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28日,腊月二十五的晨光刺破薄雾,北京的胡同里飘起零星的鞭炮声。星火未来实验室的落地窗上,不知谁用红色胶带贴出歪歪扭扭的“福”字,与楼下呼啸而过的送煤车、街边支起的糖葫芦摊,共同勾勒出浓浓的年味儿。
“沈姐!面发好了!”周雨薇的喊声从厨房传来。沈知意放下手中的项目计划书,快步穿过摆满服务器的客厅。厨房门口,二十几个成员挤作一团,有人挽着袖子揉面,有人举着手机查菜谱,还有人把笔记本电脑架在餐桌上,屏幕上滚动着刚写完的春节促销代码。
“都让让!我来擀皮儿!”王德发的孙子小王撸起袖子,从老家带来的枣木擀面杖在案板上“咚咚”作响。他特意给擀面杖缠了红布条,说是“讨个吉利”。林婉清戴着粉色围裙,正往馅料里撒虾皮:“这次调了三种馅儿——猪肉白菜、三鲜虾仁,还有给素食主义者准备的菌菇馅!”她身旁的苏睛突然惊呼:“坏了!忘记买饺子醋!”
“交给我!”学体育的大刘抓起外套冲出门,结果五分钟后抱着两瓶二锅头回来,挠着头傻笑:“老板说酒比醋先卖光了!”哄笑声中,陈默举起手机:“我刚用新开发的跑腿小程序下单了,十五分钟内送到。”果然,bb机很快震动起来,显示骑手已到小区门口。
包到一半,不知谁提议比赛。沈知意组的“技术派”用3d打印模具压出星星形状的饺子;苏睛带领的“设计组”把饺子捏成小兔子模样;最绝的是哲学系的老张,他包的饺子上刻着《道德经》名句,说是“文化传承”。沈舒从杭城打来视频电话,小姑娘举着自己包的迷你肉夹馍饺子,在镜头前跳脚:“姐姐!我包的比你们的都好看!”
案板上的面粉越积越多,有人的鼻尖沾了白粉,有人的围裙蹭上了馅料。当第一锅饺子下锅时,实验室里腾起白茫茫的热气。沈知意站在灶台边,用漏勺轻轻搅动翻滚的饺子,突然想起创业初期,大家挤在宿舍用电饭煲煮泡面的日子。那时的艰辛与此刻的喧闹重叠,竟都成了珍贵的记忆。
“吃饺子喽!”随着一声吆喝,二十几个搪瓷碗在餐桌上排开。沈知意特意拿出小姑送的陈年花雕,给每个人倒上一小盅。林婉清举起碗:“敬我们的第一个春节,也敬未来的无数个春节!”陈默突然红了眼眶:“长这么大,第一次不在家过年,可这里比家还热闹。”
饭后,众人自发分工收拾。学建筑的张磊用废料搭起临时篝火架,艺术系的女生们在露台挂起红灯笼。当暮色渐浓,实验室的露台上,篝火噼啪作响,火星窜向夜空。沈知意打开二叔寄来的笔记本电脑,调出提前下载好的春晚录像。屏幕蓝光映着众人的笑脸,有人烤着,有人抱着吉他弹唱改编版的《难忘今宵》。
“沈姐,快看!”周雨薇突然指着天空。不知谁放起了烟花,金色的火星在雪夜中炸开,照亮每个人仰起的脸庞。陈默掏出手机,群发了条消息:“感谢遇见,愿我们的代码如烟花般绚烂,未来如饺子般圆满。”很快,此起彼伏的手机提示音响起,祝福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此时,沈知意的手机震动起来。宿华发来湘西的视频:寨子里的孩子们围着篝火跳摆手舞,火光照亮他们手中用星火开源软件设计的电子灯笼;沈宁从杭城发来照片,星辰肉饼门店前排着长队,员工们戴着印有“星火”标志的红围巾;就连远在海外的二叔也发来邮件,附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多年前,沈家祖辈围坐包饺子的场景。
夜深了,成员们陆续回到各自的临时床铺。沈知意独自坐在露台上,望着京城的灯火。手机屏幕亮起,是小姑的短信:“烟火气里见真章,这群孩子,选得好。” 她回复:“不是我选了他们,是他们让星火有了温度。”寒风掠过,带着饺子的香气和新年的期待,而这个充满代码与面团的夜晚,终将成为每个人记忆中最温暖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