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章 上古硬核创业史

公元前2717年,河南新郑的有熊氏部落正在举行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接生仪式。首领少典的妻子附宝攥着草绳疼得直冒冷汗,突然窗外一道金光闪过,北斗七星的天枢星亮得像个探照灯,三个月后,一个掌心自带淡金色八卦纹的男婴呱呱落地。接生婆吓得差点把孩子摔了:\"这纹路,跟咱们祭天的玉琮上的刻痕一模一样!\"

这孩子就是后来的黄帝,乳名轩辕。别的婴儿还在啃手指头,他六个月大就能清晰喊出\"爹爹娘亲\",一岁时蹲在锻造坊看父亲打铁,突然指着烧红的铜水说:\"这块铁掺了硫,淬水会裂。\"把老匠人惊得锄头都掉了——要知道,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技术点评\"。

轩辕的童年堪称原始社会的\"天才少年成长记\"。他蹲在洧水河边看了三天落叶漂流水面,回家砍倒一棵歪脖子树,用石斧凿出中原第一艘木筏。第一次试航时,部落里的老巫师举着龟甲跳脚:\"木筏破开水面,会触怒河神!\"结果轩辕带着三个少年划着木筏顺流而下,回来时木筏上堆满了从下游捡的野果,从此洧水河上的\"有熊氏快递\"正式开业。

种地这事,轩辕更是玩出了花。他发现把土地分成三块轮耕,休耕的地块撒上牛羊粪,收成能比炎帝部落的\"火耕法\"高两倍。为了验证,他专门搞了个\"种地pK赛\":左边地块用炎帝的火耕法,右边用自己的轮耕法,中间还搞了个\"实验田\",尝试不同的草木灰配比。三个月后,右边的谷子秆子比人高,左边的地块却因为烧得太狠,出苗率只有三成。炎帝的使者来偷师,轩辕直接送了他们一包牛羊粪:\"拿回去试试,比烧山省力。\"

炎帝比轩辕大二十岁,是姜水部落的首领,典型的暴脾气技术流。听说轩辕的轮耕法比自己的火耕法厉害,带着三百个举着火把的青壮就杀到有熊氏部落,把议事厅的兽皮地图烧了个洞:\"有种别玩虚的,咱们阪泉之野见真章!\"

阪泉之战堪称上古版\"技术流对决\"。炎帝的火攻队烧着了半座山,轩辕却放出了秘密武器——三百头训练了半年的战熊。这些畜生脖子上套着浸过醋的皮套(防止被火燎伤),冲进火阵就对着炎帝的火攻队一顿乱拍,把青壮们吓得满山跑。正当炎帝要拔刀拼命时,轩辕突然下令收兵,骑着自己刚发明的\"木轮车\"(虽然只有两个轮子,但比步行快三倍)冲到炎帝面前:\"老哥,打赢了又怎样?你烧山我养地,你玩火我驯兽,咱们合作,让天下人都有饭吃不好吗?\"

炎帝看着木轮车上装的陶制酒坛(嫘祖刚酿的米酒),突然把刀一扔:\"先说好,你教我驯牛,我教你烧陶,以后咱们的子民互相通婚,谁也不许挖对方的墙脚。\"就这样,炎黄联盟正式成立,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创业团队\"诞生了。

孟子云:\"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传》)翻译成人话就是:老祖宗靠技术和脑子治天下,比靠拳头高级多了。

蚩尤的军队像一团黑色潮水涌来,四千青壮个个头戴铜盔,手里的铜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金属兵器部队的亮相。黄帝站在土坡上,看着对方阵中飘着的蛇、牛、鸟图腾,突然笑了:\"终于等到你了。\"

三个月前,黄帝带着二十个匠人在树林里鼓捣出了\"指南车\"。车辕上立着个木雕小人,不管车子怎么转向,小人的手指永远指向南方。原理说起来挺玄乎:匠人在车轴底部嵌了块吸铁石(从磁山捡的天然磁石),又在小人底座装了根细铜针,利用磁石同性相斥的原理,让小人始终指向地磁南极。

此刻战场上大雾弥漫,蚩尤的军队仗着熟悉地形来回冲杀,黄帝却淡定地指挥部队沿着指南车的方向移动。当蚩尤的前锋杀到跟前时,突然发现自己绕了个大圈子,又回到了黄帝的阵前——原来黄帝早让人在树林里绑了涂着羊血的稻草人,蚩尤的士兵追着稻草人跑,彻底迷失在迷雾中。

