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老宅藏智沈家三姝的商征途 > 第323章 水润华夏:跨世纪的量子水脉工程

2013年3月15日,京城星宁集团总部的量子会议室被蓝色全息投影笼罩,巨大的中国地图悬浮在中央,北方地区闪烁着刺目的红色缺水预警。沈知意站在投影前,指尖划过内蒙古、甘肃等地的虚拟版图,干燥的土地在量子模拟中龟裂出触目惊心的纹路。

“大伯,这是目前北方水资源的实时数据。”她对着身旁的市委书记沈正国调出量子屏,“黄河流域用水量已超警戒线37%,河西走廊部分绿洲正以每年5%的速度消失。”画面切换到南方,星宁集团在沿海建设的海水淡化厂正在满负荷运转,机械臂将淡化后的清水注入巨型蓄水池,“我们在广东、浙江的智能海水淡化厂已稳定运营三年,日产能突破500万吨,技术完全成熟。”

沈正国拧紧眉头,目光扫过量子地图上规划的输水线路:“但北方距离海岸线太远,传统管道运输损耗率超过20%,成本更是天文数字。”沈知意却自信地微笑,轻点桌面,一条幽蓝的虚拟隧道从渤海湾延伸至西北腹地——那是星宁研究院秘密研发的“量子隧道输水系统”。

“普通管道输水像蜗牛,我们的量子隧道就是高铁。”她调出技术原理演示,“利用量子纠缠原理,水分子在管道两端实现瞬时传输,理论损耗率趋近于零。而且管道深埋地下300米,不受气候和地质灾害影响。”更震撼的是配套设施:沿途分布的量子泵站由核聚变反应堆供能,智能监测系统能根据区域需水量自动调节流速。

这个提案在市政会议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动。水利专家举着数据模型质疑:“全球尚无先例,风险太大!”但星宁展示的实验数据令人无法反驳——在山东试点的100公里量子输水线路,半年来零故障运行,能耗仅为传统方式的1\/5。沈正国拍板决定:“这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项目,星宁牵头,政府全力配合!”

工程启动当天,渤海湾畔的施工现场堪称科技奇观。量子盾构机发出低沉的轰鸣,纳米钻头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掘进,机械臂同步铺设着内壁镀有量子涂层的输水管道。更令人惊叹的是“空中施工队”——数百架无人机组成矩阵,利用3d打印技术在空中构建泵站框架,建材在量子引力的牵引下自动拼接成型。

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沈知意启动了“水润华夏”计划。星宁集团开放量子水处理技术专利,联合200家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在西北建设的超级蓄水池采用智能防渗材料,AI系统能根据水位自动调节蒸发量;甚至连管道沿线的生态修复都纳入规划,量子滴灌系统将淡化水精准输送到每一株梭梭树。

消息传出,国际社会一片哗然。《自然》杂志专题报道称:“中国正在用科幻级技术改写水资源分布格局。”美国某水利专家在学术论坛上感慨:“我们还在讨论可行性,他们已经开始改变地貌。”更有跨国企业抛出橄榄枝,希望参与后续建设,但沈知意明确回应:“这项工程只服务中国民生,技术暂不对外输出。”

工程带来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甘肃的戈壁农业因稳定供水焕发新生,智能温室里,无土栽培的番茄挂满枝头;内蒙古的稀土矿区告别“靠天取水”的历史,量子输水系统保障了绿色开采;就连华北平原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也因海水淡化水的补充得到缓解。某环保组织在调研报告中惊叹:“这是人类首次以科技之力,真正逆转了区域性生态危机。”

2013年的深秋,当第一股淡化水通过量子隧道抵达敦煌时,莫高窟前的广场上沸腾了。老人们捧着清水泪流满面,孩子们在喷泉中欢笑奔跑。沈知意站在量子控制中心,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水流数据,拨通了大伯的电话:“这条水脉,不仅能解渴,更能成为北方经济腾飞的动脉。”

而此时的星宁集团总部,新的蓝图已经展开——沈知意计划将量子输水技术与伍号别墅区的能源生态结合,在沙漠中建造“水光之城”,让淡水与电能成为驱动西部大开发的双引擎。在星动短视频上,#量子水脉改变中国#的话题阅读量突破100亿,网友们纷纷晒出家乡的变化,有人留言:“以前觉得缺水是宿命,现在才知道,科技真的能逆天改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