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6日,杭城星宁影视总部b座80层,沈知意坐在智能调节的悬浮椅上,指尖在星达笔记本电脑的触控屏上滑动。电脑开机时,虹膜识别与脑电波验证双重加密程序自动启动——这是星火科技专为影视公司定制的“星盾”系统,能抵御任何形式的黑客攻击,甚至连演员的**数据都采用量子加密存储。
“影视人才数据库已接入。”电脑的AI助手以温和的女声提醒。沈知意调出界面,屏幕上立即呈现出全球知名演员的动态档案:从演技评分、票房号召力,到社交媒体影响力,每个维度都被量化成可视化图表。当她将筛选条件设定为“未签约且具备商业潜力”时,系统瞬间锁定了十二位目标人物——既有蛰伏多年的实力派,也有崭露头角的流量新星。
电话拨通时,冯小刚正在“艺科纪元”子公司的虚拟摄影棚调试新喜剧的AI剧本。“冯导,先放下手里的活儿。”沈知意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魄力,“从今天起,你不再只是导演,而是要以总经理的身份操盘项目。”冯小刚握着电话愣住:“沈总,我拍了半辈子戏,当领导能行吗?”
“恰恰是因为你懂创作,才更适合掌控全局。”沈知意调出子公司的财务模型,“看看这个数据——去年星宁的导演转型管理层后,项目利润率平均提升42%。因为你们知道如何在艺术与商业间找到平衡点。”她加重语气,“年底分红、奖金加上工资,总收入至少是单纯当导演的三倍。”
冯小刚沉默片刻,突然笑出声:“沈总,你这是要把我们这些老骨头榨干啊!行,我接了!”挂断电话后,他立刻召开全员会议,宣布转型决定。会议室里,年轻导演们既惊讶又兴奋——在传统影视公司,导演往往只负责拍摄,而在星宁,他们将拥有项目策划、资源调配甚至资本运作的决策权。
与此同时,沈知意启动了“星耀签约计划”。她亲自致电目标演员,展示的不仅是天价片酬:“张译老师,我们为您量身定制了一个悬疑Ip,AI分析显示您的戏路与角色匹配度高达98%。”她调出虚拟场景,“而且拍摄全程采用脑机接口,您的表演细节会被100%还原,后期连配音都无需重新录制。”面对刚凭借文艺片崭露头角的周冬雨,她则抛出另一套方案:“我们将为您打造元宇宙偶像矩阵,粉丝能通过VR与您的数字分身互动,商业价值不可估量。”
在星宁的谈判桌上,传统的签约模式被彻底颠覆。演员不仅能获得高额片酬,还能以“创意合伙人”的身份参与项目分成。某位一线女星原本对转型科技影视心存疑虑,直到看到星宁为其设计的AI选角系统——系统能根据她的微表情数据,自动匹配最适合的角色,甚至预测该角色可能获得的奖项。“这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职业规划师!”她当场签约。
随着十二位明星陆续加入,星宁的人才储备库愈发耀眼。但沈知意的布局远不止于此。她在集团内部推行“导演-演员共生计划”:让转型管理层的导演与签约明星组成创作共同体,共享收益与风险。例如,冯小刚将与新签约的喜剧演员共同开发系列Ip,从剧本创作到衍生产品开发,全程深度绑定。
这场变革在影视圈引发强烈震动。传统经纪公司惊呼“狼来了”,因为星宁不仅抢走了优质艺人,更改变了行业的利益分配规则。某老牌经纪人在论坛上抱怨:“现在演员都想去星宁,人家给的不只是钱,还有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度!”
2007年的盛夏,星宁影视的签约新闻持续霸屏。当观众还在惊叹新剧的豪华阵容时,业内人士已经意识到:沈知意正在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影视生态——在这里,导演不再是单一的创作者,演员也不仅是表演者,每个人都是掌握命运的商业操盘手。而星达电脑的屏幕背后,那些精密的算法与数据,正悄然推动着整个行业向新的纪元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