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2章 成汤之后的故事

搞定夏桀后,成汤带着伊尹回到亳地,屁股还没坐稳就召开了 “商朝首届诸侯代表大会”。地点选在东郊渠边,理由很任性:“渠边空气好,还能让诸侯看看咱们的基建成果。” 伊尹在旁边翻白眼:“老板,你就是想显摆新修的渠网吧?”

成汤踩着翼石讲台,挥着耒耜开场:“各位诸侯老铁,咱们商族能赢夏桀,靠的不是青铜剑,是你们手里的翼石锄!” 诸侯们看着渠中清澈的水流,纷纷点头。成汤接着说:“现在天下归商,咱们得定规矩:第一,别搞虚的,给百姓办实事;第二,勤力干活,谁摸鱼就扣贝壳币;第三,别学夏桀搞暴政,不然我让伊尹把你扔进鼎里炖了 —— 他最近新学了糖醋暴君的做法。”

说到兴起,成汤指着渠边的四渎示意图:“看这江、济、河、淮,当年大禹皋陶修了一辈子,咱们得接棒。后稷教种地,咱们得让每块田都长粟米。当年蚩尤搞乱百姓,结果被上天拉黑,你们可别步他的后尘!” 诸侯们听得热血沸腾,东夷首领玄烈举起贝壳币:“汤老板,我们东夷以后就跟着你混,渠务工程带我们玩!”

伊尹躲在幕后狂记笔记,把成汤的话整理成《汤诰金句 100 条》:

“渠清则民清,渠浊则官浊”

“百姓的笑脸,是最大的天命”

“少搞青铜鼎,多修灌溉渠”最绝的是成汤说 “不道,毋之在国”,伊尹翻译成 “职场 pUA 滚出商朝”,后来成了商朝官员的口头禅。

成汤规定新历法从渠务工程启动日开始,每年三月定为 “基建月”,全国停工修渠。日历上印着翼石图案,每个节气配一句渠务口诀:“春分挖渠,秋分护渠,冬至补渠,夏至庆渠”。最贴心的是给农民发 “渠务日历表”,把种田和修渠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百姓都说:“比夏桀的酒池日历靠谱多了。”

成汤觉得夏朝的玄色太暗沉,改成白色 —— 不是为了时尚,是因为白色耐脏,适合下地干活。上朝时大臣们穿着白麻衣,扛着翼石锄,活像一群渠务专员开会。成汤自己带头穿打补丁的白衣,伊尹劝他注意形象,他说:“补丁是渠务勋章,比夏桀的黄金甲有面子。”

以前夏朝晚上开派对,商朝改成白天朝会,晚上全体官员去修渠。成汤发明 “渠务绩效考核”,官员 KpI 和渠务成果挂钩,修渠质量差的被贬去放羊。有个贵族抱怨:“我们可是世袭爵位!” 成汤冷笑:“在商朝,爵位是翼石刻的,不是青铜铸的,干不好就滚蛋。”

成汤临终前,拉着伊尹的手说:“我走后,渠务工程不能停,太甲这孩子...” 话没说完就咽气了,手里还攥着半块翼石。伊尹看着成汤床头的耒耜收藏,哭着对太丁说:“你爹到死都想着修渠,咱们得把商朝建成 ' 渠务帝国 ' 啊。”

太丁继位三天就挂了,外丙上位三年也走了,中壬撑了四年也没挺住。伊尹看着这三位短命君主,感觉在玩 “王位过山车”,只好亲自摄政,每天带着贝壳账本和渠务日志上班,累得黑眼圈比翼石阴影还深。诸侯们私下议论:“伊尹这是从 cEo 变成摄政王,商朝怕不是要变 ' 伊尹王朝 '?”

太甲是成汤的长孙,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继位时抱着青铜玩具鼎不放:“伊尹爷爷,我要建更大的酒池!” 伊尹拍案而起:“你爷爷当年砸了夏桀的酒池,你还要建?去桐宫反省!” 直接把太甲流放到成汤陵墓旁的桐宫,美其名曰 “渠务特训营”。

太甲在桐宫的第一天就崩溃了:住茅草屋,吃糙粟饭,每天还要跟着守陵人老吴修渠。老吴边锄地边唠叨:“这渠是你爷爷当年带着百姓挖的,每块翼石都刻着工匠名字。” 太甲踢着翼石发脾气:“我是天子,凭啥干这种粗活?” 老吴冷笑:“天子?你爷爷当年也是从扛耒耜开始的。”

某天暴雨冲垮渠堤,太甲跟着老吴冒雨抢修,泥浆溅了满脸。他突然发现一块翼石上刻着 “成汤” 二字,老吴说:“这是你爷爷亲手刻的,当年他为了修渠,手磨出的血泡比你的玩具鼎还大。” 太甲摸着翼石上的刻痕,第一次觉得爷爷的形象不再是祠堂里的青铜像,而是个会流血流汗的渠务老匠。

伊尹每周派渠务专员来检查太甲的修渠成果,看着报告上的进步:“第一周:摔碎翼石锄;第二周:学会看水位;第三周:独立修复小渠”,终于露出笑容:“熊孩子终于长大了。” 他偷偷在桐宫布下 “渠务监控”—— 其实是让老吴每天写《太甲改造日记》,比甲骨文还详细。

三年后,太甲抱着自己修的翼石锄来找伊尹:“伊尹爷爷,我知道错了,治国就像修渠,得弯腰干活,不能只动嘴皮子。” 伊尹老泪纵横,当场宣布:“商朝 cEo 正式复位!” 太甲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爷爷的耒耜供在渠务博物馆,旁边配上自己的修渠日记。

