知意望向窗外的灯火。她知道,这个春天,星火创研社不仅迎来了新成员,更开启了知识与财富深度融合的新篇章。而属于他们的故事,正在代码与公式、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中,书写更加壮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