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老宅藏智沈家三姝的商征途 > 第104章 裂变与生长:双园驱动下的城市革新

1999年11月10日,寒风卷着银杏叶掠过清北两校间的星火创业孵化园新址。这片毗邻北大的区域曾是老旧家属楼,如今已被改造成错落有致的玻璃建筑群,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园区企业的营收数据——自分区落成以来,入驻企业数量突破百家,带动周边税收增长达217%。

沈知意站在顶楼观景台,俯瞰着楼下穿梭的人群。穿着实验服的学生抱着电脑匆匆而过,创业团队的年轻人们围在露天咖啡区激烈讨论,远处塔吊正在为二期工程忙碌。她的bb机突然震动,是陈默发来的消息:“老字号王致和酱料厂的智能化改造完成,生产效率提升300%!”

“沈总,区里来人考察了。”苏睛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沈知意转身,看见大伯沈正辉带着一众官员走进园区,他已升任区委书记,鬓角的白发更显沉稳。“丫头,你们创造了奇迹。”大伯望着墙上的产业链图谱,“看看这些数据——传统工厂通过星火的技术改革,半年营收超过过去五年总和。”

沈知意打开二叔留下的笔记本电脑,调出动态模型:“大伯,我们开发了‘传统产业数字孪生系统’。”屏幕上,某老字号布鞋厂的虚拟车间正在运行,AI算法实时优化裁剪流程,“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都能数字化升级。”她指向地图上的红点,“现在,这些技术已经辐射到周边三个城区。”

考察结束后,沈知意将大伯拉到休息室。“大伯,我有个计划。”她压低声音,“等我硕士毕业,想注册两家公司——一家专注金融科技,用区块链技术重塑供应链金融;另一家主攻人工智能,研发更底层的算法。”她掏出计划书,“这些项目不仅能创造财富,更能为城市发展提供长期动力。”

大伯摘下眼镜擦拭,眼中满是欣慰:“我就知道,你不会止步于此。”他翻开文件,看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金”的构想,“这个思路好!把税收反哺到教育和基建,形成良性循环。”两人正说着,林婉清推门而入,手里拿着刚打印的报表:“沈姐,王致和的产品通过星火云商卖到欧洲了!订单量三天翻了十倍!”

消息很快传遍园区。下午的经验分享会上,王致和的负责人举着奖杯感慨:“以前我们守着老工艺,差点被市场淘汰。星火的技术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台下掌声雷动,年轻的创业者们纷纷拍照记录,笔记本上写满“数字化转型”“智能供应链”等关键词。

当晚,星火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到凌晨。沈知意带着团队调试新开发的“金融风控AI”,屏幕上不断跳出模拟市场的风险预警。陈默盯着数据皱眉:“这套系统要是上线,能让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提升80%。”苏睛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我们得提前规划税务,新公司的架构……”

沈知意拨通沈宁的视频电话。画面里,15岁的妹妹正在星辰肉夹馍的智能工厂巡查,机械臂精准地夹起烤好的馍。“姐,我们的智能门店在港城火了!”沈宁兴奋地展示手机,“有顾客说,在店里吃馍还能体验AR讲解非遗工艺。”沈知意笑着点头:“继续创新,星辰的未来不止于食品。”

夜深人静时,沈知意站在办公室窗前。窗外,老家属楼改造的创业公寓亮起温暖的灯光,年轻人们或在编程,或在讨论商业计划。她翻开日记本,写道:“从一个300平的工作室到双园驱动的产业集群,我们用代码和创新改变了城市的肌理。未来,金融与科技的双引擎将推动更多可能,而每一笔税款的流动,都是城市生长的养分。”

此时,手机震动,小姑发来阿深市的最新消息:“星火大厦地基已完成,市政府特批政策扶持新公司。” 沈知意望向星空,北斗七星在云层中若隐若现。她知道,属于星火的下一场征途,即将随着黎明的曙光开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