渠务实名制:所有新修渠段必须刻工匠和监督官员的名字,连太甲自己都带头刻了 “太甲监工”。

德政十二条:减税、免税、奖励垦荒,每条都配上翼石漫画,百姓看得懂记得牢。

贝壳币改革:发行 “太甲纪念币”,背面刻渠务图案,比夏桀的青铜币保值多了。

东夷玄烈来朝见,看见亳地的渠网如玄鸟展翅,感叹:“当年跟着成汤老板修渠,现在跟着太甲老板致富,商朝渠务 YYdS!” 三苗蚩尤的后代带着竹器来换贝壳币,发现商朝的渠边竹林比三苗的还茂盛,从此成了商朝渠务的忠实粉丝。

沃丁继位时,伊尹已经是个颤巍巍的老头,临终前把渠务手册和贝壳账本交给咎单:“记住,渠务是商朝的命根子,贝壳币是百姓的定心丸。” 葬礼那天,亳地百姓自发带着翼石来送葬,墓碑上刻着 “渠务总设计师伊尹之墓”,旁边还埋着他用过的青铜鼎 —— 里面装着没写完的《咸有一德》手稿。

咎单看着伊尹的遗物,写下《沃丁》篇,其实是商朝版《渠务管理手册》:

春季修渠流程:清淤→加固→刻名;

贝壳币流通规则:每千枚贝壳配一块翼石防伪;

官员考核标准:不会修渠的官不是好官。

最绝的是他把伊尹的治国名言编成顺口溜:“伊尹说,渠要通,官要清,百姓吃饱才是赢!”

沃丁看着伊尹的空座位,每天上朝都问:“伊尹爷爷要是在,会怎么处理这渠漏?” 咎单无奈:“陛下,伊尹大人已经把方法写在手册里了,您看第三卷第五章...” 沃丁挠头:“手册太厚了,还是伊尹爷爷骂我两句来得痛快。”

太庚、小甲、雍己这几位君主,一个比一个能摸鱼。雍己觉得修渠太累,把钱都花在修宫殿,渠务预算砍了一半。结果黄河决口,亳地变成泽国,百姓在水里捞粟米,骂道:“这破宫殿能挡水吗?还不如一块翼石!” 诸侯们也不来朝贡了,东夷玄烈在贝壳币朋友圈发:“商朝渠务塌方了,咱们另找靠谱老板吧。”

太戊继位时,朝堂上突然长出怪树,一晚上粗得能抱。太戊吓得躲进渠务博物馆,对着成汤的耒耜发抖:“爷爷,这是上天谴责我吧?” 伊陟丞相却指着渠墙:“陛下,怪树是警示,您多久没去修渠了?” 太戊一看,渠边杂草丛生,翼石上的刻名都快被青苔盖住了。

亲自修渠:太戊扛着耒耜下田,大臣们被迫跟着干,史称 “朝堂修渠日”。

重启贝壳币:清理雍己时期的劣质贝壳币,重新刻上翼石防伪纹。

追责摸鱼官:把雍己时期砍渠务预算的官员全派去守黄河大堤,美其名曰 “渠务特训”。

巫咸在祭祀时玩了把套路:“祥桑枯死了,说明上天原谅陛下啦!” 其实是他连夜带人砍树,还在树根埋了翼石。太戊信以为真,更加卖力修渠,结果黄河真的没再决口,诸侯们都说:“商朝渠务回春了,太戊老板能处!”

考古发现太甲的桐宫手账,里面画满翼石锄的改良设计图,还有对伊尹的吐槽:“伊尹爷爷的炖肉太咸了,但修渠方法是真牛!” 字迹从幼稚到工整,见证了熊孩子的成长。

伊尹的《咸有一德》里夹着一张炖肉秘方,其中 “暴君炖法” 注明:“需配翼石醋、渠边椒,炖前先让其修渠三日”,可惜从未真正用过 —— 商朝没再出过暴君。

祥桑谷事件后,太戊搞了个 “祥瑞认证”:渠边长出双穗粟是 “渠务祥瑞”,翼石上天然形成玄鸟纹是 “天命祥瑞”,百姓们吐槽:“陛下,不如多修两道渠实在。”

太戊站在新修的渠墙上,看着渠水灌溉万亩良田,对伊陟说:“当年雍己叔公要是坚持修渠,哪会有这档子事?” 伊陟点头:“陛下,渠务就像人吃饭,一天不做就饿肚子。” 太戊突然指着渠中倒影:“我明白了,商朝的中宗中兴,不是靠祥瑞,是靠这渠里的每一滴水,和百姓手里的每把翼石锄。”

他转身对诸侯宣布:“从今天起,每年的 ' 渠务开放日 ',我会亲自带你们参观渠网,教你们修渠!” 东夷玄烈带头鼓掌:“太戊老板,你这波操作,比夏桀的祥瑞靠谱一万倍!” 从此,商朝的渠务工程成了诸侯们的必修课,比青铜冶炼课还受欢迎。

从成汤的渠务誓师,到太戊的中兴修渠,商朝用实践证明:

翼石锄比青铜剑更得民心;

渠务日志比祥瑞占卜更靠谱;

百姓的笑脸比天子的皇冠更重要。

当商朝的渠网延伸到四渎八荒,当贝壳币上的翼石纹成为文明标志,他们终于明白:所谓天命,从来不是玄鸟显灵,而是弯腰修渠时滴在翼石上的汗水,是百姓用耒耜在大地上刻下的信任。而伊尹的炖肉、太甲的顿悟、太戊的反思,不过是这条渠务长河里的朵朵浪花,最终都汇入了 “为民而兴” 的历史洪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