黄帝的弓箭队藏在半山腰,每人背着长竹弓,箭袋里插着浸过草药的竹箭。这些毒箭的配方来自嫘祖的妹妹女魃,她在山谷里发现一种开红花的藤蔓,汁液能让伤口溃烂流脓。匠人把藤蔓熬成膏,涂在竹箭尖端,再用火烤干,箭头就变成了暗红色。

\"放!\"随着一声令下,两千支毒箭划破浓雾。蚩尤的士兵中箭后惨叫不止,铜刀\"当啷\"落地——他们发现,这种毒不会立刻致命,却能让整条手臂失去知觉。更狠的是,黄帝的步兵手持三尺长的石矛(矛头用树脂粘合了碎陶片,比铜刀更锋利),专砍中箭士兵的手腕,一时间战场血流成河。

当蚩尤杀到黄帝中军帐时,突然看见旗杆上飘着一面从未见过的旗帜:蛇的身子、鹿的角、鹰的爪子、鱼的鳞片,这正是黄帝将各部落图腾融合后的\"龙图腾\"。蚩尤的士兵愣住了——他们发现,旗帜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是自己部落曾经的图腾。

\"放下武器!\"黄帝站在指南车上,声音通过牛皮喇叭(空心树干蒙兽皮)传遍战场,\"龙图腾里有你们东夷的鹰、西戎的蛇、南蛮的鱼,现在咱们都是龙的传人,何苦互相残杀?\"蚩尤的铜刀\"哐当\"落地,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输的不是兵器,而是人心。

黄帝去世后,孙子颛顼接手了这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当时的中原大地,巫师比村口的狗还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棍\",今天说\"雷神要降灾\",明天说\"地神要吃人\",老百姓被吓得连种地都不敢出门。颛顼一拍桌子:\"这破规矩得改!\"

他搞的\"绝地天通\"政策,说白了就是\"神权国有化\"。规定只有中央部落的巫师能主持祭天仪式,民间神棍要是敢私自占卜,就把他们的龟甲扔进火里烧。共工部落的首领共工不服,带着几十个巫师闯进颛顼的议事厅,把龟甲摔在地上:\"你这是断了我们的财路!\"颛顼拿起中央部落特制的玉琮(比共工的河蚌壳高级十倍),往桌上一磕:\"以后祭天用玉琮,占卜用龟甲,材料都由中央统一发放——你要是能从河里捞出玉琮,我就让你继续当神棍。\"

共工气不过,带着部落杀到不周山下,玩起了\"水攻\"——把河水引到颛顼的部落,差点淹死几百号人。颛顼也不含糊,早就派人在河道里埋了竹刺,还训练了一批\"旱鸭子军\",拿着鱼叉专捅潜水的共工士兵。

战场上,共工举着铜锤(没错,他部落偷偷搞了金属冶炼)大喊:\"颛顼篡夺神权,天要塌了!\"颛顼站在高处,举着黄帝留下的\"天命鼎\"(其实是个刻满星图的大陶罐)回应:\"天塌不塌我不知道,但你的水攻,冲不垮我这鼎里的民意!\"双方从白天打到黑夜,共工的铜锤砸坏了三根旗杆,颛顼的玉琮也磕出了裂纹,最后共工一怒之下,真的把不周山的一块巨石砸塌了(当然,天没塌,后来女娲补天那是后话)。

战后,颛顼把共工的部落收编,设立\"水利部\",让共工当部长:\"以后别搞神神鬼鬼的,好好治水,老百姓吃饱了,比什么神谕都管用。\"

孔子点评:\"颛顼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大戴礼记》)意思是,这哥们儿靠制度和诚信治国,比他爷爷更懂\"上层建筑\"。

颛顼去世后,族侄帝喾接了班。这位老兄上台第一句话就是:\"别老想着打仗,把田种好才是正经事。\"当时中原闹旱灾,巫师说要杀三个童男童女祭天,帝喾把巫师的龟甲没收了:\"你要是能让老天下雨,我把王位让给你;要是不能,就跟我去挖井。\"

挖井这事,帝喾玩出了技术含量。他让族人观察蚂蚁搬家的路线,跟着蚁穴往下挖,果然找到了地下水。为了防止井水变臭,他发明了\"井栏术\",用石头砌成井圈,还在旁边种上艾草驱虫。老百姓喝上井水后,编了首歌谣:\"帝喾挖井,旱魃逃遁,神龟虽寿,不如人狠。\"

帝喾有个绝活,能记住每个族人的特长:张三手稳,适合当陶匠;李四腿快,适合当斥候;王五嘴甜,适合当使者。有次一个部落首领抱怨手下人偷懒,帝喾去视察,发现是任务分配不合理——让瘦小伙搬石头,壮汉摘果子,能有效率吗?他当场重新分工,让每个人都干擅长的活儿,半个月后,部落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他还搞了个\"绩效考核\":每年秋天,各部落首领带着粮食、陶器、兽皮来中央述职,干得好的奖励玉坠(相当于上古版奖状),干得差的罚扫祭台三个月。有个小部落首领偷懒,拿发霉的谷子充数,帝喾没罚他,而是派了个农业专家去指导,一年后,那个部落的谷子堆满了粮仓。

