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4日,台北新竹科学园区,台积电的高层会议室内气氛凝重。董事长望着最新财报上锐减的订单数据,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星火科技拒绝代工合作后,我们积压的12纳米芯片库存已超50亿颗!”会议室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动态——曾经炙手可热的台积电,如今正面临订单雪崩的危机。
与此同时,京城星火科技城的战略指挥中心却一片欢腾。沈知意站在全息投影前,看着全球代工订单如潮水般涌入:“告诉各生产基地,启动‘星火全球智造计划’,优先满足欧洲新能源车企与非洲通信运营商的需求。”她的手指划过地图上闪烁的红点,“台积电不是喜欢卡脖子吗?这次,让他们尝尝被市场抛弃的滋味。”
三天前,当台积电再次以“技术限制”为由拒绝为星火提供代工服务时,沈知意只是冷笑一声,随即在全球发布会上展示了星达科技的全自动化生产线。镜头扫过无尘车间,机械臂以0.001毫米的精度组装芯片,AI质检系统实时剔除瑕疵品,整个过程不见一名工人。“我们不仅能自给自足,”她的目光扫过镜头,“还能为全球企业提供更高效的代工服务。”
这宣言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代工市场掀起惊涛骇浪。德国汽车巨头率先宣布,将车载芯片订单从台积电转移至星火;印度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连夜派代表团飞往杭城,希望能接入星火的智能代工系统;就连曾经高傲的岛国电子企业,也放下身段,提出以专利交叉授权换取代工名额。
台积电试图通过降价挽回客户,却发现市场早已不买账。某欧洲客户直言:“星火的代工成本比你们低40%,精度却是十倍,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你们?”更致命的是,星火公开了7纳米芯片的部分技术参数,全球芯片设计公司纷纷调整方案,转向适配星火标准。
在星火科技城的接待大厅,每天都上演着激烈的“订单争夺战”。岛国某电子企业的高管第三次前来谈判,却被沈知意拒之门外:“上次你们要35%的股权,现在?”她调出对方库存积压的新闻报道,“恐怕得再加个零。”与此同时,星火的法务团队正与全球合作伙伴签署排他性协议,将台积电彻底挤出新兴市场。
更令行业震惊的是,星火突然宣布成立“全球代工联盟”。沈知意站在发布会台上,身后的大屏幕展示着联盟架构:“我们将开放星火的智能管理系统、供应链网络与技术标准,与全球代工厂共享产能。”她的目光扫过台下的媒体,“但有一个条件——所有成员必须采用中国制定的芯片生产规范。”
消息传回台积电,董事长对着董事会咆哮:“他们这是要彻底颠覆行业规则!”然而,市场的选择比任何抗议都更有力。当星火的代工产能在三个月内扩张至全球第一时,台积电的股价跌破历史低点,被迫关闭了三条12纳米生产线。
在这场代工之战中,星火不仅赢得了订单,更重塑了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沈知意亲自带队走访东南亚代工厂,将星火的智能改造方案推向全球。在越南某工厂,经过星火系统升级后,生产效率提升60%,良品率从85%跃升至99%。厂长握着沈知意的手激动地说:“你们带来的不是技术,是整个工厂的重生!”
2006年盛夏,全球半导体产业峰会在阿深市召开。沈知意作为压轴嘉宾登台,身后的大屏幕展示着星火代工版图:“从芯片设计到成品交付,我们实现了全流程自主可控。”她的声音响彻会场,“今天,我正式宣布,星火将启动‘纳米级代工普惠计划’,让全球中小企业都能用上顶尖的芯片制造技术。”
台下掌声雷动,台积电的代表却如坐针毡。曾经不可一世的代工巨头,如今只能眼睁睁看着星火改写游戏规则。而此时的沈知意,已经开始谋划新的蓝图——在她的办公桌上,放着关于3纳米芯片研发与太空芯片制造的可行性报告。
深夜,沈知意站在星火科技城的观景台上,俯瞰着灯火通明的代工基地。手机震动,收到小姑的消息:“阿台的企业排队求合作,开价越来越离谱!” 她微笑着回复:“告诉他们,真正的合作,从不是技术的施舍,而是规则的共建。” 此时,远处的星达工厂内,机械臂仍在不知疲倦地运作,它们正在书写的,是中国智造从跟跑到领跑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