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市场,“趣拍”凭借着AI推荐引擎的降维打击,虽然面临bAt巨头的围剿,但依旧保持着惊人的用户粘性和增长势头,稳坐短视频领域的头把交椅。
林风的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国内。
“华夏市场虽然巨大,但想要真正建立一个全球性的AI帝国,就必须拿下最具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北美市场!”
在一次未来智能科技的战略会议上,林风指着世界地图上那片醒目的区域,语气斩钉截铁。
他的野心,是要将未来智能的旗帜,插遍全世界!要让他的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有了之前“LearniZen”(智学星国际版)在海外小范围试水积累的经验,以及公司账上充裕的美金和日益强大的技术团队,林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让“趣拍”这头真正的流量巨兽,正式登陆北美大陆了!
当然,不能直接用“趣拍”这个名字。
“我们需要一个更符合西方用户习惯、更朗朗上口、更具传播性的国际品牌名。”林风说道。
经过团队的头脑风暴和AI系统的语义分析、商标查询,一个简洁、动感、又暗示着时间流逝(用户沉迷其中)的名字,脱颖而出——
“tick tock”!
“很好,就叫tick tock!”林风拍板。
接下来,就是紧张而周密的本地化和上线准备工作。
1. 产品深度本地化: 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翻译。苏晚晴带领着一个由中美员工(公司已开始招聘少量外籍员工)组成的本地化团队,对tick tock的界面风格、交互逻辑、甚至内容推荐的初始种子(根据AI分析的北美流行文化和趋势),都进行了细致的调整,力求让产品“看起来、用起来”都像是一款地道的美国App。
2. AI算法调优: 陈薇博士的AI研究院团队,利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和AI模拟生成的)北美用户行为数据,对推荐算法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确保能够精准捕捉西方用户的兴趣点。
3. 基础设施部署: 张浩的运维团队,在美国东西海岸,租赁并部署了多个大型服务器集群,确保tick tock在北美的访问速度和稳定性达到最佳状态。这部分投入,就耗费了数百万美金。
4. 法律合规准备: 林风深知北美市场对数据**和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他让法务团队和苏晚晴的伦理小组,严格按照美国的法律法规(如coppA - 儿童在线**保护法),制定了极其完善的用户协议、**政策和内容审核标准(AI审核 本地人工审核团队)。
5. 市场预热与推广: 林风决定,tick tock的北美上线,要一改“LearniZen”当初的低调,打一场漂亮的“抢滩登陆战”!他批准了千万美金级别的初期市场推广预算!一部分用于在Facebook、Youtube(当时还主要是长视频)、twitter(刚刚兴起)等平台进行精准广告投放;另一部分,则用于签约一批在北美青少年中有人气的早期网红(如Youtube博主、校园达人),邀请他们入驻tick tock,并发布有趣的短视频内容,进行种子用户的引爆。
一切准备就绪!
2010年底(或2011年初),在一个普通的冬日,tick tock App,正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当时还不成熟的)苹果App Store和安卓(早期市场)上线!
伴随着精心策划的线上广告和网红推广,tick tock很快就引起了北美年轻用户的注意。
“嘿,你们听说那个叫tick tock的App吗?好像挺火的。” “是那个可以拍15秒搞笑视频的?我看到我喜欢的几个Youtuber都在玩!” “下载试试看……”
好奇心驱使下,第一批用户涌入了tick tock。
然后……他们就出不去了!
那如同有魔力般的AI推荐算法,再次展现了它跨越文化、直击人心的恐怖威力!
无论是搞笑、音乐、舞蹈、萌宠、生活技巧……总有源源不断的、精准戳中用户嗨点的短视频,被推送到他们眼前!上滑切换,根本停不下来!
再加上简单易用的拍摄工具和酷炫的AI滤镜,极大地激发了北美用户的创作热情。各种模仿、挑战、创意视频层出不穷。
tick tock的用户量,开始以一种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速度,在北美市场疯狂增长!
短短几周内,它就冲上了App Store免费应用下载榜的前列!
无数青少年、大学生,甚至部分成年人,都沉迷于刷tick tock带来的碎片化快乐中。
一个全新的、来自华夏的短视频应用,就这样以一种近乎野蛮的姿态,闯入了被Facebook、Youtube等美国本土巨头牢牢把控的社交与娱乐市场,并开始疯狂地抢夺用户的时间!
这,无异于在美国科技巨头的后花园里,点燃了一把熊熊大火!
一场围绕全球移动互联网注意力的跨国战争,序幕,就此拉开!