黄帝打完逐鹿之战,把龙图腾大旗插遍中原后的第三十年,他的曾孙帝喾遇上了新挑战:游牧部落\"犬戎氏\"的牛羊啃光了农耕部落\"神农氏\"的麦苗。神农氏首领带着二十个扛着木耒的农民,把犬戎氏的羊群赶到了河里,双方在河边对峙,石矛和牧鞭擦出火花,差点闹出人命。帝喾揣着两个烤窝头就赶来了,边走边嘟囔:\"老祖宗用了三十年把龙图腾焊在大家脑门上,你们倒好,为几棵麦苗要拆伙?\"

\"都把家伙放下,先听我说。\"帝喾蹲在河边的沙地上,用石刀划出三条线:\"中间这条河,就当是咱们的'楚河汉界'。河南岸土地肥沃,归神农氏种田,每亩地每年交一斗粟米给犬戎氏——就当是给牛羊的'牧草补偿费';河北岸水草丰美,归犬戎氏放牧,每十只羊送神农氏一只小羊羔,算是给麦苗的'青春损失费'。\"

神农氏首领把木耒往地上一戳:\"凭啥我们种地的要给放牧的交保护费?\"帝喾掰了半块窝头扔给河里的鱼:\"你以为牛羊白吃你的麦苗?它们的粪便可是最好的肥料!不信咱们搞个'田野实验':左边这块地用牛羊粪施肥,右边这块地用你们的老法子,秋天要是左边收成没多两成,我把自己的口粮全分给你们。\"

帝喾还搞了个\"牧农cp计划\":让犬戎氏的老牧民教神农氏养羊,神农氏的老把式教犬戎氏种地。他亲自设计了\"双季考核表\":春天看牧草长势(绿油油的算合格,发黄的算差评),秋天看粮食收成(粟米够不够塞牙缝),干得好的部落首领,年底祭天能站c位,还能喝到加了野蜂蜜的米酒。

三年后,冲突不断的河两岸变了样:河南岸的粟米秆子戳到云里,河北岸的羊群肥得像小山包。神农氏首领抱着新收的粟米去见帝喾,正撞见犬戎氏首领往他车上搬羊皮:\"帝喾说得对,咱们就像车的两个轮子,缺了哪个都走不远。\"

**吕不韦点评**:\"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吕氏春秋》)翻译过来就是,这哥们儿天生自带cEo气质,细节和大局都抓得死死的。

帝喾的儿子尧,是五帝里最接地气的一位。别的首领住木屋,他住茅草屋;别的首领穿兽皮大衣,他穿粗布衫;别的首领吃烤全羊,他吃糙米饭。有次部落开会,他边啃窝头边听汇报,窝头渣掉在兽皮地图上,他捡起来吹吹继续吃,看得大臣们直心疼:\"陛下,咱部落不差这点粮食啊!\"尧抹抹嘴:\"老百姓还在吃野菜呢,我吃得太好,良心不安。\"

尧老了之后,不想让儿子丹朱接班(这小子整天就知道打猎逗鸟),于是搞了个史上最严的\"选秀\"。听说有个叫舜的年轻人特别孝顺,后妈和弟弟整天欺负他,他还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尧决定亲自考察。

第一关:家庭关系。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她们当\"间谍\"。后妈让舜修粮仓,偷偷在下面堆干草点火,舜扛着两个斗笠当翅膀跳下来(没错,上古版降落伞);后妈让舜挖井,弟弟象在上面填土,舜早就在井里挖了暗道,从旁边的山谷钻出来。娥皇把这些事写成\"考察报告\",尧看了直点头:\"能在家庭宫斗里活下来,心理素质过硬。\"

第二关:治国能力。尧让舜管理部落事务,舜一上台就搞\"干部整顿\",把不干活的官员撤职,换上有本事的人;还发明了\"五刑\",但强调\"以德服人\"。有次两个部落为了水源打架,舜没派兵,而是亲自去调解,带着双方首领看他新挖的水渠:\"咱们一起用这水渠,按人口分水量,比打架划算多了。\"双方首领一看,水渠修得规规矩矩,还建了水闸,当场握手言和。

