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老宅藏智沈家三姝的商征途 > 第121章 旧巷新生:老字号与新科技的双向奔赴

2004年8月6日下午,京城的暑气在柏油路面蒸腾。沈知意与苏睛乘坐的黑色奥迪A7缓缓驶入护国寺街,古色古香的牌坊下,冰糖葫芦的吆喝声、铜锅涮肉的香气与现代汽车的鸣笛交织成独特的城市乐章。透过车窗,沈知意望着街边熟悉的老字号招牌——聚德斋饽饽铺、庆丰楼饭庄,记忆突然被拉回刚上大学时的光景。

“记得吗?我们第一次来这儿,你非要用刚学的编程知识给炸酱面店做电子菜单。”苏睛握着方向盘,嘴角勾起笑意。那时的她们挤在狭小的面馆里,对着油腻的木桌敲代码,被老板误以为是来收账的大学生。

车子停在“老门框爆肚”门前,翻新后的店面青砖灰瓦搭配智能玻璃幕墙,门口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非遗传承人制作爆肚的工艺视频。推门而入,身着唐装的服务员微笑着递上平板电脑:“二位贵客,扫码即可点餐,还能观看菜品的AR制作过程。”

“王老板,好久不见!”沈知意一眼认出柜台后正在调试系统的中年人。五年前,这家店还只是个十平米的小档口,如今已扩展成三层楼的旗舰店,海外分店的招牌甚至挂到了纽约唐人街。王老板快步迎上来,激动地握住她的手:“沈总,要不是你们星火的帮助,我哪能有今天!”

原来,星火孵化园的团队曾主动找上门,不仅为店铺设计了智能管理系统,还通过星辰文媒的平台将爆肚的故事拍成纪录片。“您看这个!”王老板调出手机,海外分店的实时监控画面里,金发碧眼的顾客正用筷子笨拙地夹起爆肚,“现在每天光海外订单就有上千单!”

苏睛好奇地走到后厨,只见机械臂精准地控制着火候,AI系统根据客流量自动调整食材储备。“这些设备都是星火提供的?”她惊讶地问。厨师长擦着汗点头:“以前我们凌晨三点就得起来备菜,现在系统自己算好用量,省了一半人工!”

离开爆肚店,两人又走进隔壁的聚德斋饽饽铺。曾经摆满传统糕点的木架旁,多了一排3d食品打印机,顾客可以根据喜好定制造型。“我们把稻香村的枣泥酥、桂香村的自来红都做成了数字化配方。”店长展示着平板电脑上的全球订单,“现在年轻人流行‘云送礼’,我们的糕点能直接冷链配送到海外。”

夕阳西下时,沈知意与苏睛来到庆丰楼饭庄。这里的变化更令人震撼——二楼的宴会厅改造成全息投影空间,食客用餐时,头顶会浮现出老北京庙会的热闹场景。“这是星辰文媒的创意。”经理骄傲地介绍,“好多外国政要都来打卡,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魔法’。”

饭庄老板张叔亲自下厨,端出一道改良版的宫廷菜“七星伴月”。“这道菜的食材溯源码,还是沈总您帮忙做的!”张叔指着餐盘上的二维码,“现在顾客扫一扫,就能看到食材从哪个农场来,厨师是谁,连炒菜的油温都有记录。”

酒过三巡,张叔突然红了眼眶:“说实话,当年你们来谈合作,我以为又是哄老头的骗子。”他望着窗外灯火通明的街景,“现在我的孙子在美国学金融,说要回来接着搞‘智慧餐饮’。”沈知意与苏睛对视一笑,想起创业初期那些被误解、被拒绝的日子。

回程路上,苏睛打开车载系统,播放起星辰文媒为老字号制作的主题曲。歌词唱道:“胡同里的烟火,代码中的星河,老手艺遇上新传说。”沈知意望着车窗外掠过的霓虹,突然意识到,她们改变的不仅是几家店铺的命运,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生。

深夜,沈知意翻开日记本,写道:“从七千万的营收数据,到海外扩张的版图,老字号的蜕变让我明白:科技不是传统的终结者,而是传承的守护者。当代码为铜锅涮肉注入智能,当算法让宫廷糕点走向世界,我们点燃的不仅是商业的星火,更是文明延续的希望。” 此时,手机震动,小姑发来消息:阿深市的老字号一条街也计划引入星火系统。沈知意望向星空,知道这场传统与创新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