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1日,星宁集团总部70层办公室,落地窗将京城的雾霾隔绝在外,沈知意的指尖在触控屏上快速滑动,财经新闻网站的头条赫然显示:“全球葡萄酒巨头股价暴跌10%,星耀品牌成行业‘搅局者’。”她的目光扫过评论区里“传统工艺败给科技”的争议,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这与三年前芯片行业质疑星宁“不可能突破技术封锁”的论调如出一辙。
“沈总,《破局者:科技颠覆传统产业的实践》新书发布会准备就绪。”助理的声音打断思绪。沈知意转身拿起案头的样书,烫金书名在灯光下折射出锐利的光芒,扉页上“只要用心去做,我就会超越你”的宣言格外醒目。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星耀葡萄酒的崛起之路,更将星宁在芯片领域的突破公之于众。
下午两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当沈知意走上讲台,大屏幕同步播放起两组对比画面:左侧是星耀葡萄酒智能庄园的无人机群掠过葡萄园,右侧是芯片实验室里纳米级光刻设备的精密运作。“大家都在问,星宁如何在一年多时间颠覆百年酒业?”她轻点屏幕,数据瀑布般倾泻而下,“答案就在这里——用AI预测葡萄生长周期,误差0.3天;量子发酵技术将陈酿时间缩短80%;而这些,本质上都是芯片算力的胜利。”
台下的行业记者们纷纷举起录音笔。某财经杂志主编提问:“您曾说芯片是星宁的‘第二战场’,现在进展如何?”沈知意调出一段视频,画面中,工程师戴着AR眼镜操作着晶圆切割机,纳米级的电路在显微镜下如同银色河流。“就在上周,我们突破6纳米制程技术。”她的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那些曾断言我们‘永远造不出高端芯片’的人,或许需要重新定义‘不可能’。”
发布会结束后,沈知意收到无数合作邀约,但她最关注的是一封来自中科院的加密邮件。连夜飞往上海,她走进国家实验室的超净间,与顶尖科学家们围在量子芯片原型机前。“沈总,我们的量子算法与星宁的AI技术结合,有望将芯片性能再提升三个数量级。”首席科学家的话语让空气都仿佛带电。沈知意当即拍板:“成立联合实验室,不计成本投入研发。”
与此同时,葡萄酒行业的震荡仍在持续。法国波尔多的老牌酒庄紧急召开董事会,市场总监展示的调研报告触目惊心:“年轻消费者对星耀的‘数字酒标’和‘风味定制’接受度高达92%,我们的传统品鉴会无人问津。”一位老庄主愤怒地捶打桌面:“他们用科技作弊!葡萄酒的灵魂在于风土和时间!”但数据不会说谎——星耀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突破25%,而传统品牌的出货量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在星宁的芯片工厂,新一批6纳米芯片即将下线。沈知意戴着防尘帽走进生产线,看着机械臂精准抓取晶圆,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地下室创业的场景。那时的她为了研发初代wi-Fi芯片,带着团队啃下数百篇英文论文,在失败37次后才迎来首次突破。“报告沈总,芯片良率达到99.7%!”技术主管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她拿起一枚芯片,在灯光下端详那精密到肉眼难辨的电路:“这不仅是一块硅片,更是中国科技突破封锁的宣言。”
消息传回资本市场,星宁股价单日暴涨23%,而国际芯片巨头的股票应声下跌。华尔街分析师在报告中惊呼:“这家中国企业正在用‘星宁速度’重新书写行业规则。”更具震撼力的是,沈知意宣布开放6纳米芯片技术专利——“我们不做技术垄断者,而是要建立一个共赢的生态。”此举引发全球产业链震动,无数中小企业蜂拥而至寻求合作。
深夜,沈知意独自留在办公室,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她翻开新书,在“超越”一章写下批注:“无论是葡萄酒还是芯片,真正的突破从来不是偶然。当用心成为习惯,当创新融入血脉,所谓‘巨头’‘壁垒’,不过是等待被跨越的山丘。”此时,手机震动,中科院传来捷报:量子芯片原型机完成首次测试,运算速度超越现有设备千倍。她望向夜空,眼中闪烁着与十年前同样炽热的光芒——下一场颠覆,或许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