孟子点赞:\"尧以天下与舜,不告父,可谓至公。\"(《孟子·万章上》)说的就是尧大公无私,把天下交给有本事的人,而不是自己儿子。

舜的早年生活,堪称\"上古版《都挺好》\"。亲妈死得早,后妈姚氏偏爱小儿子象,整天琢磨着怎么弄死舜。有次让舜去修粮仓,等舜爬上去,后妈和象就在下面点火,舜急中生智,抓起两个斗笠当翅膀,\"扑棱扑棱\"就从房顶上飞下来了(别问为啥能飞,上古版主角光环)。

还有一次,让舜去挖井,舜挖到一半,后妈和象就往井里填土,心想这次你死定了吧?没想到舜早就在井壁挖了个暗道,直通隔壁山谷,从另一边爬出来,还顺便采了一筐野果回家。后妈看见舜活着回来,吓了一跳,舜却把野果递过去:\"娘,这是我在井里发现的,特别甜。\"把后妈搞得挺不好意思。

尧把位置传给舜后,舜开始大展拳脚。首先搞\"绩效考核\",让每个官员每年汇报工作,干得好的奖励,干得差的惩罚。有个管祭祀的官员偷懒,祭天仪式搞得乱七八糟,舜直接把他贬为平民,让他去放牛:\"连祭祀都搞不好,还能干啥?\"

舜接手部落联盟时,帝喾留下的\"牧农和谐\"局面刚站稳脚跟,新的麻烦就冒出来了:牧民阿毛偷了邻居的耕牛,被抓住后还理直气壮:\"他的牛吃了我的草,我牵回来天经地义!\"大臣们吵成两派:\"酷吏派\"代表皋陶拍案而起:\"偷牛就该砍手,看谁还敢伸手!儒生派\"代表后稷直摇头:\"教化为主,让他给邻居白干半年活儿就行。\"

舜听了三天辩论,突然在议事厅中央摆了三块石头:\"第一块是'德',第二块是'刑',第三块是'人心'。\"他拿起石刀,在陶片上刻下五个符号:\"墨(刺字)、劓(割鼻)、剕(砍脚)、宫(阉割)、大辟(死刑),这是五刑。但怎么用,得看人心是偏左还是偏右。\"

\"阿毛偷牛,是觉得自己吃了亏。\"舜指向皋陶,\"你砍了他的手,他会记恨一辈子;但如果让他知道,偷牛要付出比吃亏更大的代价,他才会怕。\"又转向后稷,\"你让他白干活,得让他知道,这活儿是替自己的贪心买单。\"

最终出台的《有虞氏法典》堪称上古版\"量刑指南\":

小偷小摸(比如偷只鸡):脸上刺个\"盗\"字(墨刑),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是\"光荣榜钉子户\";

打架斗殴(比如打断人牙):割鼻太狠,允许用三只羊赎罪(劓刑2.0版),但得在部落大会上当众道歉;

杀人越货(比如抢粮食还杀人):直接拉到祭天台砍头(大辟),让全天下人看看,红线不能踩。

最妙的是那条\"回头是岸\"条款:\"主动认错并补偿受害者的,刑罚减半。\"阿毛偷牛案的处理结果是:脸上刺\"盗\"字,帮邻居养三个月牛,期满后邻居送他一只小羊羔。当阿毛摸着脸上的刺字放羊时,逢人就说:\"现在看见别人家的牛,比看见老虎还害怕。\"

他在位三十九年,把中原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晚年南巡时,死在苍梧之野,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哭得稀里哗啦,眼泪滴在竹子上,成了\"湘妃竹\"。虽然死在外地,但老百姓都说:\"舜帝是为了咱们的日子累死的,咱们得记他一辈子。\"

司马迁总结:\"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史记·五帝本纪》)意思是,舜帝开启了以德治国的先河,咱们老祖宗的道德教育,从他这儿开始算起。

## 太史公曰:上古版《人类简史》

五帝的故事,说白了就是原始社会的硬核创业史。黄帝像个技术流cEo,靠发明创造和团队合作打下基业;颛顼是改革派大佬,用制度建设巩固权力;帝喾是佛系管理者,靠务实和公平让天下太平;尧是平民出身的领袖,开创了任人唯贤的先河;舜是逆境成长的典范,用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

他们的时代没有钢筋水泥,没有飞机大炮,却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最朴素的智慧,创造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孟子说\"五帝之德,天下之大本\",啥是德?就是把老百姓的温饱放在心上,把部落的未来扛在肩上。老祖宗们用五千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不管啥时代,踏实肯干、心怀百姓的人,永远能赢得人心。

下次当你抱怨生活不易时,想想五千年前的老祖宗,他们在荒山野岭里搞发明、闹改革、治洪水,照样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咱们这点困难,跟他们比起来,算得了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